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档案里的“山海情”

教育   2024-11-17 23:57   福建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主管主办的《海峡通讯》第21期刊发文章《以“档”索骥 回眸闽宁协作的深情与壮阔》,其中关注我校林占熺研究员发明的菌草技术助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故事,现原文转载如下。



现转发全文如下:

以“档”索骥

回眸闽宁协作的深情与壮阔

文|陈亚

10月23日至24日,福建省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学习考察并召开闽宁协作第28次联席会议,进一步全方位深化新时代闽宁协作。28年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健全完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单向扶贫向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深度协作拓展,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波澜壮阔的闽宁协作,感人至深的山海情缘,都已经通过档案载入史册,完整保存于福建省档案馆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当下,让我们以“档”索骥穿越回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从中感受闽宁协作的深情与壮阔、协作与发展。

高位推动  擘画蓝图

1996年,根据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福建成立了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启动闽宁扶贫计划,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1997年3月,习近平同志专题组织观看福建省扶贫办深入宁夏西海固等地调研拍摄的影像资料,研究对口帮扶措施。一个月后,习近平同志即亲率福建党政代表团,翻山越沟,深入走访考察宁夏西海固山区五个贫困县。看到西海固老乡家徒四壁的窑洞,他深感痛心。在德隆县,他对当地群众庄重许下诺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

六天所见所闻让习近平同志对闽宁协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他亲自部署推动下,两省区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开发式扶贫的原则,贯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方针,找准政府、企业、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路子,开创资金输入、项目引入、劳务输出、干部交流、县市结对的立体式对口帮扶格局,深度探索推进闽宁扶贫协作。

易地搬迁  示范引领

闽宁协作首先以落实扶贫攻坚民生项目为重点,每年拿出1500万元无偿用于宁夏贫困县“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和希望工程等生产生活项目,力争至2000年基本解决宁夏贫困县人口温饱问题。西吉全县有238个贫困村,占宁夏贫困村总数五分之一,是西海固贫困程度最深、贫困覆盖面最广的县,习近平同志对此提出了“移民吊庄”建设闽宁村的设想。他建议先搞一个试点,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闽宁村于1997年7月15日破土动工,建设总投资3680万元,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基本设施建设。到1998年底,闽宁村建民房1100户9万多平方米,配套建设电站、学校、卫生所、防风林等工程,6000多人从西吉县搬到这里安家落户,走种养加结合、农科教结合、贸工农结合的发展路子,如期实现“两年建成”。此后又如期达成“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走向致富之路”的发展目标。20多年来,闽宁镇(2001年12月,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跃升到2023年的1.78万元。在闽宁村发展示范带动下,福建帮扶建设了12个闽宁产业园、119个闽宁协作示范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海固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菌草为媒  科技驱动

闽宁协作注重经济效益,着力培植扶贫支柱产业,增强造血功能。闽宁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致力发展菌草技术扶贫。1997年,54岁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被习近平点将,奔赴固原市彭阳县研究栽培食用菌的办法,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以草代木”,将福建菌草技术成功移植到黄土高原。

食用菌示范种植农户当年既实现收入翻番,吸引更多村民投身菌菇产业。福建省还切实跟进解决菌草销路问题,林占熺团队牵头与农户签立包销协议,天南地北地跑市场。戈壁滩上的食用菌被销往全国各地,菌草发展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第一个产业。28年来,福建向宁夏派出了2000多名科技人员,带去新技术新观念新产业,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项目驱动  产业造血

1997年,宁夏福建企业家扶贫协会在银川成立,这标志着闽宁协作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民间行为拓展,开始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福建发挥区位优势、侨胞优势,广泛动员省属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到宁夏联办或创办经济实体,更好融合福建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宁夏的资源、劳动力优势,重点发展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的淀粉、毛皮等农副产品加工业。莆田县(2002年撤县改区)香吉集团公司与西吉县合作投资兴办淀粉加工项目,1999年就解决了西吉县群众卖土豆难的问题。“拓荒英雄”“萄葡狂人”福建籍侨商陈德启,于2007年随闽宁帮扶考察团来到宁夏,调研考察当地土质和气候条件后,坚信与波尔多同处北纬38.5度的贺兰山一样能生产优质葡萄洒。葡萄还没种,他的公司先投资数亿元防风固沙,种植了500万棵白杨树,将荒滩披上绿衣,率先拿下“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此后他扎根戈壁滩,种植60万亩有机葡萄,建设现代化酒庄,出品的“贺兰神”葡萄酒几乎连年斩获国际大奖。酒庄带动上下游数十家企业参与葡萄产业,为当地创造了12万个就业岗位。

产业带动各路闽商纷至沓来,迄今已有6000多家闽籍企业和商户扎根宁夏各地,实施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风力发电、食品加工、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闽宁协作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的扶贫之路,让曾经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扶智扶志  精准扶贫

劳务输出扶贫见效既快又好还稳定,让黄土高原腹地“寒尽不知年”的群众“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回来办了厂子”。莆田新威集团公司等福建企业在西吉大力推进劳务合作,通过开办清真食堂、开通返乡直达客车、设立代办处、组织返乡报告团巡回宣讲等,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服务。28年来,乘着闽宁协作的春风,众多宁夏乡亲“东南飞”,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仅固原市就先后向福建输出劳务人员13万多人次,常年稳定在福建工作的固原籍务工人员超过3万人。近年,就地帮扶发展电商新业态成为闽宁协作的新形式,例如201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筹资兴建闽隆福馨托创园,其开创的残疾人“托养+辅助性就业”一体化扶贫发展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扶贫先扶智。查阅福建省档案馆馆藏发现,1999年福建在全国东西扶贫经验交流会作典型发言时有一组数据:仅1996至1998年,福建就帮助宁夏建设希望小学61所,其中福建沿海8个对口市县无偿帮助宁夏8个对口县发展教育卫生事业1150万元。截至2023年底,福建省共选派13批229名挂职干部,42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宁夏帮扶,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闽宁模式”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脱贫思想,成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典范。脱贫攻坚完满收官,乡村振兴全面起航,福建探索深化区域合作新领域新路径,推动闽宁协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仍在进行时。


欢迎转载推文,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fjnldx2000 

来源:菌草源

本期编辑: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丁雨柔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福建农林大学
“明德 诚智 博学 创新”,福建农林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