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稳中求进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最终还要靠科技、靠装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我们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问题,还有种业的创新攻关,要加快谋划、解决。还有就是关于成果转化,应该调动科研机构、大学,还有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把手里面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
八个新提法
专家热评
稳产保供: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24年9月10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拍摄的秋收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
粮食产量何以再创新高?
从耕地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且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从农业科技看,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护航粮食增产。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强调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意味着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因一时丰收而放松。”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24年9月22日,在黑龙江省重要粮食产区哈尔滨市方正县的稻田中,农机开启“黑龙江秋收第一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副主任郭军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2024年9月20日,在位于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的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帅(右一)和两位农民手捧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
培育乡村主导产业要更加注重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让低收入群体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也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2024年7月30日,村民在贵州省威宁县双龙镇高坡村采摘万寿菊。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必须持之以恒、走深走实,把乡村振兴战略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工作抓实抓到位,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会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他表示要按照会议要求,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要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在乡村治理中,要顺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把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治理智慧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2024年4月27日,在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立冉果蔬种植合作社,工作人员在直播卖蓝莓苗。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
2024年5月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内,农业公司工作人员(右一)给花农讲解玫瑰花采摘标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本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并对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作出部署。
2024年3月19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农业无人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线路进行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
会议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这项部署将增强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安全感,激发农民长期保护和投资土地的积极性。2025年到2029年是政策实施的集中期,当前务必在做好试点示范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会议明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专家表示,工商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应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产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024年12月12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拍摄的生菜苗。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稳产保供
应打好政策组合拳,稳面积、稳政策、稳粮价、强产业,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稳面积。
耕地是粮食稳产保供的根本。过去,大量耕地被征用建工厂、建房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了确保耕地数量,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散等问题,耕地质量无法保证。应严守耕地红线不松劲,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切实做到数量平衡、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强化耕地保护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进一步拓展耕地保护的思路与手段,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研发与推广,把荒滩盐碱地改造成大粮仓,有效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
稳政策。
稳粮价。
强产业。
粮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是影响农民增收和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向主产区集中,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建设粮食品牌,促进主产区从卖粮食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从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转型。以粮食加工为引擎,不断延伸产业链,把更多产业链延伸环节留在农村,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更多产业链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增收致富。
产粮大县是粮食生产主力军,是粮食稳产保供主要贡献者,是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载体。应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顺畅衔接,拓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空间,真正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不竭动力。
专有名词解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占补平衡是指《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项制度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枫桥经验”是指上世纪60年代初,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形成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新时代“枫桥经验”科学内涵,即: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来源: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农视网等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