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才 | 残障夫妻的精“裁”人生

时事   2025-01-26 07:30   湖北  

在王场镇红桥村

有这样一对夫妻

他们肢体残疾

却又自强不息

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

书写了一段励志的创业故事



夫妻二人给彼此许下诺言:“决不向命运低头,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出人生尊严。”


从艰难起步的小裁缝铺子,到如今规模日益扩大的鸿桥服装有限公司。二十多年来,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更为周边的残疾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增收,“裁”出了精彩人生。


1


起步

裁缝铺子艰难求生


现年44岁的郑勇出生在红桥村二组的一个农民家庭,因2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终生残疾,后来他的父母让他学了裁缝。



2003年3月25日,一段美好的姻缘降临,他与患有肢体残疾的董丽结为夫妻。


婚后,夫妻二人用仅有的积蓄在红桥村中心路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铺。由于村里人流量有限,收入仅够日常的生活开支。


改变来自一场邀约。


“当时,有个王场的老板慕名来我们家,说他在广州有个服装厂,希望我可以去带组,包吃包住,每月保底工资1800元,年底干得好还有分红。”这对于董丽夫妻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当时,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董丽说,她算了算账,仅她一个人,一年就至少收入2万元。


2004年,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暂时关闭裁缝铺,前往广州务工。


2


外出

奔赴广州、武汉积累经验


在广州,董丽负责带组,郑勇负责质检。


从裁缝铺到服装加工厂,夫妻俩一开始并不习惯。


“我们在家里用的是缝纫机,裁剪制作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但服装厂做的是流水线,需要二十多个人分工合作,很多机器我们都不会用,更别提分工、带组了。”董丽是个不服输的性子,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做好。



她决定,重新“学艺”。好在,她手艺扎实,人又勤快,很快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在工作中,她游刃有余,能够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安排相关“工种”;在生活中,她关心关爱组员,帮助她的组员提高技艺,增加收入,她的组员也从20人一下子增加到40多人。


在董丽的带动下,郑勇也很快适应了新岗位。


这一干,就是4年。夫妻俩不仅学到了经营模式,还跟同事们打成一片。


然而,随着订单量减少,很快,服装厂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人开始辞职创业,董丽夫妻也动了心。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在多番考察后,决定将武汉作为创业的第一站。


说起武汉的这次经历,郑勇记忆犹新。“当时,正值奥运会期间,我们就选在2008年8月8日这一天,正式开业,主要给汉正街供货。”


万事开头难。“我们带了20个人回来。”郑勇说,他们租了两间民房,一间当厂房,一间住宿,又购买了一批机械,广州攒的几十万直接悉数用尽。


不仅如此,郑勇还向工人承诺,每个月给固定工资,即使加班也最多到凌晨12点。第一年订单不多,因此亏损严重,直到第二年才有所好转。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普通人来说都特别辛苦,更别说腿脚不便的董丽、郑勇夫妻了,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每天,他们俩都会来到厂里,有时候甚至直接住在车间。


“本来,我们是有房间的,但是刚好来了一对夫妻,租房子来不及,我们就把房间让了出来。”回忆过往,董丽直言:特别苦。工作完后,他们就用板子,在车间铺了一张简易床。


这一住,就是一个月。


工作的辛苦尚可坚持,但对家乡的思念却无法缓解。“我们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一忙起来,几个月都回不去一趟。”董丽的想法与丈夫再一次不谋而合,两人决定将服装厂迁回家乡。


3


归来

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就像一只候鸟一样,不管飞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出发的地方。”董丽感慨地说。


从头开始,需要勇气。


2014年,夫妻俩的“服装厂”正式成立,员工不足10人,“工厂就在自家客厅。


回家的第一单从“一包货”开始。“每天早上6点,我都要骑摩托车往返跑40多公里到熊口镇拿货送货,一次只能拖一包货,一包货有300多件衣服。”从头开始,郑勇不怕苦,每天,他们夫妻都要干到凌晨两三点。


后来,夫妻俩借钱买了一辆面包车,开始了“一车货”逐梦的脚步。


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多年经营服装的经验,郑勇很快在武汉汉正街找到货源和原材料。“接到活后,每天下午3点多,我们就把做好的货送到武汉,再从武汉把材料带回来,每天到家都是夜里12点多,甚至更晚。”郑勇说,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安排当天的工作任务,认真检查成品质量。


1000多个日日夜夜,夫妻俩自立自强,踏踏实实的人品为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他们的服装生意终于站稳了脚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董丽夫妻终于新建了一个1500平方米的新厂房,鸿桥服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因为讲诚信、重质量,鸿桥服装有限公司很快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和群众的支持,如今公司员工有100多人,生意红火。



这几年,他们着重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森马、以纯、三福等品牌订单纷至沓来,年生产加工能力约20万件。


“上半年,我们主要以各类裤装为主,下半年主打羽绒服,今年订单约15万件。”董丽介绍。


在深耕服装行业之余,董丽夫妻也热心公益。他们每年坚持为同村的贫困户送爱心物资,还为和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士提供工作岗位;农户种植的蔬菜滞销了,他们第一时间联系采购……


“一般情况下,企业招工很难吸纳残疾人士,更别提毫无经验或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但董丽愿意接纳他们。”说起董丽夫妇,红桥村村民称赞不已。


眼下,服装行业早已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红海”,董丽却依然坚守自己的初心:干一行、爱一行。


这不,眼看着老厂房的岁月痕迹越来越重,董丽又投入300万元,在附近新建了一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厂房。



走进新厂房,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哒哒哒”缝纫声不断。裁剪、充绒、缝制、包装……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一件件兼顾轻盈保暖与时尚潮流的羽绒服被源源不断地赶制出来,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8月刚搬进来,现在产能大幅增长,接起订单来心里更有底气了。”焕然一新的工作环境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让董丽信心倍增。眼下,她正带着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确保月底能顺利发货。


“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至少增加一个班组。”董丽夫妇不仅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他们用汗水创造幸福生活、改变命运,也鼓舞着身边的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文、图/刘琼艳
视频摄制/张芷龙 吴曾爽 曹以成

编辑丨张子洋

审核丨韩丹

值班编委丨苏杏

总编辑丨谢华果

爆料&投稿丨qjrbs2015@163.com

潜江融媒
传递权威声音,反映社情民意,传播主流价值,凝聚潜江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