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者:可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和新实践,就科技创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完整、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科技创新的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政策,正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完整体现。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判断和远见卓识,具有丰富的深刻内涵,为我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出三个特点:站在全球看科技,作为核心谋科技,致用为本抓科技。准确认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掌握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带给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从他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观、经济观、协同观和人本观等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战略观:把握历史规律、全球视野和系统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他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战略观,充分体现在他从历史规律、全球视野和系统设计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
一是在历史规律中把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以史为鉴,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历史上科技创新的作用。关于历史上科技创新的作用,他指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关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理论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实行的一个重大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在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正是基于上述判断和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创新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些国家正是因为抓住了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因此,他郑重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
二是在国际视野下把握科技创新的自主性。要清楚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他指出,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要掌握国之利器。他认为,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强调指出,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优势。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总体上还有不少差距,他指出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到2050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也正是在这一国际视野下,必须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自主性思想的指引。近年来,我国在量子通信及计算机、中微子通信、材料科技等领域,已经处于全世界“领跑”位置,还有一些生物、农业、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正在从“跟跑”向“并跑”、“并跑”向“领跑”快速迈进。
三是在系统设计中把握科技创新的全面性。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实现“四链合一”,必须全面部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他强调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关于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他指出,要有世界眼光,找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基于此,他提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双重任务,也就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这两个导向,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个是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强调创新必须是全面创新。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可以读到两种含义:一方面,是从创新的本身含义出发,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目的是强调全面创新;另一方面,是从创新的功能作用出发,包括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目的是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因此,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调创新也是产业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因此,关于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他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他多次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经济观:把握经济思想、市场规律和产业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要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经济观,体现在他深刻把握经济思想、市场规律和产业特点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体现经济思想。创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的世情、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创新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格局和国家命运的高度指出,只有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才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他认为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必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基于这一思想,习总书记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明确要求,他认为,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打造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是始终坚持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供求关系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往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确立科技创新方向、构建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时,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坚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下功夫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他多次强调,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他多次在调研企业时,对企业家提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坚持竞争环境和创新机制培育的市场化需求。在谈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政府应承担的职责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政府主要是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对看准的、确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真正把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是准确把握产业特点。遵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习总书记把历次产业革命的特点梳理后得出,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为此,他认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遵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出路,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把握全球发展方向,又要着眼我国发展实际,明确发展重点,最终是要形成有我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他强调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关于如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他明确提出要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遵循产业培育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伴随着以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将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到来深刻影响。为此,我们要明确产业培育发展的方向,重点是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健康、教育、养老、旅游等服务业。
三、协调观:把握“双轮驱动”、“四链合一”和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讲求辩证法,注重协调发展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所有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中。在科技创新方面,他的协调观突出体现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四链合一”以及全面实现绿色发展这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从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看,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支撑。所谓自主创新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就是要把优势关键领域、“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要在某些关键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就是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和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为此,他强调,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要打通科技与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根本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另一个是解决创新资源配置碎片化的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体制机制障碍,最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务院把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作为突破口,出台国发64号文件整合重建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就是要着力解决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同步发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这是他关于“双轮驱动”的基本要义。他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一思想来源于他所强调的制度自信,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我们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是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四链合一”。要遵循产业规律。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科技需求,甚至某一产业发展的上中下游不同阶段、同一阶段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科技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链是一个大概念,绝对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为此,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围绕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创新需求,按照创新链的创新要素来分别配置、针对性提供创新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了这一目标,也就把握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遵循科技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可见,科技创新活动,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们对生产生活便捷化的要求,解决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生存压力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趋势形成的人类对生物技术进步的巨大需求,解决劳动力成本全面上升带来的替代技术需求。为此,创新体系布局、科技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机制、总体绩效考评等,都需要遵循科技创新的这一基本规律,从这一基本规律出发去谋划、去改革、去推动。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的是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这些思想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上的世界观。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协调发展观的最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他的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体现出他既要发展速度、也要发展质量,既要生产水平、也要保护环境的科学发展思想。他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谈到农业,他就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绿色发展是保护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就告诉我们,实现绿色发展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各个方面,推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发展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我国30多年快速发展规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绿色发展代表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我国绝对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这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四、人本观:把握人才意识、人才资源和人才政策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理念。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他的人本观,集中体现在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全面打造人才资源和切实抓好人才政策三个方面。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们要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他要求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他认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不拘一格找人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坚持各尽所能用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讲的用好各路英才,既用好科学家,用好骨干科技人员,也要用好企业家,用好平凡的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普通劳动者,最终是要塑造一批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风险投资企业家和民间高人。他特别强调要用事业吸引高端人才,用项目凝聚高端人才,不拘一格使用好各类人才,要宽容失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导向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二是要全面打造人才资源。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我理解,就是要着力打造三支队伍。打造大师级领军人才,要克服我国在重大战略、重大理论、重大前沿领域战略人才严重不足,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构建一支高水平、宽视野的大师级人才队伍,围绕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前沿,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包括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主要指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他们是科技创新队伍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在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打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点再次体现出他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理论逻辑。广大的有一技之长或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坚实基础,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充满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力量。对农业而言,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一大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全面打造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切实抓好人才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尚贤者,政之本也。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做到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党中央的意志和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把党中央的一系列新战略新理念新要求落到实处。让所有人才为我所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我国历史上成功的人才观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后,在方法论上,他指出既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又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积极吸引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所有人才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流动的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科学、管用的人才政策,要有利于人才来得了,有利于人才待得住,有利于人才用得好,有利于人才流得动。
注:本文为作者于2018年所著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