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分钟,雷军首次袒露造车心声:我不想输,更不愿辜负大家!
完整听完了 《雷军今年唯一深度专访:206分钟复盘造车三年》,太强大了。
内容很精彩,本文是一个干货总结,借助工具:通义听悟
,Google AI Studio
引语:
“我原本只想退休的,但时代逼着我再次出发。” 这不是一句煽情的口号,而是雷军,这位曾带领小米从零崛起的传奇人物,在决定投身造车大潮时最真实的内心独白。在这场长达数小时的深度访谈中,你将听到一个更真实的雷军:他曾因跑步伤膝,也曾因发胖被群嘲;他曾拒绝造车,也曾因危机感被迫入局;他既有程序员的执着,也有企业家的远见。他如何带领小米从手机战场跨入汽车赛道?他如何看待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他又将如何定义一个全新的小米?答案就在这篇访谈记录中,让我们一起走进雷军的内心世界,探寻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
1. 雷军个人生活与习惯
• 运动习惯: • 疫情期间曾坚持每日跑步/走路 10 公里,每月 300 公里,持续一年多。 • 因跑步预热不足导致膝盖受伤,意识到跑步也是技术活。 • 跑步帮助他调整作息,从凌晨两三点睡改为六点多起床,每天多出一个多小时工作时间。 • 作息: • 曾是典型的程序员作息,凌晨两三点睡,早上八九点起床。 • 跑步后调整为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到办公室,觉得效率更高。 • 身材: • 总体偏瘦,但偶尔也会胖得很离谱。 • 因在武汉大学毕业典礼上被拍胖,下决心减肥,不给母校丢脸。 • 性格: • 自称有社恐,不擅长舞台表现和接受采访 • 工程师背景,对自我要求高
2. 小米造车决策过程
• 初始态度: • 最初不想造车,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且自己对汽车行业不了解,希望专注于手机业务。 • 曾两次否决公司内部的造车讨论,并禁止公司讨论造车。 • 转变原因: • 董事会提出造车,苹果、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 • 调研后发现手机与汽车行业融合,智能电动汽车未来会赢家通吃。 • 担忧人才流失到新能源汽车行业,认为做手机和做车本质上都是在做智能化。 • 为避免被车厂反向进入手机市场,必须亲自下场造车。 • 决策过程: • 成立七八人小组,调研三个月,开了250场会,覆盖全行业。 • 意识到智能电动汽车会赢家通吃,全球最终可能只剩 5-8 家。 • 确定造车为“向死而生”的道路,可能需要花费 100 亿美金。 • 董事会同意投入 650 亿人民币,由雷军牵头。
3. 小米造车策略与方法论
• 核心理念: • “守正出奇”:先尊重汽车工业规律,把底盘等基础做好,不一上来就想颠覆。 • “务实”:先上牌桌,做一辆好车,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追求第一。 • "懂车爱车才能做好车":通过深度体验和学习,真正了解汽车,热爱汽车。 • 技术路线: • 从最底层核心技术入手,全部自研平台。 • 初期不追求速度,不急于一年出一辆车。 • 十倍投入:在技术、资金、人才上都投入更多。 • 坚持从核心技术开始做起:电机、电池、自动驾驶等。 • 核心技术: • 电机: • 与全球两家顶级供应商联合研发 V6S 电机。 • 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000 转,性能强劲。 • 压铸: • 与海天合作搞定大压铸。 • 自研压铸岛,包含六七十个设备。 • 自动驾驶: • 直接投入 1000 人,不断追加投资。 • 质量把控: • 找最优秀的人才、合作伙伴、供应商,与顶级的供应商一起研发。 • 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流程。 • 进行极其复杂和充分的测试,路测 540 万公里,测试车 600 辆。 • 团队融合: • 在22年春节后花二十几天讨论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团队融合 • 解决融合问题,才避免了公司失败 • 通过马拉松式开会,讨论核心问题,形成共识。
4. 对汽车行业的认知
