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推介 | 专利成果②

教育   2024-10-27 21:49   福建  


10月20日,建校88周年之际,我校举行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全面展示了学校在农林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签约。

为推进知识产权强校、强省建设,加快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高效更专业地为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服务,学校官微推出专栏,按照现代农业、林木花卉、食品饮料、竹木加工、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新材料、新能源、建材建筑、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化工、现代服务业等14个领域,面向社会发布推介学校遴选的500多项专利成果。


产业领域:食品饮料





专利名称:一种降低油炸莲子破碎率的加工方法









一种降低油炸莲子含油率的加工方法

专利简介:本技术采用加工方法包括原料处理、蒸汽熟化、超声-真空浸渍、液氮深冷冻结、真空低温油浴脱水、真空离心脱油、调味包装。本技术针对现有加工技术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供的一种即食莲子休闲食品的加工方法,突破了莲子加工产品易返生老化的技术瓶颈,最大限度的保留莲子原有营养成分。采用本发明加工的莲子口感酥脆、状态饱满、色泽鲜艳,破碎率低于2.5%,含油率在10%以下。该技术在国内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获得202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产业化前景:针对现有加工技术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即食莲子休闲食品的加工方法,突破莲子加工产品易返生老化的技术瓶颈,最大限度的保留莲子原有营养成分,加工出的产品更为酥脆可口,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技术成熟度:成熟应用阶段

成果负责人:田玉庭

所属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专利名称:一种花香红茶的加工方法

专利简介:近年来,受国际红茶消费潮流的影响,具有花香、滋味浓醇鲜爽的红茶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针对红茶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者对红茶品质多样化的需求,该专利提供了一种香气带花香、滋味浓爽的花香红茶的加工方法,对采下的茶叶鲜叶进行晒青和做青处理。通过该方法制得的红茶,香气幽扬带清花香,滋味浓厚鲜爽,品质风格独特,符合红茶消费的需求。

产业化前景:花香红茶的加工创新了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将增加红茶产品的多样化,提升红茶整体风味。其生产技术已经在国内多家茶叶企业得到验证和应用,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产业化生产,不仅可以提升茶叶的附加值,还能促进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技术成熟度:批量生产、成熟应用阶段

成果负责人:孙威江

所属学院:园艺学院




产业领域:竹木加工



专利名称:一种正山小种烟熏专用燃料棒及使用方法

专利简介:针对传统正山小种制茶工艺对松木的用材需求与“双世遗”武夷山国家公园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之间的突出矛盾,该专利实现了正山小种专用燃料棒以替代松材,其热值高、生产工艺简单、发烟效果稳定、并可通过香气成分的形成与积累使茶叶具有传统松木烟熏风味,满足烟熏工艺要求。其实施应用可避免茶企、茶农因迁出正山小种原产地而产生的过高成本,既实现了非遗技术新突破,又有效化解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安全与茶农经济利益的矛盾。该技术在武夷山市应用以来,当地茶企(农)年稳产销售额4800万元,年产值增值600万元。该技术获得2023年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

产业化前景:专用燃料棒的使用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将有助于推动整个茶叶行业向环境可持续性方向发展。除了在正山小种茶的生产中使用,这种燃料棒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需要烟熏风味的食品加工领域,如烟熏肉类和烟熏奶酪等,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技术成熟度:小批量生产、工程应用阶段

成果负责人:唐丽荣

所属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产业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专利名称:一种硫化螺旋菌SG202及其应用

专利简介:本发明提出一种硫化螺旋菌SG202及其应用。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底部脱硫弧菌(Sulfurospirillum oryzae) SG202,所述硫化螺旋菌SG202的分类学命名为Sulfurospir illum sp.,于2022年12月2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 63074;也提供一种微生物产品,产品中含有本发明的硫化螺旋菌SG202,所述微生物产品的剂型包括琼脂菌剂、液体菌剂、冻干菌粉、固体草炭粉剂、油干菌剂、颗粒接种剂、真空渗透接种剂;还提供了硫化螺旋菌SG202在固氮发酵中的应用,包括土壤固氮和有机物发酵。

产业化前景:本发明中的硫化螺旋菌SG202具有固氮菌功能,能够将氮气还原为作物可利用的氮肥,从而能够进一步驱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用于水稻促长等应用,从而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降低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成熟度:小批量生产、工程应用阶段

成果负责人:周顺桂

所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利名称:一种鸡毒支原体多抗原表位融合蛋白pMG-mEA及其应用

专利简介:相较于弱毒苗和灭活苗存在的不足,多表位疫苗兼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在弱毒  疫苗可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方面的独特优势。pMG-mEA融合蛋白包含鸡毒支原体多个粘附素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能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融合有鸡三肽囊素,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以肌肉注射、点眼滴鼻、胚内注射三种方式对SPF鸡进行pMG-mEA融合蛋白免疫,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鸡毒支原体多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对鸡能产生相应抗体,并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

产业化前景: 此外原核表达pMG-mEA融合蛋白的制备成本低,构建好表达质粒后可以大批   量工业化表达生产,易于纯化。该鸡毒支原体多抗原表位融合蛋白pMG-mEA的构建表达为临床预防鸡慢性呼吸道疾病(CRD)的发生奠定基础。

