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文艺(第十六期)

企业   2024-11-08 15:06   辽宁  

本钢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本钢集团   了解本钢发展


目 录

散文|在岁月中静悟人生(宋杨)

       又到丰收季(李守国)

诗歌|石碾(陈徐阳)

摄影|日落随拍(佚名)

       晚霞醉山城(薛丽影)

在岁月中静悟人生

宋杨/文

岁月犹如一条悠长的河流,静静流淌在时间的怀抱中,不急不缓,却满载哲理。在这条河流中,每个人都是一叶扁舟,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经历着风雨,沐浴着阳光,也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很喜欢苏轼的一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啊,人的一生总是到这里、又到那里,只是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像乱飞的鸿鹄般偶然在某处雪地上落落脚。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行?我们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再步入沉稳内敛的中年,最终走向宁静淡泊的老年,一帧一画皆有它独特的风景。孩童时期,我们像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青年时期,我们满怀激情与梦想,勇敢地追求着心中的理想;中年时期,我们学会了担当责任,懂得了包容理解,内心变得更加坚韧强大;或许在老年时期,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的我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所以,人生的每一刻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深珍藏。


我想起儿时的一名语文老师。当时她正值青年,在一众老教师中显得分外有活力。她站在三尺讲台上,眼里总是闪烁着光——大概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那时的老师像极了春日里初绽的花朵,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也步入职场多年。某一次回家,在街上偶遇了曾经的语文老师。抬眼望去,满头青丝早已染遍了白霜,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一位面容慈祥、眼神平和的老人。


一阵交谈过后,我对老师的生活有了些许了解:老师前几年刚刚退休,曾经跟诗词歌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她,退休后拿起了画笔。她的画室,就在儿时那条熟悉的老街上,窗外是斑驳的石板路,偶尔有孩童嬉笑跑过。“我挺喜欢这种感觉。”老师说,她常常在这样的午后,泡一壶清茶,静静地坐在画架前,让思绪随着笔尖流淌。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不要太在乎终点,要多关注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是她任教时,最喜欢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常常会思索或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奋力跋涉,渴望能够抵达心中的彼岸。然而人生漫长又短暂,希望在这场旅途中奋力前进的人们,不要忘了适时放慢脚步,用一颗温柔的心去欣赏沿途的风景。


请让我们的眼睛暂时歇一歇,将视线转移到晨曦初露的清新,夕阳西下的绚丽,亦或是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不经意间的美好,最终汇聚成生命的宽度与深度,让我们在品鉴人生的千滋百味中,逐渐领悟到:幸福,其实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又到丰收季

李守国/文

山河秋深,岁月向晚,满目斑斓,尤感欢心。在天高云淡、艳阳高照、风清气爽的日子里,那山坡上、田地里,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农民们收割忙碌的身影,充满了秋收的喜悦。走在故乡的道路上,那一幅幅丰收的场景,让我倍感欣喜,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年的劳动成果,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我的家乡在南芬区思山岭乡杨木沟村,我家坐落在前山脚下。上世纪70年代,这里相对比较偏僻,整个村子百余户人家,几乎都是靠种地来养家糊口。我家亦如此,而且家里孩子多,家庭生活比较拮据,是村里的困难户。直到1986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的生活开始逐渐改变。我家承包了西山半面的山坡田地,分了山场,又和二姑家联合承包了西山小洼的果园。春天,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去果园修剪果树枝,去西山坡上播种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夏天,父母亲带着我们去果园为果树喷洒农药、在果树下割草,去田地里为庄稼拔草、施肥;到了秋天,父亲带着我们到田地里收割农作物,到果园里摘山楂和安梨、秋白梨等。


