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历史社和法语社梦幻联动的第一篇推文,探讨的是「乳法」相关的话题。之后会为大家带来法语歌曲/文学作品与其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家敬请期待【不会真有人不喜欢马赛曲吧
提到法国,大部分人会想到浪漫和文艺、想到凯旋门和香榭丽舍、想到所谓“世界上最优雅的语言”。而尽管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衰落和悲观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列强”国家中占据主流的思潮,法国依然在当今的世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显然,大众对于历史通俗知识的了解让这一个老牌强国在互联网上拥有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又无法企及的地位。它变成了简体中文网站上历史讨论的中心,但又不完全是中心。它在民族主义的优越感和玩梗之间反复横跳。
它集中体现在一种互联网现象上,而这种现象——就是乳法。
什么是乳法?
乳法指的是互联网上的一种风潮,它产生于法国历史上的一系列事件:法国在近代战争史上为人熟知的“投降”举动/习气、从未被攻破的马奇诺防线、以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路易十六走上自己设计的断头台”,等等等等。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世纪后半叶。此时的法国已经经历了上上下下接近10次的革命或者政权更替。法国在海峡对面的好朋友英国沐浴着工业革命的光辉(与黑暗)。但不论如何,英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无可争议的霸主。而就在此刻,在法国的东边又涌现出一股新势力——普鲁士。在对丹麦和奥地利作战取得胜利之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就在普鲁士的眼前。或许是出于建构外敌凝聚民族的需要,俾斯麦开始在普法两国之间制造不满和纷争。在1870年,拿破仑三世正式向普鲁士宣战,战争爆发。
战争的过程这里就不详述——事实上大多数“乳法小鬼”也并不了解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在如今的“乳法圈子”中有着更大意义的,是战争的结果。
没错,法国投降了。
蓝白红三色旗中间的白色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而在二战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更是毫无招架之力。自1940年5月10日战斗打响起,法军很快一溃千里:6月5日,法国首都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6月14日,德军攻占巴黎;6月22日,法国投降——整个法兰西战役在42天内结束。这时,法国国旗上的白色在人看来愈发耀眼了:革命用巴黎公社的红旗,复辟用波旁王朝的蓝底鸢尾花旗,对外打仗了嘛…白旗。
而法国为抵御德国入侵而在德法边界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更是被看做了“笑话”。一个号称坚不可摧的防线被德国人用38天就绕了过去。
马奇诺防线
上述历史事件逐渐催生了乳法风潮的形成,乃至于朋友圈中都能看到乳法的表情包流传。而乳法也从简单的调侃逐渐发展到了对于法国对外战争史的耻辱和无力的嘲讽。有人如此言道:“法国人打仗只能靠外国人(指拿破仑)和女人(指圣女贞德)。”
但…法国真的费拉不堪吗?
聊聊法国
我们以知乎上某个话题的回答来切入。这个回答以趋于负面的态度总结了法国的部分对外战争历史。而我们接下来便可以将不同的战役/战争分开来进行探讨。
向维京人割地求和?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Traité de Verdun)标志着查理曼所建立的加洛林法兰克王国正式被他的三个孙子瓜分。10世纪时,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糊涂查理(Charles le Simple)面对维京人持续不断的入侵,选择将如今诺曼底这一区域的土地割给维京人的首领罗洛。而法兰克人对维京人的称呼“北方人”(Norseman)也成了这块土地名字的名字“诺曼底”(Normandie)的来源。
诺曼人12世纪的领地
割地求和对于中国人来说显然是屈辱的象征,乳法圈子也自然而然将其当作了嘲讽法国的谈资。但是,问题在于,此时的欧洲和法兰克王国中,还根本没有“法国”的概念。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的确瓜分了法兰克王国(Royaumes francs)的领土,而它们在地理上也的确对应了如今的法德意三国。
843年 《凡尔登条约》
然而,此时“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模糊的“法国”概念形成于10世纪晚期的卡佩王朝;“德意志”的概念形成于11世纪,而意大利更是要到19世纪才完成统一。
此外,在这一时期,人们也极少使用东、中、西法兰克王国称呼这三个政治体——换言之,法兰克王国在当时的人看来还是一体的,而现代人们熟悉的德国、法国等国家概念在当时并不存在。因此,拿西法兰克王国割地求和的事情来当作乳法的谈资的荒谬程度,和说恺撒征服高卢体现了法国人外战的孱弱一个水平。
百年战争「1337~1453」
英法百年战争(Guerre de Cent Ans)的战火主要燃烧在法国的战场上,这是历史事实。但可惜,对于这场战争,大众似乎只记得法军在阿金库尔的惨败。甚至,法国最终在女性的领导下取胜也成为了嘲笑法国的一个理由。
但,大众似乎都忘了战争中英军不止一次几乎是在胜利已经到手的情况下被“不擅长打外战”的法国人绝境翻盘。1356年的普瓦捷战役(Bataille de Poitiers)后,法王约翰二世(Jean II le Bon)被俘;到了1360年签订布勒丁尼条约(Traité de Brétigny)时,英格兰已经占领了法国南部的大片地区。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继位的法王查理五世(Charles V le Sage)在其统治中励精图治,在拉罗歇尔、蓬瓦兰等地数次击败英格兰军队,最终让英格兰人在大陆上的领地只剩下了加莱(Calais)和加斯科尼(Gascogne)。