技术成熟度:样品、实验阶段

成果负责人:吴异健

所属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利名称:利用SNP标记KZ288474.1_322717









鉴别中华蜜蜂抗中囊病能力的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SNP标记KZ288474.1_322717鉴别蜂群抗中囊病性状的方法,包 括蜜蜂幼虫个体取样、蜜蜂幼虫样本DNA提取、合成引物、PCR检测和鉴别中华蜜蜂抗中囊病性状,根据从该蜂群中随机收集的工蜂幼虫个体在SNP标记KZ288474.1_322717出现G基因的频率PG和C基因的频率PC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鉴别中华蜜蜂抗中囊病性状。本发明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使用中华蜜蜂工蜂幼虫抗中囊病相关的SNP(KZ288474.1_322717)标记,科学、准确、快速地鉴别中华蜜蜂抗中囊病性能,可以大大缩短抗中囊病中华蜜蜂的选育周期,加快蜜蜂育种速度。

产业化前景:蜜蜂囊状幼虫病(Sacbrood virus, SBV)是威胁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使用本发明方法目前主要在实验室从分子水平掌握蜜蜂的抗中囊病机制,检测与抗中囊病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并结合分子遗传标记辅助蜜蜂品种选育技术,不但能保证选择的准确性,还可以加快蜜蜂品种选育速度,大大提高了选育抗中囊病蜂种的成功率,可以 安全、有效、快速地进行抗中囊病蜂种的鉴别。该专利在蜜蜂抗囊状幼虫病分子育种领域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技术成熟度:小批量生产、工程应用阶段

成果负责人:苏松坤

所属学院: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







专利名称: GmUVR8基因家族在提高植物异黄酮含量中的应用


专利简介:本发明公开了GmUVR8基因家族在提高植物异黄酮含量中的应用。所述GmUVR8基因家族包括以下三个成员:GmUVR8a基因、GmUVR8b基因和 GmUVR8c基因。本发明通过对GmUVR8a,b,c基因进行过量表达载体构建,并在大豆体内进行稳定转化,发现GmUVR8a,b,c过量表达获得的稳转大豆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显著提高,例如黄豆苷元,大豆苷, 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进而提升大豆的品质。因此,在植物中进行GmUVR8基因家族的过量表达是改进植物品质的有效方式,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理论研究意义。

产业化前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过量表达GmUVR8受体蛋白可能会提高响应紫外光信号的能力,促进异黄酮的合成,获得富含异黄酮的植物。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雌激素,长期服用弥补女性雌性激素分泌不足的缺陷,调节人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缓解更年期综合症。此外,异黄酮可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治骨质疏松,是天然的癌症化学预防剂。

技术成熟度:样品、实验阶段

成果负责人:陈栩

所属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 




产业领域:海洋高新



专利名称:抗大黄鱼IgM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简介:本专利提供了一种抗大黄鱼IgM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利用抗大黄鱼IgM单克隆抗体,通过检测大黄鱼血清中该特异性IgM的效价,可进行大黄鱼疾病的诊断和疫苗使用效果的评价,协助鱼病诊断与防治,对大黄鱼疾病的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单克隆抗体在大黄鱼免疫学研究和疫苗效果评价方面应用广泛,已以专利实施许可方式转让给福州精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产业化前景:利用抗大黄鱼IgM单克隆抗体,此抗体特异性高,灵敏度高,可用于大黄鱼IgM的结构分析、免疫应答水平检测、病原诊断以及进一步免疫学研究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成熟度:试生产、应用开发阶段

成果负责人:陈新华

所属学院:海洋学院





专利名称:大黄鱼IFNc基因大肠杆菌表达产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专利简介:本发明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大黄鱼干扰素c(IFNc基因)克隆后连接至大肠杆菌 表达载体中,通过转化,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表达产物。所获得的表达产物可诱导大黄鱼外周血白细胞表达抗病毒蛋白基因如Mx1、PKR和ISG15。本发明获得的大黄鱼IFNc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为分子量约73 kDa的大黄鱼IFNc重组蛋白,该大黄鱼IFNc重组蛋白在终浓度为10 ng/mL时,不仅在大黄鱼外周血细胞及头肾细胞中显著诱导自身及大黄鱼IFNd、IFNh的表达,还显著上调抗病毒基因Mx1、PKR及ISG15的表达,并且可明显地抑制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复制,具有明显抗病毒效果。该专利已通过专利实施许可方式转让给福州精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产业化前景:本发明获得的大黄鱼IFNc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为分子量约73 kDa的大黄鱼IFNc重组蛋白,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对于我国水产动物病毒病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技术成熟度:试生产、应用开发阶段

成果负责人:陈新华、母尹楠

所属学院:海洋学院




联系方式


食品科学学院

彭老师 0591-83055869

园艺学院

陈老师 0591-83755490

材料工程学院

黄老师 0591-83715175

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老师 0591-83789361

动物科学学院

谢老师 0591-83789486

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
张老师 0591-88681675
未来技术学院
杨老师 0591-83593201
海洋学院
杨老师 0591-83571533
社会服务处
林老师 0591-87985781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成果详情

成果汇编


联系我们👇



欢迎转载推文,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fjnldx2000

来源:社会服务处

本期编辑:胡煜桢

责任编辑:丁雨柔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福建农林大学
“明德 诚智 博学 创新”,福建农林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