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谁都认可,动漫片是日本最吸引地球人眼球的“酷文化”。
可是,至今我心里还存有一个不解的大问号:为什么受到全球热捧的动漫,创作者不是出自其它浪漫色彩十足的国度,偏偏是日本人呢?这里生活的不是一个面无表情,循规蹈矩,刻板又压抑的人种吗?
他们到底身藏什么魔法,创造了动漫这么有趣的灵魂?
我只有站在三星堆博物馆里、对视神秘夸张的青铜器面具时,心里冒出过同样的问号:这些宇宙人的面孔,真的是现在正围观他们、和我一样普通平庸的中国人创作的吗?
带着疑问,我特意找寻有关日本动漫史的书籍,还有几位动漫大师的传记来读,想琢磨他们和我每天擦身而过的日本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读完后,我发现的第一个意外是:日本动漫片的血统一脉相承,最初的源头都来自美国迪士尼公司。20世纪30年代,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市川崑,创作的动漫作品也是借鸡下蛋,几乎把《米奇音乐会》的开头部分照抄过来了。铁臂阿童木作家手塚治虫,幼年时代也是迪士尼漫画片的铁粉,成年后又成了《白雪公主》的痴情观众,反复看过无数遍。
我的第二个发现是,几位动漫大师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一直站在残酷社会的对立面,用艺术胆大妄为的想象力来复仇现实,这才撑起了日本文化今天的地位。
魔法师莎莉(图片来自网上)
比如说吧,世界上最早创造“魔法少女”这一角色品牌的竟然是日本动漫。换种说法:日本是最早在动漫片中赋予女性神奇魔法的。早在1966年,日本东映动画公司就推出了《魔法师莎莉》(東映アニメーション《魔法使いサリー》),故事讲述调皮捣蛋的魔法少女莎莉被一个广告气球吸引到了人类世界,她和弟弟假装成人类,和小镇上结识的两个同龄女孩成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使用各种魔法除恶救善。
这个日制魔女一出现,把个西方世界也弄得鸡犬不宁。为什么?因为魔女在传统基督教里属于女巫之类,她们与魔鬼做交易才掌握了万恶的魔法。结果这部动漫片在海外放映时抗议不断,不得不中止。
其实,制作第一部少女系动画片在日本冒的风险更大。因为当时的动漫观众是小孩,主人公为少女意味着受众对象是小女孩。60年代,家里只有一台宝贝电视,父亲霸占了电视频道的选择权。所以,敢拿女孩作为主人公的动漫片意味着要挑战父权,怎么想莎莉也会在播出时死得很惨。
可没料到,正是动漫世界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让莎莉一举成名。特别是因为这个魔女在片中不是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而是活跃在小镇的街头巷尾和学校,等于把个女孙悟空搬进了自家胡同小院,魅力无人可拒啊!
自从诞生了这个魔法少女动漫后,日本开疆拓土,又创作了一系列有魔法的战斗美少女的故事,包括《魔女宅急便》、《小魔女学院》、《魔法少女小圆》等,逐渐撑起了日本动漫题材的半壁江山。
《魔法少女小圆》(图片来自网上)
可你知道当时日本女性的真实地位如何吗?
我刚读过《重读现代日本思想 女性/性别》一书,书中介绍女性学研究专家山下晶子描述的日本社会就是一部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国家鼓励女性去中国以及东南亚和北美卖春,更是把伪满洲当作大本营,让日本卖春女性激增。从"慰安妇"再到20世纪 70年代,日本男性海外买淫旅游的增加,山下女士断定日本就是一个父权性质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实,日本从鎌倉时代(1192-1333年)就开启了“公娼制度”,由国家允许并管理在特定地区内进行合法的卖淫活动。直到战败后被美军下令废除,再到1957 年才颁布《卖春防止法》,正式宣布卖淫为非法。(参考:《日本の近代思想を読みなおす4 女性/ジェンダー》2024年 東京大学出版会)
明治时期,即使是现在印在万元日钞上的大名鼎鼎的福泽谕吉也是宣扬日本海外卖春合法制度的先锋。这位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主张是:“因为许多去海外移民的都是单身,如果让娼妇海外打工伴随着大众移民,那么公开允许这类移民是个好主意。”(引自《福泽谕吉选集》第7卷,岩波书店)
宮崎駿 ©2024 NHK
这就难怪包括宫崎骏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批评现实、反映女性主义的思想。他的主角往往是坚强且独立的女孩或年轻女性,例如《龙猫》中的小梅以及《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可见现实中越是缺什么,动漫导演就在作品里面提供什么。现实与艺术世界巨大的反差可能正是日本人痴迷动漫的原因——将其当作忍受现实的一剂精神鸦片或心理补偿食粮。