秋天最辛苦的活是收割庄稼。父亲和母亲用镰刀将玉米和大豆还有高粱给割倒,把玉米杆并排地搁置在垄沟上,我们姐弟在后面将玉米秆上的玉米棒掰下来,放到旁边的编织袋里,割黄豆不能在正午割,防止豆荚爆裂,必须要早晚割才行,然后一捆捆地轻轻捆好。割高粱也是像割玉米一样,用镰刀将高粱穗割下来。到了晚上,我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将一袋袋玉米和高粱从山坡上扛下来,将成捆的大豆用一根木条串在一起,像糖葫芦似的,然后背下山,再将收割的农作物拉回家。玉米可以直接摆放到玉米仓里风干,而大豆和高粱要运到大队的场院里。每家选择一块场地,排好日期,将大豆和高粱屯在场地边上,全家上场用藤条抽打场地上的黄豆杆和高粱头。家里条件好的则用牛马牵着棍子来回碾压,待豆粒脱壳,高粱粒脱穗后,再将大豆杆和高粱头用木叉给翻到一边,当作冬季烧火的柴禾。而金黄的大豆和红彤彤的高粱装进编织袋里运回家中,和风干的玉米一样等待商贩上门收购。


秋天最快乐的事情是到果园采摘果实。当深秋之际,父母亲带着我们到果园采摘树上红如玛瑙般的山楂,还有飘着香味的秋白梨、安梨、苹果梨。我和弟弟爬到山楂树上使劲摇晃山楂树枝,树上的山楂噼里啪啦地掉落下来,母亲和姐姐们用围裙或者箩筐捡拾着落在地上的山楂,然后装到麻袋里。安梨、秋白梨、苹果梨既解渴又香甜,大家一边吃一边捡,欢乐间就采摘完了。这个丰收的季节里,让我们这个贫穷的家庭通过卖山楂、玉米等农作物,不仅很快还清了外债,还逐渐有了盈余。家里买了台红梅牌的黑白电视机,过年能够穿上新衣裳,平时也能吃上白面和肉了。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归功于我们全家人不甘贫穷的勤劳付出,使我们家的经济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今,走在故乡的水泥路上,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让我感到欣喜。秋收场景依旧,村民的致富观念更加灵活,有养殖的、有搞种植的、有开饭店的、还有开旅游度假山庄的……在新时代的改革春风里,我的家乡杨木沟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石 碾 

陈徐阳/文

石碾隐匿何方?

我未在稻谷堆垛间寻觅,

却在夏日的一隅,

悄然步入那曾溢满粮香的磨坊深处。


一根杠杆,

驾驭着往昔的辛酸岁月,

它看似薄弱,

却肩负了一个时代的重量。


雨幕低垂,

虫鸣交织成曲,

大雁遗落的羽,

月光下隐约的齿痕,

皆是未曾淡去的记忆。


那些期待,

在记忆的回响中被踏痛。

宽广的时空中,

日子如诗行般起伏,

精心雕琢着断裂的山峦,

引领着山外的风光。


石碾之上,

饥饿的痕迹被渐渐磨平,

生活变得丰盈,

机器的轰鸣,

剥离出粮食的芬芳,

飘散在磨坊之外,

直至遥远的天际。


此刻,石碾在此,

它是奶奶细碎足迹的印记,

爷爷旱烟袋敲击的印记,

以及那宽广而深沉的笑容,

共同编织的记忆。


它滋养了十万田野的生机,

那从大地嘴角滑落的米粒,

被翱翔的鹰隼轻轻衔起,

带着过往的温情,

飞向更远的未来。


日落随拍

 佚名 /图

晚霞醉山城

薛丽影 /图





编辑:王晓宁  纪晓诗
责任编辑:冯巨擘













声明:

1.如转载本平台内容须标明来源。非本钢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如尽力查核未能发现出处则标“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版权所有者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更换或删除。

2.本平台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欢迎版权所有者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更换或删除。

3.如任何作品标明“谢绝转载”,我们尊重并不予转载。

4.对于恶意及虚假举报,我们保留法律权益。











本钢集团
传递企业信息,展示企业形象,培育企业文化,提升服务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