• 竞争格局: •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最终会赢家通吃,可能只剩 5-8 家。 • 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到了最后的淘汰赛阶段。 • 行业规律: • 汽车行业已经是一个发展成熟的产业,不适合颠覆,要尊重客观规律。 • 需要长期投入,汽车是一场长跑,需要夯实基础,逐步前进。 • 对传统车企的看法: • 认为传统车企转型困难,因为有“偶像包袱”、“惯性思维”、“认知错位”。 • 传统车企的利润率较低,竞争更激烈,所以智能化是趋势。 • 对特斯拉的看法: • 认为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先驱和标杆,需要学习。 • 认可特斯拉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但小米也会做技术突破。
5. 对小米汽车的理解
• 产品定位: • 并非市场主流的家庭用车,而是面向年轻人的高性能轿车,采取对角线战略 • 坚持先做最难的,从核心技术做起。 • 设计理念: • 颜值是王道,好看是第一位的。 • 兼顾男女用户喜好,要做一辆女生也喜欢的车。 • 设计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做出自己的家族式语言。 • 要考虑比例和圆润,同时做到独一无二。 • 用户洞察: • 与数百位潜在用户一对一交流,做了 2000 份问卷。 • 深入研究用户需求,对用户痛点深入分析,比如防晒问题。 • 借阅 170 辆车进行体验,深度学习用户驾驶习惯。 • 营销策略: • 承认小米的营销能力不如华为和理想 • 强调真诚和务实,说实话,做实事,用产品说话 • 认为好产品本身的穿透力比各种广告都更强 • 发布会的重点不再是讲技术,而是讲了防晒,小爱同学和色彩,因为洞察到用户的痛点 • 定价策略: • 成本、竞品和用户期望 三要素合一,最后价格需要平衡各种要素 • 不按成本定价,更看重用户心理,要保持豪华感 • 认为小米不应该再定低价,不能再打性价比。 • 产能问题: • 对产能做了精良的准备,但依然被过高订单量打破。 • 供应链极其复杂,需要所有供应商按节拍配合。 • 核心优势: • 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信息化能力和流程化能力 • 对汽车工业有敬畏之心,不盲目自信 • 拥有强大的工程师团队和顶尖人才
6. 对小米品牌与未来的思考
• 品牌战略: • 坚持使用小米品牌,不做新的子品牌,要与小米生态融合,实现全生态战略 • 强调小米汽车是小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赢一起赢,要死一起死。 • 通过小米汽车,推动小米品牌全球化和高端化。 • 核心用户:希望用户家里被小米产品包围,形成生态闭环。 • 成为新一代全球科技的引领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目标。 • 全球化: • 小米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品牌,不能只局限于中国市场。 • 高端化: • 高端化是小米的生死之战,是实现全球技术引领者的必要条件。 • 要通过高端化来提升品牌形象,证明小米的研发实力。 • 对平庸的看法: • 小米从创立之初就没打算做一个平庸的公司,要做出有趣的事情。 • 平庸是衰老的开始,要保持成长和进步的脚步。 • 对雷军IP的看法: * 认为爽文将他神化,对此感到不适 * 不希望被看作营销之神,而希望被认为是勤奋真诚的工程师 • 长期主义: • 小米不是为了今天的成功,而是为了15-20年后的成功,具有长期主义
• 造车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发展必须要走的一步 • 对竞争的看法: • 不怕价格战,认为小米要卷就要全方位卷,卷技术、卷生态,而不是只卷价格
• 认为同行应该良性竞争,而不是搞背后捅刀子
7. 其他关键信息
• 承认差距: 坦诚表示小米与苹果、华为等顶尖企业仍有差距,但会努力学习和超越。 • 务实态度: 强调小米的务实作风,不盲目自大,注重实际行动和结果。 • 学习榜样: 学习同仁堂的品质、无印良品的设计、Costco 的效率,以及苹果、三星的技术创新。 • 用户信任: 对用户信任表示感谢,将此归功于小米的14年积累 • 内部声音: 小米内部也曾经对定价、车型选择有不同的声音
原始内容来自播客: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a9077533ddcbb53c3251de
如果您想要让大模型写出优质的短篇小说,以及对其他内容感兴趣,也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效果不错哦,很多朋友都说好。
点击这里:超强写作提示词
效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