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经济学的中国故事

财富   2025-01-25 21:02   北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西侧,一块长8米、高3.3米的泰山石上,经济学家厉以宁手书的“敢当”二字遒劲有力。驻足于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敢当”表达了老一辈经济学人的精神气质,是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一代经济学人需要传承的学术品格。

“敢当”,也是刘俏的自我期许。10多年来,他与一批经济学家扎根于此,以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研究中国经济和中国经验。他说,为进入“深水区”的中国经济研究更长期的问题,是自己这一代经济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制作:姚亚宁


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波澜壮阔,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仿佛在一夜之间,经济学成了一门显学,到处都在讨论经济改革的问题”。正是从那时起,数学专业的刘俏萌发了对经济学的兴趣。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充满朝气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扑面而来,迫切需要经济学研究在理论上作出回应。然而,彼时我国经济学学科建设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应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和深层次问题?这些“来自真实世界的问题”,在教科书中并没有现成答案。于是,在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取得国际金融硕士学位后,刘俏远渡重洋,继续深造。

身在海外,最牵动他的仍是中国问题,他最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中国也开始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刘俏阅读了大量研究文献,探访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试图寻找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路径。“即便现在来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说。

作为经济学家,他希望研究扎根中国的“真问题”。什么是“真问题”?在他看来,这样的问题一定是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和商业实践,通过研究市场规律和趋势,能够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能够讲好经济学中国故事、支撑中国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正因这种家国情怀,2010年,这位憧憬着诗和远方,出版过影评集,文艺而理性的“非典型经济学人”,放弃了在香港大学的终身教职,从南到北,寻梦燕园。“西方国家300年发生的事情,在中国40年左右就集中发生了,这给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机会。如果做得不好,我认为会辜负这个时代。”刘俏说。


做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



2017年,“70后”刘俏出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第五任院长。上任后不久,他便提出“希望用10年左右时间,把光华管理学院建设成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

之所以强调“中国”二字,一方面是因为光华管理学院秉持“因思想,而光华”的理念,与北大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刘俏与光华研究团队长期以来的研究取向——扎根中国,挖掘立足本土的管理思想,解决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做服务社会的学术研究。

光华管理学院的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实践。创始院长厉以宁在展望学院未来发展时曾表示,中国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有一系列改革正等待我们去完成。光华管理学院应该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是刘俏和新一代学者需要回答的问题。

刘俏回忆,尽管年事已高,但直到2019年,厉以宁先生依然坚持为学生授课,在学术论坛上发言,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奔走,鼓励年轻一代放手改革、大胆创新。“开放办学、家国大义、思想贡献”,这是光华管理学院创办40年来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刘俏认为,他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来,刘俏和一批不同学术背景的经济学家,以团队研究的方式,聚焦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以及商业前沿实践相关的重大课题,努力推动“光华思想力”智库平台建设。在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重要政策的推出过程中,他和“光华思想力”相关研究团队的课题成果都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迄今为止,有110多项课题正在推进之中。

面对林林总总的研究问题,刘俏常常告诫学生,要做一个“谦卑的思想者”。他说,过去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如今,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与不确定性等,正在冲击经济起飞时期形成的增长方式和思维方式。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是经济学人的责任。

他对此充满乐观。今天,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成长,以及已经形成的丰富产业体系造就了广阔的“再工业化”空间,这些都是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提高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刘俏说,任何对中国经济持悲观论调者,“失去的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未来”。


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从过去寥寥数人、一间水房到发展成为中国经管教育的一面旗帜,光华管理学院已经创办了40周年。如何在厉以宁等老一辈经济学家打下的基础上,把学院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等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刘俏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实践中,他渐渐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管理学教育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早年模仿、引进的西方经管教育模式日渐式微,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经管教育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企业需求端的期待存在差距,人们不断追问“经管教育是否培育了国家与时代所需的人才”。

“手拿着锤子,看到满世界都是需要被捶打的钉子。满脑子的标准答案,并不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热爱,也无法帮助我们客观认识这个世界。”刘俏说,他希望学生们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勇气。同时,他也时常告诉学生,学术研究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受访者供图。

40年的办学历程,让光华管理学院“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愈加清晰,并随着时代发展有了全新的意涵。刘俏说,面向未来,应当坚持更高的学术标准、更优质的教学质量,努力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在人才培养上,光华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气质,就是科学理性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工作中,刘俏有着经济学家的严谨;在生活中,他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俏哥”。他说,讲课要让学生有共鸣,明白听众是谁,要讲经济发展商业实践里共性的以及符合中国实际的内容。他时常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鼓励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一如他经常提到的那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亲身见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管教育的快速变革让他坚信,未来,一大批基于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成果将在中国本土持续涌现,中国也将诞生自己的“世界级商学院”。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祝伟)


监制/代明

审核/王玥

编辑/刘莉

校对/王俊杰

经济日报
中央党报,经济大报。主流,权威,公信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