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随着潜艇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核潜艇的出现,对鱼雷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普通鱼雷很难对高航速、大潜深的核潜艇实施有效攻击,于是在鱼雷推进系统和导引技术未有突破时,开始用加强战斗部威力,扩大波及范围的方法来提高鱼雷的杀伤力。
但鱼雷的尺寸和重量是有限的,所以当常规炸药的杀伤威力被提高到极限时,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核,将小型核弹头装到鱼雷上,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水下兵器——核鱼雷。那么当时的美国,都有哪些核鱼雷呢?
美国研制的第一款核鱼雷MK-45
MK-45“阿斯特”核鱼雷
MK-45型鱼雷是美国于1957年开始研发的第一代核装药鱼雷。MK-45鱼雷直径482.6毫米,弹体长5.715米,重约1057千克,动力装置为一具160马力的双转电机,采用银锌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系统,作战潜深200米,最大航速40节,射程10-15海里。MK-45于1963年投入服役,共制造约600枚。
鱼雷的战斗部采用一具W-34型核战斗部(这种战斗部也应用于MK-101“鲁鲁”核深水炸弹),核装药约10千克,爆炸威力为11000吨TNT当量,爆炸后波及范围高达11千米。由于MK-45鱼雷威力巨大,为避免其对己方舰艇造成危害,还首度应用了中途线导技术,在鱼雷攻击的中前段,采用人工线导方式。而且为了提高采用核战斗部的安全性,MK-45鱼雷还采用了线控引爆方式,引爆程序完全由人工操作。
美国“阿斯洛克”火箭助飞核鱼雷
“阿斯洛克”火箭助飞核鱼雷
“阿斯洛克”鱼雷始于1952年在位于中国湖的美国海军兵器测试站测试的一款火箭助飞鱼雷,在经过RAT-A和RAT-B两款火箭助飞常规鱼雷的研究之后,代号为RAT-C的火箭助飞核鱼雷的研制工作被提上日程,该项目后来改称"阿斯洛克"。
“阿斯洛克”火箭助飞核鱼雷是专门为水面舰艇的反潜作战而研制的鱼雷武器,由霍尼韦尔公司负责研制。该鱼雷装备有一具固体火箭发动机以进行无制导的弹道飞行,射程通过发射前预设的一个定时器来实现。到达指定时间后,发动机分离,战斗部随后落入水中。战斗部采用的是W-44型核深水炸弹战斗部,也可以换装常规战斗部。
1962年,美国海军在圣迭戈以西400海里进行的核试验中,“阿斯洛克”火箭助飞核鱼雷在水下的爆炸威力达到了近2万吨TNT当量,展现出极强的杀伤威力。“阿斯洛克”核鱼雷一直服役到冷战结束,此后,美国海军装备的所有“阿斯洛克”均换成了常规战斗部。
“阿斯洛克”火箭助飞核鱼雷核试验时的场景
“萨布洛克”潜对潜火箭助飞鱼雷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声呐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潜艇的探测范围超过了当时鱼雷的射程,为使潜艇的攻击范围与其探测范围相称,美国海军兵器试验室开始研制一款固体火箭为动力的火箭助飞鱼雷,运动轨迹为水下-空中-水下,火箭发动机在到达目标上空后与鱼雷分离,然后鱼雷再次入水,项目代号就是“萨布洛克”,由固特异航天公司负责系统集成和生产。
“萨布洛克”采用W-55型核战斗部,爆炸威力为1000-5000吨TNT当量。该型鱼雷使用标准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鱼雷出去后,经过几秒钟的水下航行到达一个离潜艇相对安全的距离,弹上的TE-260G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启动,依靠弹上的四个偏流器来控制运动。出水后,“萨布洛克”迅速加速到超音速,在惯性装置的引导下飞往预定地点,然后弹体与发动机分离,再次入水,下潜到预定深度后,引爆其核战斗部。由于杀伤半径高达8千米,因此只要敌方潜艇被发射“萨布洛克”的核攻击潜艇所发现和定位,几乎没有幸存的机会。
1965年至1972年,固特异公司总共生产了约300枚“萨布洛克”,先后装备“长尾鲨”级、“鲟鱼”级和“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冷战期间,每艘核攻击潜艇在战斗部署时会携带4到6枚“萨布洛克”潜对潜火箭助飞鱼雷。
“萨布洛克”是美国海军部署的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潜射远程核反潜鱼雷
“萨布洛克”在1983年进行过一次升级,主要是更换了更先进的数字制导系统和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发动机。1989到1992年间,“萨布洛克”从美国海军全部退役。而原本用来取代“萨布洛克”的“海长矛”项目最后也被放弃,所以美国海军的潜艇目前没有超远程反潜武器。
结语
核鱼雷虽然具备常规鱼雷所没有的优势,不过其敏感性高,使用限制多,而且一旦被使用,就会造成连锁反应,甚至引发核大战。随着动力和制导技术的进步,常规鱼雷的速度和打击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核鱼雷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更像是一种威慑武器,苏联和美国也意识到这些。因此冷战一结束,核鱼雷就很快从海军装备序列中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兴趣的可关注下方公众号:↓↓↓
重要提示:由于微信改版,建议星标关注+点赞,系统会将你标记为长读用户,否则可能收不到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