中山大学与韶关的百年交集

文摘   2024-11-11 18:12   广东  

“百年风雨如磐夜,沧海潜龙喷浪时。”


1924年,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抱“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之信念,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精神,亲手创立中山大学。



韶关,作为粤北重镇、孙中山先生领导北伐誓师出发地、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山大学曾移至粤北乐昌坪石办学,后与韶关不断合作,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4年11月12日,是中山大学百年华诞。百年风华,奋进中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韶关和中山大学的深情厚谊,将永续不断、经久传唱。



泱泱百代圣贤师

莘莘学子仰风华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广东。1940年8月,在代理校长许崇清的带领下,中山大学移至粤北乐昌坪石,直到1944年底才迁返广州。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在粤北一共度过了4年多的坎坷岁月。这4年里,中大为国家输送了20000多名毕业生。


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坪石武阳司车田坝)旧址


坪石的山水支撑养育了抗战中的中大青年学子,承续了中大的文脉,书写了苍劲豪迈的抗战教育奇迹。


法学院经济系教授王亚南、梅龚彬讲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创办《经济科学》杂志。法学院政治学会举行“苏德战争问题座谈会”。


世界级学术大师陈寅恪教授在文学院文科研究所讲论《魏晋南北朝史》中的《五胡问题》。


中大教师黄友棣谱曲、学生作词,创作的抗日歌曲《杜鹃花》传唱大江南北。

还有享有中国“大学语文之父”称号的徐中玉,中国图书奠基人之一的杜定友,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等,他们被称为“坪石先生”。



抗战时期,中大在坪石也为粤北地区的自然、人文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期间有杨成志教授进行人文调查,撰写《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有吴尚时教授以乐昌为中心进行考察,写成《乐昌盆地地理纲要》等;陈国达等著《广东曲江芙蓉山之石炭纪煤系》等等。


时至今日,这些学术成果仍对粤北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山大学还为当地老百姓办免费民众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


中山大学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文明开化的风气,人民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造了青年学生的趣味,两者相辅相成,真正走出了扎根中国办学的大学气象。


2020年,广东省政府作出“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工作部署。近年来,韶关边建设边运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已初具规模。截至2024年7月,韶关已发现并确认了国立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旧址120余处,公布不可移动文物36处,“国立中山大学乐昌办学旧址”(9处15个文物点)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成以来先后举办200多场活动,接待研学及游客超30万人,成为鲜活生动的思政课堂。



老树新枝承雨露

深根盘地万千重


在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韶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开展与我省各著名高校的合作。作为岭南第一学府的中山大学,肩负起为全省各地发展服务的重任。


2002年,市委、市政府邀请了中山大学、广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分别对我市城市发展进行了战略性的研究,最后博采众长,由中山大学和当时的市规划局综合整理编制了《韶关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中山大学参与的这项研究明确了城市定位,提出了调整城市区划、拉大城市框架、城市中心区向西南方向转移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和发展思路,为韶关确定了城市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2005年,我市启动了芙蓉新城建设。

中山大学与韶关的交流互助从未停步。2005年2月、2010年1月和2022年6月,中山大学党政领导率考察团先后三次到韶关参观考察,市委、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经营管理、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了解和合作。



中山大学与韶关的深厚缘分,还深藏在中山大学对丹霞山研究的传承与发展中。


中山大学对丹霞地貌的研究一直领先于国内同行,先后有冯景兰、陈国达、吴尚时、曾昭璇、黄进、彭华等教授、学者深耕于此,推动丹霞山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直至2010年8月,广东丹霞山与国内其他五处丹霞地貌,联合以“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8项、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申遗成功,圆了中国几代丹霞学人的梦。


丹霞山与中大的情缘还在不断延续。彭华等教授在丹霞山的实践活动,开辟了学者深度参与地方发展的新模式,在政府科学决策、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21年12月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专项启动以来,中山大学牵头的科考团队多次深入丹霞山和粤北其它丹霞地貌,发现了共数十个植物新种、动物新种、微生物新属以及大量潜在新种,还出版了《丹霞山植物图鉴》。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仇江老师还曾为丹霞编著《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收集拓本261种,是丹霞山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征程百载历沧桑

薪火传承耀炜煌


多年来,中大韶关校友在不同岗位上敬业耕耘,为振兴韶关默默奉献,为校友会的发展呕心沥血,展现了中大人形象,弘扬了中大精神。



校友林立芳,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是韶关学院升本后首任校长、中大韶关校友会第六任会长。在任职其间,他借助政府力量,引进霍英东资助的铭源基金会三千万元,建设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多次拜访黎灿先生,获400万元建设黎灿学生活动中心,通过系列创新举措,使韶关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彭岷胜校友1964年从中山大学毕业,1970年从北京调返韶关后,一直从事外语教研工作30年,被评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英语特级教师,桃李满天下。他在校总会二届理事会上首次提议建立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坪石校址纪念馆,以励后人,获母校肯定,从此拉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究和建设的帷幕。


校友司徒鹏,原粤北人民医院副院长,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从医四十多年,是粤北地区消化内镜呼吸内镜学科带头人,退休后发挥余热继续返聘在一二线逾11年,他是韶关市十届人大代表暨人大教科文卫侨委员、广东省卫生厅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


校友马绍椿,原粤北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粤北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心血管内科原主任,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韶关市劳动模范、市青年岗位能手、岭南名医等称号。他曾在元宵之夜连续抢救三名心肌梗死患者,用彻夜辛劳为濒死患者换来生命的另一次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约4000名中大学子在粤北山区工作,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创业的精神给韶关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多年来,中山大学在韶关人民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考上中大,是很多韶关学子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


毕业于北江中学的中山大学2024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学生曾莫雯告诉记者,她的爷爷是中山大学中文系1962级的学生。从小,她就听爷爷讲述他在中大学习的经历,因此,中大在她心目中是一个让她神往的、特别有历史积淀的高等院校。


高一时,她便非常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大真正的一员。三年后,适逢盛世华诞这一年入读中山大学,曾莫雯同学感到非常的幸运。她说,进入中大以后她一定勤奋读书,把自己培养成社会的栋梁。




记者:韶关日报 李方静
编辑:汤子元
责编:谭伟坚
编审:黄艳芳



韶关头条
韶关头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