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南水”里的幸福安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安康追梦记

文摘   2024-12-12 17:41   陕西  

一杯“南水”里的幸福安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安康追梦记

 记者 肖兵


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甘洌的汉江水越过崇峻的高山、广袤的平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冀豫。

10年来,这个伟大的“世纪工程”累计向受水地沿线26座大中城市,输送超680亿立方米洁净水源,超1亿人口直接受益。

作为“南水”供应的主力,安康提供了丹江口水库63%的来水量。受水地群众喝的每10杯水中,有6杯来自安康。

送出一江清水,留下生态福利。

10年间,安康牢记“国之大者”,全力守水护水,不断提升生态颜值,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为绿水青山“镶上”产业旺、百姓富、生活美的“金边”。

一杯“南水”,既是“解渴”北方的生命之水,也是助推幸福安康建设的生态之水、发展之水、民生之水。


安康瀛湖 本报资料图片


一泓永葆生机的“南水”


小雪刚过,安康江南再生水厂顶部的生态绿地公园色彩斑斓,市民们纷纷前来拍照“打卡”。

谁能想到,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污水处理厂,如今竟成了热门“打卡地”。

“咋做到的?”

“技术加持,让污水厂变身水生态综合体。”厂长王业飞一语中的。

他口中的“技术”,是中国水环境集团推出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即将污水厂建在地下,地面则建设水环境科普馆和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

“下沉式设计,不仅占地小,而且有效隔绝噪音、臭气等,规避了传统污水厂的邻避效应。”王业飞介绍。

走进地下的污水处理厂,厂区洁净明亮,几乎闻不到异味。“看,这是处理后的水,多清澈!”在出水口,王业飞舀了一杯水和自来水对比,“完全看不出差别!”。

经过8道工序、17个小时的蜕变,每一滴污水都重获新生,重新回到汉江的怀抱。

王业飞说,该污水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最高标准,有效服务江南城区约26万居民。

除了污水处理,配套建设的水环境科普馆也独具特色,每天前来开展水资源科普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参观“打卡”、污水处理、科普教育,成为安康江南再生水厂的“破圈”密码。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上,该水厂项目被评为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不放过每一滴污水,不仅要严把“出口”关,更要加强全过程监管。

位于安康高新区的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是汉江生态保护的“超级大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第二年,安康组建了该中心,并同步建立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平台将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大型砖厂等128家重点污染源的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全部接入其中,进行24小时监管。

同时,该平台还接入了水利、气象、运管等系统,集纳了辖区内941条河流及所有环境网格管理员、河长信息,可实现紧急时刻统一调度。

处置中心大厅,一块巨型屏幕占据了大半个墙面。该中心副主任何勇轻点鼠标,各条河流的监控画面及监测数据实时展现在大屏上。

“监测数据定时更新,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转办预警。”何勇介绍,中心成立以来,转办涉水异常数据325起,成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22起。

为让这杯“南水”永远清甜,安康人把守水护水当作“天大的事”。工程通水后,迅速从“掘井人”变身“守井人”,千方百计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大小河湖配齐“贴身管家”。2610名河湖长、2598名护河员、100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护河“最后一公里”,全市941条河流和149个湖泊有人管、有保障;

探索守水护水“安康样本”。创新建立“河长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四长治河”机制,构建行政、公安、司法共同守水责任闭环。与汉中协同为汉江立法,颁布《安康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打破汉江流域分段而治、一江两治局面;

山水同治下足“绣花功夫”。护水不“护短”,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生态环境类项目84个,建成县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145座。投资9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820个村完成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治污重治本,主动关停铅锌矿、汞锑矿、皂素等“两高”企业520余家,坚决摈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

全民守水护水,安康绿色家底日渐殷实。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优。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 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境内朱鹮种群达484只,“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大小湖泊,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在安康罕见越冬;

绿色名片魅力彰显。安康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4个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缩影。


一滴“南水”的裂变


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送去源头“活水”的同时,也为安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增量。自然生态的“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色产值”。

12月2日,晨曦微露,汉滨区关庙镇,龙王山上清澈甘甜的泉水涓涓涌流。

车间里,3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处理后的泉水经过灌装、旋盖、喷码、贴标,变身为包装精美的富硒矿泉水。工厂外,等待装货的车辆排起长龙。

“供不应求!现在每天出货几万件,工人一大早开始装货,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装完。”看着眼前的红火景象,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凡喜上眉梢,“今年的订单超过1000万件,80%的客户都是主动上门。”

“走俏市场的秘诀是什么?”

“水质过硬!”沈凡自信地介绍,龙王泉属于天然自涌泉,水源富硒、富锶,低钠、含锌,各种微量元素表现稳定。今年,在首届8·20国际硒友日共享发展大会上,她捧回了以硒元素发现者、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名字命名的“贝采利乌斯·金品奖”。

步入产品展示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母婴硒水、泡茶硒水、运动硒水等产品琳琅满目。一瓶550毫升的矿泉水,售价为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我们的市场遍布全国,全产业链带动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沈凡说。目前,“龙王泉”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

欣欣向荣的不只是“龙王泉”。目前,全市已培育出包装饮用水企业25家,产值达2.2亿元。安康好水热销全国30多个省、市,频频亮相全国两会、中国—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等盛会。

有人千方百计用好生态资源,也有人想方设法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黄姜加工生产这个曾经的高污染产业,如今在白河县焕发新生,成为全市绿色循环产业的一座标杆。