了解动漫史,我的第三个发现是:日本的一大贡献是把只有小孩才看的动漫片打造成了老少通吃的大众艺术品。
直到70年代,日本动漫作品的观赏对象只限于小学生以下,属于纯粹的“小儿科”;7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动漫作家开始发力,以动画的形式为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人提供作品。他们采取的手法是,用天马行空似的创意构思魔幻世界,再用工匠精神去表现,通过细致的绘画和展示独特的世界观,将男女老少带入迷人的故事,让魔幻世界比现实世界还逼真。
故事的构思可以很荒诞,很虚假,但里面的细节超级真实,一帧帧画面的背景哪怕有千军万马,都会一一勾勒到位,像咱们的兵马俑一样千人千面。
这一切让动漫片创造出童话般的世界,可以安抚或治愈被现实压抑的大人。
拿新海诚执导的《你的名字。》举例。作品讲述的故事是,少女梦中变成了朝思暮想的东京男孩,而生活在东京的男生变成了少女,一对少男少女就这样在梦中意外地交换身体,邂逅了彼此,并带着“不论你在世界何方我一定会去见你”的信念,演绎出一曲彼此寻找的纯爱故事。
都说,每个大人心底都藏有一个儿时的梦,新海诚正是利用所有大人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动漫世界里面让我们封存已久的梦想悄然苏醒。
重新唤醒我们少年少女时代对憧憬生活的向往,让大人经历一场逆生长的洗礼,这对饱受社会压抑,被无数繁文缛节和礼仪规范禁锢的各年龄层日本人来说,怎么能不沦陷,又怎么抵挡得住如此深掳人心的动漫艺术品呢?
我的第四个发现有些残酷:日本的动漫创作人,一面用魔幻手法麻痹世人,一面又亲手把美梦撕得粉碎。
请看最近刚报道的一条消息:动画导演新海诚多年的工作伙伴、担任《你的名字。》制片人的伊藤耕一郎因涉嫌向一名女孩付费并发生性行为被捕。这位制片人迄今已被捕三次,供述中爆出惊人的事实:承认自己至少嫖过 20人以上的少女,多次涉嫌儿童买春犯罪。
还有另一起犯罪涉及到因为没能敲开动漫世界的大门而怀恨在心,造成一场日本史上罕见的纵火事件让人扼腕长叹。2019年7月18日,犯人青叶真司在向动漫创作公司投稿未被采用之后,感到梦碎一地,纵火将京都动画第一工作室烧成灰烬,导致36人死亡,35人受伤,死伤者正是和他一样视动漫为梦想的年轻画师。
一面是美得让人心醉的梦幻世界,一面是丑陋得让人心碎的现实社会,这就是日本动漫教我们看到的台前幕后的巨大反差。
写至这里,我想是否要把本文的标题倒过来表述:揭秘日本“酷文化”动漫片背后的悲哀——理想有多么魔幻,现实就有多么残酷。
我隐隐约约感觉,正是日本社会压抑个体和人性的文化因子超过了许多国家,又无宗教信仰来支撑四处漏水的精神,于是,艺术成为国民逃避俗世的一种食粮。
或许,正是动漫艺术在枯燥、憋屈、压抑的现实之外,打开了一扇清风拂面的窗口,让其民众获得了自我救赎的一方圣洁之地吧。
归纳如下:
◎现实与艺术世界巨大的反差可能正是日本人痴迷动漫的原因——将其当作忍受现实的一剂精神鸦片或心理补偿食粮;
◎每个大人心底都藏有一个儿时的梦,日本作家正是利用所有大人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动漫世界里面让我们封存已久的梦想悄然苏醒;
◎日本的动漫创作人一面用魔幻手法麻痹世人,一面又亲手把美梦撕得粉碎;
◎日本“酷文化”动漫片背后的悲哀——理想有多魔幻,现实就有多残酷。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选自unsplash)
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你有所不知的日本人真相
从2023年12月起,旅日公众号推出古年先生的专栏《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你有所不知的日本人真相》,专门探讨与日本人的交往之道。希望能够对关注旅日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古年 旅居日本30余年。社会心理学硕士。经营管理培训师。自1998年开始在日本各知名跨国企业从事跨文化经营管理培训至今。曾在『收获』、『作品』、『延河』、『湖南文学』等中文杂志上发表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日本出版『中国经营顾问传授跨文化管理技法』、『中国式谈判』、『中国人价值观』等专著。其中,『中国式谈判』于2002年在韩国出版。另在日本数家刊物开设专栏,发表多种主题的散文随笔。微信号:Gunian5199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