到了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Bataille d’Azincourt)中大胜,本来臣属于法王的勃艮第公国(Duché de Bourgogne)也反戈一击。此时法国半壁江山都已丧于敌手,连巴黎都已经被英军占领。在1420年的特鲁瓦条约(Traité de Troyes)中,亨利五世的儿子已经获得了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而在这之前很久,法国国王“疯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 le Fou)——正如他的绰号一样——已经长期心智失常了。
百年战争的时间线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法国人再次上演了绝地反击,1429年的奥尔良之围(Siège d’Orléans)成就了圣女贞德(Jeanne d’Arc)的赫赫威名。此后,在贞德和法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的带领下,法军连战连捷,在福尔米尼、卡斯蒂永等数次战役中大破英军,最终在1453年成功驱逐英人,恢复法兰西。
的确,百年战争的战火完全是在法国的土地上燃烧的。但同样不能忽略的是,法国人共同体意识的成熟,以及在之后的大革命中喷发的民族国家概念,都是在这场战争中萌芽的。而促使这种命运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法国在战争中不止一次地逆转局面,在大厦将倾之际上演绝地翻盘的好戏。
因此,拿这场战争来乳法,其本质是缺乏对于其过程与历史影响的认识。不仅如此,“只有女人能带领法国走向胜利”的调侃似乎也带了一丝丝性别歧视的色彩。
拿破仑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之所以将这两个历史时期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极好地折射出了历史学家/爱好者/乳法圈子常犯的目的论谬误。克罗齐说历史事实是死的,解读是活的,而历史学家正是通过解读赋予历史事实意义。但显然,乳法圈子将历史事实在历史评论中的重要性,与一根牙签的重量划了等号;换言之,他们往往忽略了老生常谈的、通俗意义上的“客观看待历史”。
在乳法圈子的认知中,拿破仑战争(Guerres napoléoniennes)是一场过程好看而没有结果的战争。而第一次世界大战(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中的法国则恰恰相反:有结果而没有过程。但这一认知本身便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拿破仑改变了对于法国君主制的政治意识,这真的不算“结果”吗?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拿破仑开创的快速行军、分割击破的战术和他对炮兵的革新性使用,真的不算“结果”吗?一战中在马恩河(Bataille de la Marne)、在伊珀尔(Bataille d’Ypres)、在凡尔登(Bataille de Verdun)与德军厮杀的那“一整代法国人”,对于后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够掀起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的“过程”呢?
奥斯特里茨战役
且不论何为过程,何为结果——事实上二者互相关联,不可能进行完全、彻底的分割——乳法圈子在面对拿破仑的辉煌战果和一战法国的艰难胜利时,始终无法做到统一他们的历史关注重点和评判标准。当拿破仑拳打普鲁士脚踢奥地利时,法国战败的结果成了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当法国跻身一战战胜国行列时,法军在战争中惨重的伤亡又成了“过程不好看”的观点的论据。
诚然,历史事件应当具体事件具体分析。但显然,大多数的“乳法”言论和社群没有触碰到这一标准。当然,乳法圈子并不在乎这一点。毕竟,嘲讽的本质只是嘲讽。
从来没有被攻破的马奇诺防线
关于二战中的马奇诺防线(Ligne Maginot)的“无用”的调侃,或许同样停留在“嘲讽”的级别而没有认真了解其背景。马奇诺防线可以说是法军高层对一战战斗经验的总结的结晶,在一战中用处极大的混凝土堡垒被大规模修筑来阻挡进攻。
毕竟堡垒不可能移动,从结果来看,事实上德军绕过了防线发动黄色方案(Fall Gelb),或许就是防线的成功之处。马奇诺防线的缺陷显然存在,诸如法军统帅完全忽略了阿登森林(Ardennes)的不可忽略性,以及还有法军本身在战术层面上的落后,但马奇诺防线绝不是一个毫吴用处的笑话——比这更加好玩的,是某位历史社社员在钢铁雄心中扮演德国,被法军从马奇诺防线直捣黄龙,柏林陷落。
案 方 色 黄
历史的偏见与消失
上面说了这么多,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为何要对历史的玩梗如此认真”。的确,对这件事,我们确实认真了。
事实上,历史社群内部也经常会玩历史的梗。但大多数人在玩这些梗之余,是了解背后的真实、正经的历史时代背景。而且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些梗都是较为陌生的。但“乳法”显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它的传播程度是如此广泛。本文开头时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人们说到法国会想到什么。现实是,比时尚、红酒、薰衣草更先跃入人们的脑海的词语很可能是“投降”,甚至“德国”。
在部分极端情况下,乳法的传播上升到了对于民族性格和国家历史的侮辱和嘲讽,远远超出了玩梗的范畴。当法国阅兵出现事故时,人们便开始评论1940年德国在凯旋门的阅兵;当马克龙举起双手时,弹幕刷起了投降;国际时政中出现法国与别国的冲突时,一些网民开始拿投降和纳粹时政做起了恶毒的攻击。这好吗?这不好。
当一个历史的玩笑或刻板印象被所有人接受时,它便逐渐变成了一种大众乐于接受的“事实”。一些乐于乳法的人,会把自己了解的那一小部分法国历史,当成法国的“真历史”。而由此,人们的潜意识中,一种对于法国和法国人的不屑与嘲讽正在缓缓滋生,并且成熟。
你们呐,naive!
