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迟子建曾说:“提到过年,其实过去,最早迎接年的,不是灯笼、春联和爆竹,而是年画。”对中国人来说,色彩鲜艳的年画与“年味儿”相连;就中国年画而言,每一幅图像都与美好的寓意相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年画将所有美好和希冀凝缩,用借代、象征、比喻、联想、夸张等修辞手法,构成了一个迷人的世界。
清末明信片上的杨柳青年画摊(方博藏)
1907年5月30日,俄国学者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中文名:阿理克,1881—1951)与他的法国老师、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 èdouard Chavannes,1865—1918)一同乘火车,从北京赶赴天津,随后沿大运河乘舟南下,来到杨柳青,他们走进一家年画作坊。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阿列克谢耶夫的日记中,感受到这个当时只有26岁的年轻人初到杨柳青时的兴奋与感动。他这样写道:“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
青年时期的阿列克谢耶夫
但年画上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图画和文字,却总是让他感到困扰。很多年后,阿列克谢耶夫回忆说:“即使是见多识广的中国读书人,也很难参透民间年画的寓意”,甚至“必须费一些周折,四处打听求教,才能将画解释清楚。”于是,揭开这些寓意的谜底便成为这位拥有“不知所措的好奇心”的旅行者的学术理想。
阿列克谢耶夫请汉文老师为他撰写的年画解说
一百多年后,同样的问题落在今天的我们的身上,但情况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留存至今的古版年画和雕版成为博物馆或收藏家的藏品,普通民众早已难得一见。即便偶然得见,或只知大概,或一脸茫然。如何观看一幅过年的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年画重镇杨柳青
水漫金山寺
想要看懂一幅杨柳青年画,首先要了解年画重镇——杨柳青。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自古风光优美,水运发达,因其“漕运码头”的性质,杨柳青商业与手工业皆极为兴盛,杨柳青年画始于明,盛于清,从业者甚多,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之誉。因此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独具特色的娃娃画
吉庆有余
在杨柳青年画中,“娃娃画”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关于杨柳青年画,旧时有“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在哪一方”的俗语。“鼓”,就是年画上的形象从纸上凸出来,变成真的了,指的是画上去的梦想实现了。也有专家认为,这里说的就是杨柳青娃娃画中的娃娃“活”了,跳出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员。一方面,可见当时人们对娃娃画的喜爱,每家贴年画的时候都免不了贴上几张“胖娃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杨柳青娃娃画艺术水平的高超,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说的就是娃娃画得活灵活现,像是真的一样。
鱼龙欢乐
上面这幅《鱼龙欢乐》,是将“鱼龙变化”和“欢乐有鱼”二种寓意合而为一。图绘波浪之上,童子怀抱一尾大鲤鱼,而鲤鱼的身后则隐现一龙,以此意指“鱼龙变化”。“鱼龙变化”即“鱼”化为“龙”,意思是人生将要迎来好运,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寓“金榜题名”。“鱼”谐音“余”,故有“欢乐有余”,意思是无穷无尽的欢乐。作品在套色的基础上,以手绘开脸,技术极为精湛,用色鲜亮、粉嫩,着重表现了娃娃的活泼健美。
十不闲
这幅《十不闲》描绘的是儿童们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的欢乐情景。画面中间的架子上即可见各式打击乐器,一小童坐于架后敲打,四肢并用,不亦乐乎。“十不闲”为清代民间曲艺形式,源自凤阳花鼓,曾在民间广泛流行。正如张次溪先生所记:“十不闲,是用木架上嵌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槌,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什不闲儿。”描绘小童表演“十不闲”,一方面是为了趣味,另一方面,“十不闲”也有“不识闲儿”(天津话,“根本停不下来”)的意思,是对儿童活泼、健康和快乐的美好愿望。
生动多彩的故事戏曲年画
薛平贵算粮登殿
除“娃娃画”外,杨柳青年画还包括门神门画、故事戏曲、民俗生活、神像纸马等类别。
博望坡
故事戏曲年画的题材多取自经史、小说、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这幅“博望坡”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图绘夏侯惇部被引诱至芦苇丛中,火起,慌忙逃走。刘备一方众将则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埋伏追杀夏侯惇。画面右上角可见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手挥羽扇、谈笑自若的诸葛亮。画面上部题诗为《三国演义》原文:“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款题:“天津教育处年画工师王绍田画稿”,后面又有“主人题”字样,上方空白处供使用此稿的画店填写。
时代缩影民俗生活年画
合家欢乐、大过新年
在杨柳青年画中,最具鲜明特色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是“民俗生活”题材。这一类年画,画面内容丰富,大到电车与马车并肩行进在同一街道上的时代剪影,小到冰天雪地中全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堆雪人的温馨场景,全部包含其中。
天津电车图
天津开埠之后,人口急剧增加,交通问题日益严重。1903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在天津成立,并于1904年开始修建有轨电车。1906年,第一条公交线路环城有轨电车开通运营,天津成为中国第一个建设和开通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这也是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起点。此后近代中国进入马车、人力车、轿子等旧式交通工具与电车、自行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并行的时代。图中所绘即是电车在天津马路上行进的场景。有趣的是,作者在表现电车驶过之时,又描绘了二位乘坐马车的妇女,以及步行和推着自行车的人们。不仅新旧交通工具混搭在一起,人物的服饰也是传统与现代兼具,正如天津这座城市一般,土洋结合的特点极为明显。几组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都很自然,甚至别有意趣,比如画面左侧的执伞红衣女子手帕掉落,正好被一个富商模样的中年男子看见,似乎一段故事就要展开。
抟雪成佛
而另一幅《抟雪成佛》图,则将视角转向了冬日里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场景。图绘在冰天雪地的白茫茫世界中,在家中大人注视下,几个小童在门口树下堆雪人的情景。雪人的形象是一位大肚弥勒佛,即布袋和尚。画面中,大家的视线被正在给雪人点睛的小童所吸引,童子小心翼翼的神态亦颇为生动。画面右侧黑漆大门上贴着红色对联,可见一联上写有“清白传家”字样。在略显破旧的房屋外壁的房檐之下,写有“抟雪成佛”四字,点出画面主题。“雪佛”,又称“雪米勒”“雪罗汉”,其形象多是席地而坐,大腹便便,非常适合用雪来堆塑。“佛”谐音“福”,故佛从天降也是福从天降的寓意。为这幅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吉祥寓意,也让观者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秦琼、尉迟恭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人物,从民俗风情到市井生活,杨柳青年画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看似寻常的题材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隐喻。许多人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民间装饰艺术,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认识杨柳青年画,了解其绘制特色和画中寓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年画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映照着我们的未来。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谜式寓意:杨柳青年画中的多重世界》
作者:姜彦文
《谜式寓意:杨柳青年画中的多重世界》
点击图片购买
人美好书
新年必备 灵蛇献瑞礼盒
点击图片购买
中国传统民艺三册 中国门神 中国娃娃 中国灶君神祃三册合集
点击图片购买
人美邀您加入读者交流群
读者交流群
福利发不停
有机会获得书刊等礼品。
活动优先选
有机会参与人美举办的各项活动。
扫码添加人小美进群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责任编辑:韩江雪
- END -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60
邮箱:rm_rmt@163.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