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春节将至,无数身处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纷纷准备踏上归途,期待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观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给长辈、孩子送红包,与亲朋好友相互拜年······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你是否会好奇,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那时的春节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在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吧。
迎岁蒸霞图 清 关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现代人的认知中,所谓“过年”是指“过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然而,“年”与“春节”不可混为一谈。“年”字在诞生之初,其含义本是指庄稼成熟。据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记载:“年,取禾一熟。”它的意思是每到庄稼成熟时就是过了一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边一个“禾”,下边一个“人”,我们从字形也可以看出“年”字有丰收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把谷子从播种到成熟的一个周期也用“年”来表示,为“年”附加了一个代表时间的含义。有了“年”的概念,也就有了“新年”这个时间节点。古人曾将“岁首之日”定为新年,但是由于各个朝代历法的差异,岁首之日常有变动。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才正式确立以正月初一为“岁首”。
岁朝观赏图 清 席璞 上海博物馆藏
历朝历代对岁首的称呼各不相同。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岁首为“元正”“元日”“元会”。据著名学者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会在元日这天闻鸡鸣声而起,先在家门前燃放爆竹,然后一家大小都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隋唐时期则称岁首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此后的宋、元、明、清各代,春节均被称为“元日”“元旦”“新年”。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农历的岁首正式被称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春节”。细数下来,“春节”这种叫法也仅有百余年的历史。
岁朝图 清 金湅 上海博物馆藏
古人过年时都在忙些什么?我们从各位诗人在新年时所发的“朋友圈”即可窥之一二。
过新年,第一个重要的仪式便是“大扫除”。南宋诗人戴复古在《除夜》里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描绘了在新的一年到来前,人们打扫房屋、清除尘埃的忙碌景象,表达了人们迎接新春的欣喜之情。
房间打扫干净之后,还需装饰一番,因此,贴桃符便成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如今,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其实,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所谓桃符是指上面绘制了门神或者题字的桃木板,古人在除夕之日将其挂于门上,以驱除邪祟。
岁朝图 清 毛周 上海博物馆藏
王安石在《元日》中就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陆游也在《除夜雪》诗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古人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可以欣赏,除夕夜他们又有哪些娱乐活动呢?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作“年”的猛兽会在除夕夜出来吞食牲畜,伤人性命。为了驱逐年兽,人们点燃烛火,彻夜不眠。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守岁”: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天、玩游戏······直到天明,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全家能够平安顺遂。宋代苏轼作有《守岁》一诗,里面有一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便描写了除夕夜守岁的热闹场景。
岁朝欢庆图 清 姚文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夕之后,便是新的一年了,亲朋好友会携带礼物相互登门拜访。很多文人、士大夫交友甚广,在过年期间无法逐一登门拜访友人,于是便会委派仆人手持贺卡前往友人家中,这些贺卡被称为“飞帖”。飞帖一般由梅花笺纸裁剪而成,上面有主人的亲笔题词。而各家也会在门前贴一红纸袋,上面一般写有“接福”二字,以承放飞帖之用。飞帖这种拜年形式虽然便捷,但在有些人看来却是“虚礼”多过“真情”。明代学者文徵明在《贺年》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以此批评了这种现象。
大人们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卖痴呆。这是一种盛行于宋代吴中地区(今江苏部分地区)的习俗。除夕之日,小孩子们会沿街叫卖自己的“痴”和“呆”,意思是“卖掉痴呆”,自己就会变得聪明伶俐。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如果小孩子们跑遍巷南巷北也卖不掉一份痴呆怎么办?那也没关系,这时候,大家会彼此哈哈一笑,随后便将其抛之脑后了。当然,有些慈爱的老人会愿意买下这份痴呆,以帮助后辈达成心愿。
岁朝欢庆图(局部) 清 姚文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与过年有关的节令画被称为“岁朝图”。“岁朝”即一岁之始。大概自唐宋时期起,一些文人雅士便有在大年初一将蔬果、文玩供于案前的做法,随后这些物品被巧妙地绘制成绘画作品,意在祈福纳祥。到了两宋时期,“岁朝图”逐渐风靡至宫廷。每逢春节,宋徽宗都会命其御用画师按时呈献“岁朝图”,以供皇宫于春节作装饰之用。
岁朝图发展到明清时期,绘画内容已经拓展到了过年的习俗。清代画家冷枚所绘的《闹春图》描绘了一大户人家过春节时阖家欢乐的场景:家中男主人坐于画面中央的一张红木椅上,他的身边围绕着妇女、孩童和仆人;在宽敞的庭院里,孩童们正忙于端详盆景、嬉戏玩耍、燃放鞭炮······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氛围。
岁朝图 清 金廷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描绘的则是乡村欢庆春节的情景。图中集市共涉及16个小场景,游人、商贩会聚于此,热闹非凡。街上的人们见面互相鞠躬拜年,有人手举鱼灯,寄寓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有人钻进人堆里看傩戏,还有儿童拿着太平鼓一路敲打······身边的小贩们也各司其职,有卖烟花爆竹的、卖鲜果的,还有耍猴戏的、跑旱船的······不一而足,真实地展现了古代过年期间的市井百态。而在松树之下,文人们则席地而坐,正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为整个画卷增添了一抹亮色。
至于描绘皇宫里过年场景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由中西画家合作绘制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了。画作中的乾隆帝形象是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绘制,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则负责描绘建筑和自然景观。画作由前后两个庭院构成,前景庭院中乾隆皇帝手持如意盘坐于红木交椅上,他的脚下有一童子正在烧炭火,几位皇族子弟恭敬地站立在侧。后景中的童子形态各异,有的在堆雪狮,有的在长廊中好奇地观望。宫廷的长廊上挂满彩灯,檐廊的柱子上贴有喜庆的春联,花瓶中插着灿烂的梅花,童子们身着新衣,整个场景营造出了皇家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氛围。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清 郎世宁等 故宫博物院藏
每逢春节即将来临,无数游子们纷纷踏上归途,身着鲜亮衣裳与家人们欢聚一堂,觥筹交错间众宾皆欢。尽管如今过年时的习俗与古时相比有了些许差异,但人们心中的信念却从未改变,那便是过一个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大年。这永远是过年最重要的意义,也是从古至今华夏儿女心中最美好的“年味儿”。
本文节选自《美育》2025年1期
《古人如何“过大年”?》
欢迎订购《美育》
订阅方式
1 官方微店购买:点击图片进入“人美商城”购买
2 邮局订购:可在当地邮局订购,邮发代号:80-574
《美育》2025年全年征订
点击图片购买
人美邀您加入读者交流群
读者交流群
福利发不停
有机会获得书刊等礼品。
活动优先选
有机会参与人美举办的各项活动。
扫码添加人小美进群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责任编辑: 江冉
- END -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60
邮箱:rm_rmt@163.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