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迹象,说明你正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

健康   2024-11-14 11:11   山东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当有一天,你发现有个曾经活泼开朗的小孩,突然变得不爱说话,过于懂事、过于讨好、再也不开怀大笑的时候...这一切的因,可能都在于父母。

邻居家有一个女孩,今年上3年级了,原本是一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开朗大方。

但前段时间在电梯里碰见她,跟她打招呼,她淡淡地“嗯”了一声,头埋得很低,直到走出电梯都没有抬起来。

后来一段时间,每次在电梯里碰见她,总是怯生生的躲在电梯一角,没有打招呼,也没有微笑。

从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为何变化会那么大?


01
不打也不骂,孩子也会自卑


童年时期的自卑感,通常会伴随人的一生。

一个人的自卑胆小心理,99%都是在长期打击、对比中形成的。

自信和自卑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孩子通过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态度反馈形成的。

很多孩子身上的自卑,并不完全来源于养育者的直接攻击,而是一些心理上的忽视和不被共情。

有位男性来访者,从小家境富裕,记忆中,父母很少对他说重话,打骂更是没有。但是,有种深深的自卑感始终伴随他的整个少年到成年。

小时候,有一次因为某个方面表现优异,被选拔到省里参加比赛。

他很兴奋,其中有一项要求是参赛者必须穿黑裤子,虽然提前跟父母说了帮他准备,但并没有人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出发前一天,家里找出妈妈的一条女士黑裤让他穿。他没有选择,只有愤恨和绝望

第二天穿着这条裤子到达比赛现场时,一股巨大的羞耻感席卷着他,仿佛所有人都在向他指指点点和嘲笑。

如今人到中年,时常还会产生被人看不起的体验;

生活中,很难拒商家的推销,也是因为担心对方以为他买不起而嘲笑他。

所以,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全在于家庭教育方式。


02
这3个迹象,是孩子自卑的信号


自卑感,或许每个人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分清楚“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做同一件事情,当别人表现得更好时,你可能会感觉自卑。这属于“自卑感”,只是当下的一种情绪。你可以通过自我消化,或者更努力来释放这种情绪。

“自卑感”是正常的,一定的自卑感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激励一个人做得更好。

但如果,这种自卑感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让孩子为了避免遭遇不成功的经历,从而产生下意识的退缩或逃避行为。这便是“自卑情结”。

当一个孩子有自卑情结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受打击,慢慢形成自卑的性格。

自卑性格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这3个迹象。

  • 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渐渐地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我的朋友喜欢和我玩吗?”
“我的老师重视我吗?
“我能给他们留下个好印象吗?”
“我是不是不够好?”

为了获得认可,他们会倾向于在别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多事情根据别人意见行事,慢慢地,就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像这样的孩子,自信与自卑,似乎完全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自我接纳出了问题。

孩子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ta只有向外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一旦发现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便开始自我攻击,认为自己很糟糕。

自卑,有时候就是一种自己讨厌自己的情绪。

而所谓的自我接纳,就是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有特点,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削弱个人价值。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小孩,可能永远都走不出自卑。

  • 经常说“我不”

有位宝妈吐槽说自家孩子太畏缩了,要ta做什么,ta总是说“我不”。

小孩子们一起玩,别人当众唱歌跳舞,可大方了。宝妈让自家孩子也尝试表演一下,娃立马躲到她身后,说:“不要。”

参加活动,主持人叫孩子上台互动,孩子赶紧往后躲,拉着妈妈就要回家。

孩子羞涩胆怯的背后,其实是害怕失败后的自卑。孩子很有可能是曾经有过受挫的经历,并且留下了自卑、害怕的心理阴影。

因此,ta害怕再次受到打击,习惯用“不”来拒绝别人。

0-6岁的孩子,会以他人(主要是父母)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如果父母总是贬低或者打击孩子,比如说孩子不如谁谁谁,或者总是挑剔孩子做不好。

那么孩子就会将这些话内化,真的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好”。那么,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做什么都胆怯不敢尝试。

  • 过分在意输赢

《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自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唯唯诺诺、看轻自己才是自卑。有一种自卑,是孩子无法接受失败的自己,会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强的好胜心,过分追求表扬。

比如:

“玩游戏,一输就耍赖,气极了还会打人。”
“班级评优没评上,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乐高,拼得没有别人快,马上推倒不玩了。”

争强好胜的表现,恰恰反应了孩子爱比较的心态,而自卑往往就源于比较。

在这样的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能输,渴望自己能有优秀的表现,他们担心如果输了,就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与其说孩子怕输,不如说怕不被爱。这种情绪的产生与父母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对失败的难以忍受,变成了不被爱的恐惧,自卑的种子也会悄悄埋下。



03
被“看见”越多,自卑感越少


自卑,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内部总是对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感到困难。换句话说,当我们总是不被“看见”,自卑感就油然而生。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勇往向前的动力来源;减少孩子的自卑心理,从教孩子接纳自己开始。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名词,叫做“翁格玛丽效应”。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鼓励她:你很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她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美。”

女孩也越来越美了。

翁格玛丽效应,说的便是接纳自己、多自我鼓励、自我赞美,给人带来的积极心理暗示。

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家长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充分地肯定、信任、欣赏孩子;传递给孩子正面的期待,那么孩子往往就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信,越来越优秀。

下面这两条建议分享给大家,愿每一个父母,都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 多肯定表扬孩子

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对孩子来说,就像夏天的凉风,冬日里的暖阳,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当孩子受到赞美时,能够建立起自信,也会让孩子更加勇敢。

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那种泛泛地夸赞,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2.  接纳并支持孩子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

但是作为父母,比起管教孩子,首先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父母的支持,能让孩子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逆天改命。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人人生而自卑。但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走出了自卑,活出了自信。有的孩子却把自卑变成了人格底色。”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有可能被自卑困扰。

如果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对待,反而能激发孩子去行动,去减轻内心的自卑心理。

只要我们一点一点地鼓励,一步一步地肯定,孩子也能变得开朗自信、积极乐观。






报名最新上海期培训
【2024年11月上海期】Omni催眠培训
(点击即可阅读)
催你一眠官网
全球专业催眠师预约平台
www.cuiniyimian.com

更多有声内容
请关注喜马拉雅FM
“美国Omni催眠培训中心”

Emma 电话/微信):13146953350


催眠师聂飞
通过对心理咨询及催眠技术的讲解,为群众普及心理知识和提升个人修养创造平台。让大家对心理学及催眠治疗感兴趣,提升认识度,接受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