20多年前,秦巴山区兴起“黄姜产业热”,陕南三市黄姜种植面积一度超过百万亩。2005年,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宏化工”进入白河县,从生产黄姜水解物发展到规模生产黄姜皂素。

然而,传统黄姜加工中的高污染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康大多数污染企业被关停。

为了“活”下去,2014年,该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废气处理系统。2016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黄姜深加工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

该项目将皂素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进行二次利用,制成复合碳源、碳基营养肥及沼气。“简言之,就是将所有废弃物‘吃干榨净’,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永宏总结道。

绿色转型后,企业很快打开新局面。

“10年来,环保投入增加了2亿多元,产业链从皂素生产延伸至碳基营养肥、甾体药物等多个领域,并分别培育出3家黄姜生产企业,总产值达3.5亿元。”陈永宏说,目前,“永宏科技”公司年加工黄姜4万吨,年产药用皂素300吨,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皂素生产企业。

十年南水北调,为安康绿色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通过深入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安康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大幅提升——

富硒产业连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产值超过760亿元,稳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全市六成以上农户因硒而富。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 亿元,连续五年稳居中国20强。

涉水产业井喷式增长。202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76万吨,同比增长7.61%;渔业经济总产值24.09亿元,同比增长9.36%。

“生态游”持续升温。依托良好山水资源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人次和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15.5%、20.1%。

生态变现通道更通畅。搭建了全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和GEP自动化核算平台,为生态算“身价”,组建10个县级生态资源公司,对生态资源资产进行常态化运营开发。

通水10年间,安康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85%,绿色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目前,安康正加快建设以“创新、幸福、绿色、活力”为核心的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让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变为金山银山。


一杯“南水”照见幸福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天的安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绿水青山已然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

冬日瀛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2月5日,宽阔的湖面上,一艘满载游客的画舫缓缓驶向瀛湖镇桥兴村的“唐家链子”。游客们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纷纷发出赞叹。

听到如潮好评,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的脸上漾起笑容。“生态好,生活才会好。守护好这一湖清水,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他感慨道。

过去,桥兴村和瀛湖镇其他村庄一样,大多以养鱼为生。高峰期,瀛湖网箱超过3.5万口。“湖面网箱密布,水质不断恶化。在岸边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腥臭味。”唐汉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摇头。

2017年,安康“壮士断腕”,全面取缔瀛湖网箱养殖,所有渔民“洗脚”上岸。自此,这个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的生态得以修复,桥兴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子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布设了12个垃圾投放亭、1个垃圾集中回收站。开展‘厕所革命’,将所有旱厕改为三格化粪池。同时对村道进行绿化亮化,全部装上太阳能路灯,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和提升,统一风格和样式,村子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模样。”说起桥兴村这些年的变化,唐汉邦如数家珍。

生态红线划定后,村民的生产生活也随之发生变革。

渔民上岸后改吃“生态饭”,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低山果、沿湖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比网箱养鱼人均多增收4000元。

不只是桥兴村,生态带来的幸福样本还有很多。

冬日清晨,温暖的阳光洒向山间。在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几只朱鹮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游闲地踱步、觅食,散落于山脚下的农房升起炊烟,村里的米酒坊、咖啡馆陆续开门营业。

看着眼前这幅恬静、自然、和谐的画卷,朱鹮日记咖啡馆主理人李和平有些感动。“这哪里是农村,分明就是新时代的‘世外桃源’。”他感慨道。

草池湾,这个秦岭南麓的小山村,过去是个传统老村落。得益于生态保护,几年前,国宝朱鹮来此栖息。村民们从此更加珍视生态,农耕时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大肆开垦,为大自然“留白”,朱鹮种群壮大至60余只,该村因此得名“朱鹮小村”。

借助朱鹮这张名片,2021年,村子开始进行“朱鹮小村”草池湾田园综合体保护性开发,将传统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与现代商业相融合,培育出青旅酒店、田间课堂、咖啡馆等新业态。

25岁的李和平是河南商丘人,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到草池湾就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毫不犹豫来到这里发展。

每天伴着漫天繁星入睡,听着鸟鸣声起床。一睁眼,诗情画意都在眼前,同时还有一份稳定收入,李和平很知足。他说:“目前处于旅游淡季,咖啡馆每月营收1.5万多元,旺季能达到2万元,感觉很不错。”

随着一批批“新村民”的入驻,昔日“沉睡的乡村”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被激活——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既有当下计,还要长远谋。

安康人永远记得2020年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凤凰茶山考察,作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科学论断,在锦屏社区寄语安康百姓“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如今,安康不仅刷新了“生态颜值”,还擘画了聚力建设共同富裕、生态宜居、崇德向上等5个方面幸福安康的“战略图”,把生态保护与社会安稳、民生改善、百姓幸福相贯通,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

在汉滨区,随着旬阳电站完成蓄水,穿城而过的汉江“玉带”已变身为8.6平方公里的“安康湖”“夜游汉江”游船观光、摩托艇水上超跑等项目相继启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滨海城市的欢乐。

在镇坪县,好山好水好空气反哺生命健康,总人口不足6万,90岁以上老人达181位,成为全国首个被命名为“中国长寿文化之乡”的县城。

在宁陕县,森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人们保护好生态,将来靠卖碳票就能挣到钱。

……


青山深处,幸福滋长。这杯清澈的“南水”永续北上,为京津冀豫送去甘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注入不竭的活力与希望。


END

转载请注明出

来源| 安康日报






安康住建
对外发布安康市住房城乡建设近期新闻动态、通知资讯、行业热点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