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城南街道和平村的文艺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准备登上越城区即将举行的村晚舞台。这支队伍中绝大部分成员都是没有舞蹈经验的本村村民。该村党总支书记谢列峰告诉记者,这是和平村首次推出自己的村晚节目,这一切改变,源于今年6月份市级文化特派员李倩的到来。
李倩教村民跳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会讲绍兴话
却和村民打成一片
“这只手要这么转,对!转起来可漂亮了!”12月18日晚上7时许,在和平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礼堂内,李倩正手把手教学员如何转花手。这次舞蹈课有9位学员参加,据介绍,他们都是和平村文艺队的骨干成员,正在进行紧锣密鼓地排练。虽然天气寒冷,但丝毫没有影响队员们的热情。“李老师,帮我看一看我这个动作对不对?”“李老师,快来教教我!”“李老师,赶紧放音乐,我们再来一次!”学员们抢着请教李倩,李倩笑着一一回应,课堂氛围轻松又和谐。
李倩来自广西,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任教不到一年,下派到和平村当文化特派员也不过半年时间,她对绍兴还不熟悉,更别说听懂绍兴话了。李倩告诉记者,一些村民不会讲普通话,需要靠村妇联主席王君娟“翻译”。但李倩非常乐意融入和平村文艺队这个大家庭,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她现在已能听懂部分绍兴方言,有时还能“蒙”对学员们的诉求。
文艺队的成员,集中在50~60岁的女性,对于80后李倩来说,与这些姐姐相处,可是一门学问。虽然语言不通,但李倩与队员们的感情没有因此产生隔阂。
“对,这个动作就是这样!”“这位姐姐做得很棒!”“这个转花手还能预防老年痴呆!”在课堂上,李倩为队员们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用“鼓励式教育”提高队员们的学习兴趣。课间休息时,大家都在讨论村晚舞台上应该穿什么服装,李倩也会凑上前去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套束腰的好看,非常显姐姐们的身材!”说完,教室里笑声一片,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讨论中。
村妇联主席王君娟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每周都会对文艺队进行一次培训,时间从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平时这个时间段,队员们大都在照顾家庭,但每次上课,学员们基本不会请假,“李老师上课的氛围特别好,大家非常愿意学,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文艺队伍中来,在课堂上可以消解邻里矛盾与隔阂,感受文艺的熏陶。”王君娟说。
认真对待工作
让草根登上村晚舞台
今年6月中旬,李倩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来到了城南街道和平村。李倩并没有立刻展开工作,而是与谢列峰一起了解和平村的总体情况,调研其他村及驻村文化特派员开展的工作,并分析总结情况,设计出专属和平村的一套文化铸魂方案。光是前期准备工作,李倩就做了足足3个月。中秋节前,和平村正式开始了“文化铸魂 舞乐凝心”文艺队培训活动,活动当天,李倩带着自己的学生,与在场40余名学员一起跟着音乐跳起了舞蹈。
谢列峰告诉记者,一开始,李倩教的是民族舞,这对于毫无舞蹈基础的村民来说,无异于看“西洋镜”,好在李倩马上调整了教学内容,让村民自己挑选舞蹈曲目教学。
“现在,我们已经教学了《杏花落》《苹果香》等舞蹈曲目,《杏花落》很适合绍兴江南水乡的气质,《苹果香》则是现在抖音上热门的中老年舞曲,都是既有趣味又贴近学员实际的舞曲,大家学起来很有激情。”谢列峰说,有时候李倩实在抽不出时间,便会派自己的学生来村里授课,推进教学进度。
对李倩来说,现在的上课模式是双赢,一方面,和平村需要一位老师来进行乡村美育;另一方面,她和学生可以积累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
据王君娟介绍,《杏花落》这一曲目时长3分钟,李倩花了3节课教学,文艺队成员又另外花了3节课练舞,在一次次努力下,这批不会跳舞的文艺队队员学会了第一支舞,“刚开始,大家的动作做得很僵硬,经过李老师的教学与队员们的长期练习,动作已经好看很多了,还会拿着扇子跳舞了。”
前不久,越城区举行了文化特派员成果汇报会,和平村文艺队在会上展示了《杏花落》这支舞蹈,有人提议将这个节目放入越城区村晚,王君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该节目上报,没想到真的通过了。“这是我们和平村第一次参加村晚,从完全不会的草根到能登上区里举办的村晚舞台,进步是非常大的,城南街道党工委宣统委员童旭霞也告诉我,看到我们节目的效果这么好,她也非常惊喜。”王君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