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成都两地正式签署《关于推动重庆成都信用报告代替有无违法违规证明互认合作协议》。作为全国第一份“信用代证”区域互认协议,此举意味着两地经营主体将拥有更多的经营便利、更低的制度交易成本,也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更进一步。
社会信用对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开无违法记录证明既繁又难,是广大经营主体最诟病的老问题之一。以企业申请上市为例,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拟上市企业须为该公司和所有分公司、子公司、控股法人股东开具有无违法违规情况证明,每家公司要分别去注册地的市场监管、税务、公积金、社保等10余个单位办理,所有证明跑下来少说也得个把月。
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以信用报告代替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改革,即“信用代证”——通过“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实践中,信用报告作为经营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体现,其广泛应用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身信用建设,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在审核经营主体资质时,也可通过信用报告快速了解其信用状况,从而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6个省份发布了以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的相关政策。其中,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湖北省、上海市等地已率先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这些省份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信用报告的获取途径、应用场景以及替代范围,使得经营主体在申请上市、贷款融资、参与招投标、申请优惠政策等多个场景中,只需在网上申领专用信用报告,花几分钟就能从网上打印下来。
不仅如此,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还不断拓展信用报告的覆盖领域和服务主体。例如,山东省在52个领域推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等地的覆盖领域也超过了40个。同时,信用报告的服务主体也逐步由企业向其他经营主体扩展,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次成渝跨区域互认协议签署,将“信用代证”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两地统一信用报告标准,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动“信用代证”全领域、全场景互认等举措,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加快“信用代证”改革是大势所趋,未来仍有广阔的深化空间。
一方面,要继续拓展信用报告的覆盖领域,将应用领域从金融、商务、行政等扩展到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等更多领域,满足不同行业和经营主体的需求,同时除企业外,可增加适用主体,将个人、社会组织等也纳入信用报告的应用范围,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归集和共享。
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信用报告的获取途径和应用场景,提高信用报告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比如,建立统一的信用报告查询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即时的信用报告获取服务。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信用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跨区域互认,是推动“信用代证”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信用体系建设和交流活动,不断与国际先进经验对标对表,进一步提升我国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