如果我们将心比heart为一名法国人的话,这一切就显得荒谬至极——你的国家拥有辉煌的历史:她曾在布汶战役(Bataille de Bouvine)单挑欧洲的君王,她曾在三十年战争(Guerre de Trente Ans)中用外交和权术闪转腾挪,她不止一次和全欧洲的军队火拼取得光辉的胜利,她是世界上大部分民族国家之母,她就算在国土沦丧的绝境中也依然坚持抵抗。最重要的是,她对于历史中的罪恶和局限性保持了一种极为开放的态度。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提起你的祖国,想到的只有“投降”……不管这个梗带来的冲击有多小,你或许也忍不住了,拳头硬了。
受 害 者 访 谈
用某位社员的话来说,“要乳的话,每个国家都能乳”。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和人物,而历史爱好者永远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乐趣终究是乐趣,而谈资也终究是谈资。“乳法”梗在传播给大众的过程中抹杀了法国的一大部分历史,并且许多人对这残缺的历史信以为真——这是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不想看到的局面。
而对于儒雅随和的法语学习者来说,“乳法”的横行似乎也不完全令人舒适。【感谢法语人!】
单纯从语言学习者的身份来看,语言学习到历史事件的评价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并不能完全以“受害者”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反而,我们更像是是借助法语或其他种种为媒介、从而探索至法国文化及历史,这样一个独立的文化感知者的身份在面对「乳法」。其实只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不过分涉及嘲讽或侮辱的情感,这样的适度玩梗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接受。
但感性一点来讲,热爱的这样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漫漫历程历经了偏执化的处理,肯定心底会感到不舒服与不服气,尤其是在对方完全不了解法国历史的情况下,只将目光局限于能转变为让自己随口一提的玩笑话的部分。作为法国语言与文化的热爱者,不可否认,当周围同学在见到白色时娱乐性质的喊出乳法梗,有时也会产生不经意的轻笑。但我想更多是惋惜。总略有自私的希望,能有更多人偏爱法语和法国文化。或者说,在提及法国时,想起其他法国文化中值得反复领悟的瑰宝。
在法国人的世界中,纵使是自己口中玩笑性的乳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在积攒了深厚的“文化自信”过后回望的过程;而来自异国的我们,如果抱着偏执的态度和思考方式又何德何能去以一种些许轻浮的态度评价他国的历史呢?
关于真正带有侮辱性与嘲讽性的乳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无论是有一些性别歧视加成的百年战争,还是沿用至今无限套用的“投降”二字,其实所有言论无非就是在展现:关于法国,自己“无坚不摧”又无知的自信满满、充满偏见与主观的认知事物的能力。
无论是乳法,还是任意一个国家,兴衰成败、错误的、丢人的、辉煌的、重塑的,这些何尝不都循环往复地上演着呢?通过受限的认知限定自己对一个国家全部的态度,并且对其深信不疑,我们只有这样一种感受:格 局 小 了 :)
结语
历史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是每一个接触历史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坐在跷跷板的任何一端都无法让它平衡,而乳法如今的形态似乎正是一屁股坐在了“趣味性”的那边。乐趣和玩笑或许是引发对历史兴趣的好方法,但它不该应当影响更加理性客观的历史讨论。
所以,当读者诸君在朋友圈、浏览器或是知乎上沉浸于法棍、法国国旗和法式军礼等各类梗图的同时,也别忘了拿起一本历史专著来了解一下梗和玩笑背后的真正故事。也许,这正是历史中的“趣味性”存在的真正意义。
而总的来说,我们也希望除去“乳法”之外,大家能够更多看到的是那融进国之血脉中沸腾的“Vive la France”、那刻进千秋万代的富有美感的多变的思想与底蕴、那历经刚强历练过后的独特的法式浪漫;适度玩梗,去以自己清晰的视角探索法国文化与历史,让自己的认知与见解在积淀后阐发。
法兰西万岁!
参考资料:
吕一民 《法国通史》
克里斯·威克姆《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
知乎——“大家如何看待乳法行为”
撰文|历史社 & Le Nord社员
排版|陈泽方 赵康延
欢迎各位关注历史社与Le Nord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