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仓市沙溪镇,有这样一位奔波于田间地头、老镇古巷的基层人民调解员,他始终坚守在基层解心结、化矛盾、促和谐,在处理政府与群众、邻里关系上广受群众好评,被亲切地称为“当大哥的老班长”。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用心、用情、用理”作为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把“群众为难的问题,就是我该努力的方向”作为工作思路,将“老班长”的称号铭刻在群众的口碑中。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温暖群众,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新时代“枫桥经验”赋予基层实践新内涵,他就是沙溪镇“老班长”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曹金元。
曹金元,1961年生,中共党员,1979年参军,入伍4年当班长3年,多次被师团表彰为“用心用情好班长”。转业后,他先后在渔政、社会治安联防大队、武装部等岗位任职,退休后被聘为沙溪镇调委会专职调解员。从“武装硬汉”到“调解尖兵”,多年以来,曹金元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坚守为民初心,发扬在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沙溪镇的群众排忧解难、定纷止争。
邻里多年宿怨
“老班长”倾力调解终化干戈
近年来,因农村旧房翻新,宅基地界限争议、房屋翻建等纠纷频发。杨某因自家老宅年久失修,申请了原宅翻建,在房屋的前沿位置与宅基地边界问题上与邻居赵某产生了分歧。赵某认为,他家前后两次原宅翻建时,杨某都要求其后退,因此他不得不将辅房建在河中。随着时间推移,石驳岸沉降导致辅房墙壁出现裂缝。此次杨某翻建房子,赵某要求其新建房屋前沿位置向后退8米。杨某坚决不同意,认为赵某是无理取闹,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
为厘清纠纷的来龙去脉,曹金元和村干部在调解前至现场进行了实地测量,查明宅基地使用现状。调解前期,因双方意见分歧较大,对立情绪严重,致使调解工作陷入僵局。为更好地“对症下药”,曹金元通过与村干部交流,得知双方还有其他历史矛盾,积怨已有二十余年,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宅基地边界问题,双方因此事时常发生摩擦。曹金元和村委会商议后,决定以本次调解为契机,彻底化解两家积怨已久的矛盾,实现“一案化多纠纷”,避免再滋生其他案件。为从根源上化解矛盾,首先必须解开两家人的心结。曹金元和村民小组长多次走访两家,从“银亲眷不如金相邻”的角度,分别做两家两代人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地为双方分析利弊,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摒弃前嫌,疏通矛盾积怨。其次,在考虑房屋现状、相邻关系、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曹金元制定了初步的调解方案,并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不断调整优化方案。从初夏到深秋,经过数十轮调解,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共识,沉积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邻里关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工作积怨起纷争
“老班长”巧解千千结
2024年10月的一天,丁某来到沙溪镇“老班长”调解工作室寻求帮助,称其在沙溪高速服务区内某饭店工作,一直与店长关系不睦。某日下班前,店长称丁某在午休时偷了其电瓶车钥匙,并在丁某的包内翻找到了钥匙。丁某称从未拿过钥匙,认为自己被诬陷了,双方因此发生激烈口角,闹到了老板处。丁某一气之下提出离职,但店长称离职必须提前一个月提出。丁某在气愤之下来到沙溪镇矛调中心,咨询辞职相关法律问题。“老班长”曹金元热情地接待了她,先是安抚其情绪,了解到其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已工作了13个月。丁某气愤的是被店长冤枉,而老板却说这是小事,没有为她主持公道。等丁某平复心情后,曹金元具体解释了劳动法关于辞职的法律规定,同时建议其回家后冷静下来再考虑辞职事宜,后续如有需要可以约单位来工作室进行沟通、协商。
一个月后,丁某再次来找“老班长”,称单位安排了其他人顶替了她的岗位,自己也不想在饭店干了。但是对于解聘一事,和单位一直没有谈妥。曹金元立即和饭店负责人取得联系,对方也表示愿意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来到工作室后,曹金元为双方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以及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等相关法律知识。经过“老班长”的耐心释法,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丁某成功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并得到了相应的经济补偿。
凭着一颗真心、一份真诚、一份担当,曹金元以“接地气”的服务方式,坚守并耕耘在人民调解工作一线,用兼顾法理情的方式化解矛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默默无闻地为人民调解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用无数个简单的案例成就着工作的不简单,用许多个平凡人的掌声铸就着自己工作的不平凡。
审核人|颜浩
发布人|毛林林
拟稿人|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