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瓦房湾的张克平,因为家门口的崭新变化,让他激发了热爱桥山、建设桥山的火热激情。
在外人看来,桥山的村貌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作为村中老人,张克平知道,这是从2023年开始,一步一步实现的。
这年初春,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吹到陕南,关于实施“现代农村宜居农房建设示范工程”的重要精神,迅速被安康市委贯彻到了汉滨区双龙镇的桥山村。
这年初夏,张克平作为老党员、老干部,开始投身于区镇党委在桥山村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这年初秋,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率先启动,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相继出台。张克平所在的瓦房湾,即第六村民小组,因为人户集中、民房较多而成了打头阵的示范点。
68岁的张克平,从小住在瓦房湾,他知道这里因为田多地肥、粮丰林茂而自古富裕,几处大户人家的瓦房院子在香河流域相当出名,因而取名瓦房湾。但近年来,村道以里的台地上,盖了一院院的砖混结构楼房,留着一栋栋的老式土墙房子,尽管各户的“里子”盈实可观,可到对面坡上来观风貌、看“面子”,就显得高低混杂、色彩混乱、搭建无序、乱七八槽。因此,他打心眼里赞成民居改造,又为当下这种各自为阵的局面而忧心忡忡。
然而,他很快看到:镇党委书记带着区、镇工作专班进村,经与支委会、村委会、监委会的三委共议,经过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会的三会会诊,形成了“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的创建机制;镇长带着市、区发改、交通、环保及农林水等部门负责人进村调研,促使富民产业、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等掌舵当家的系列规划相继出台;区住建局和镇上领导带着专家团队进村,催生民房改造、人居环境治理等实施方案很快落地。
让他最为惊讶的,是老邻居周明香家的变化。这个老宅子原为一个连体院落,里侧的住户因为各自拆旧换新,立起了几栋楼房。属于周明香家的旧房坐西向东,从前边看是一面风雨浸蚀的土墙,门窗破损,墙皮脱落;侧面的山墙正对公路,其布局复杂的偏厦和作为猪圈、鸡圈、厕所及堆放柴禾的瓦棚、草棚、塑料棚子,一个叠加一个,显得杂乱无章。改造之后,正房的墙面刷上了金光闪闪的土黄色涂料,换了结实、美观的门窗;偏厦和棚子拆除后盖成一间小屋,用作冲水式的厕所和室内圈舍。尤为漂亮的是,空出的土地中间种菜,四周栽花、植树,还把土坡变成了土坎、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面,门前的泥土院坝也铺设了混凝土。周明香的娘家亲戚来玩,明明到了门口,却以为跑错了路,一时传为笑话。
张克平自家,也随之有了一日三变。他家的正房是三间土木结构的平房,还有三间偏房作杂屋。他依专家设计意见,按图索骥,推倒偏房,重盖三间,把两间作为客房,准备开办民宿,而他最为得意的是那个卫生间:外边是以冲水马桶为主的厕所,里边是以淋浴喷头为主的洗澡间,侧边又隔出半间作为放农具、杂物的仓库。
他的正房,挂了个牌子,名为“义茶馆”。据张克平介绍:从房后大梁到这儿来,是后山人过来的大道,由此下到门前的小香河,原先搭有长过十米的木桥,过桥上了对门的叶家湾,翻过蚂蝗寨,就经晏坝、吉河到了安康城。因而,他家房后至门前的大道,旧为义道,是乡贤倡导,当地百姓义务兴修与维护的;他们的村名,也因义道上挑夫、背佬口传的地名,叫成了“桥山”。如今恢复祖上的“义茶馆”,既是村上的规划,也是他家的意愿:村美人富后,更要文明礼貌,开个义茶馆,既方便参观、旅游的,也可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义道文化!
让他在村风文明上感受深刻的,除了民房改造中的统一规划与绿化、美化,就是这几条道路的硬化,及其周边环境的优化。门前这条跨村公路,是条主线。如今路面整修一新,显得平整安全。最好看的,是路里边的护坡、边沟。这护坡石是专意从岚皋拉来的,当坚硬的石英石用混凝土固定出花型图案,再在墙面上镶嵌着一些陶罐,罐里栽上花卉,看起来很洋气,美着哩!当石坎顶端栽上矮杆的紫薇、月季和高杆的桂花、银杏,坎面铺上藤状的爬墙虎,那才叫美观哩!路里的边沟,深度与宽度一致,排走了雨水和污水,让村子空气清新。而沿路的垃圾收集站,分别用三只大筒作了垃圾分类处理,看起来文明卫生。
通往村民汪志高、张远兰等家的入户路,显出另一特色:路两边新加的护栏,是混凝土砖瓦砌的,有的为瓦屋形,有的为长城状,有的砌出了江南园林、徽派建筑的风格,其间加上红花绿树或白菜青椒,确为农家模样的花园路径。而汪家门侧路边的三间厕圈也很讲究:打开门,方知路面这层是猪、羊、鸡圈,路下那层是吊楼式厕所,其水粪正好供应旁边的田地生产有机蔬菜。
经由连片茶园通往山底小香河的产业路,是一条彩带。河边的河堤路,不仅是健身步道,而且加上了木藤状的水泥护栏,成了沿河赏景的一条风光带。
张克平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退休后还当了两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因长期住在村里,就喜欢上了这方山水这方人。如今,眼看着四百亩茶叶为主的市级农业园区正在改造升级,他感到绿色产业振兴有望;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办起了现代化的陆基养鱼场,首期工程就达三千多立方,他感到招商引资前景广阔。作为老党员、老干部,他不仅乐于接受新品种、新产业、新鲜事物,还给年轻有为、三十出头的新支书表态: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今天,当镇党委副书记领着作家来参观,他指着河对面说:养鱼这一块,与咱是利益共同体,不仅合作社要给分红,而且流转我家的一亩水田,每年五百多块钱,美着哩!他指着房后的山坡说:十几亩坡地全是茶园,一年随便收入两三万元,美着哩!
谈到自家的发展设想,他高兴地说:村上的“花茶旅居,醉美桥山”规划,就是我家的兴业定位。尽管在外工作的儿女一再催我们进城去住,但我和老伴决定不走了,就在老家开民宿!他指着花园般的小院子,如数家珍地介绍道:在这院坝中间停车,院坝边上赏花,院坝外边采摘、体验农事,美着哩!在这东边的桂花林里喝茶、打牌、看书、发呆,西边的花卉蓬架之下赏花、拍照、遛娃、打卡,美着哩!
当陶醉的心境从这小院的美景、村子的前景中走出来,张克平神情淡定地说:我用田地里的有机粮菜来养民宿,用民宿收入来养义茶馆,用义茶馆来滋养村子里的孝义之礼、礼义之气,美着哩!
是啊,在张克平和乡亲们的眼里,如今桥山村这土黄色的平房、灰白色的楼房,五彩斑斓的路边花卉、树木,绿色的青山、秀水、茶园、果园和金黄的油菜、稻谷、玉米、小麦,还有村民的笑脸、游客的赞语……美着哩!真的,一切都美着哩!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李焕龙 编辑| 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