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东江源的水美密码

时事   2025-01-14 17:29   江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年,寻乌发挥东江源头生态优势,用好用活“寻乌调查”等红色招牌,构建“红+绿”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模式,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作者 | 王宏伟

题图 | 东江源水库 刘加鸿/摄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新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赣州市寻乌水从众多大好河湖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寻乌水为珠江流域东江水系源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全长115.4公里,年流量18.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占江西省东江流域的56.5%,承担着东江中下游及香港4000万人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供给,是粤港地区的重要水源地。
滔滔寻乌水,美在何处?治理背后又有哪些良方?让我们一探究竟。

壮士断腕治理环境痛点


寻乌县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是中国南方地区离子型轻稀土储量最大的县,也是果业特色县,其柑橘果业为当地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
早年间,受稀土矿山无序开采、果山过度开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影响,寻乌曾面临水生态环境被破坏、断面水质氨氮浓度长期超标的困境,影响着粤港同胞饮用水安全。

治理后的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稀土矿山公园。曾伟朗/摄
走进位于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的稀土矿山公园,只见四处植被丰茂、风景宜人,唯有几处特意保留原貌的砂石在警示着人们,脚下的绿地曾经是寸草难生、砂石裸露的“白色荒漠”。
“过去因为采矿,村里土不行了,水也坏了。”上甲村党支部书记钟贱林告诉笔者,因为村里的土地不适合种植,许多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要么南下广东打工,要么在外乡种柑橘。
种柑橘是大多数寻乌人的收入来源。1997年,寻乌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人均1亩果的目标。在高收益的驱动下,此后十来年,寻乌柑橘种植面积扩张到最高峰期的60万亩。果业的无序扩张带来的是过量的农药化肥进入土壤,进而污染水质。
一面是眼前利益,一面是长远发展,该如何抉择?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寻乌县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2016年,恰逢赣粤两省启动实施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寻乌县借此东风,大刀阔斧开展治理。
要治水,就不能只治水。寻乌县在河道水域有序推进工业污水处理、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通过大力实施退果还林和生态建园,柑橘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60万亩减少至如今的28万亩,污染情况得以有效缓解。
2008年,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矿区正式封山,停止稀土开采。2016年,随着寻乌县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开启。
寻乌创新践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投入12亿元治理矿山面积约14平方公里,并在大气环境稳步实施扬尘整治、废气治理等工作,实现水陆空全方位、立体化流域治理。

愚公移山提升河湖水质


一条河这么长,该如何从头保护到尾?寻乌人有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打造“源头移民保护-流域污染防治-出境断面监测”的全流域治理模式。
驱车来到距离寻乌县城35公里远的三标乡东江源村,放眼望去,曾经的鸡鸣狗吠变成莺啼燕语,青草绿木掩盖了原本的黑瓦白墙。随着7年前村民们走出大山,这座古老的村庄仿佛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沉睡。
2017年,为了彻底保护源头水生态环境,寻乌想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对源头的东江源村、图岭村和长安村5个村小组的592户2297名村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
“一开始说到搬迁,村里许多人心存疑虑,特别是一些老人家,觉得丢下山林田地后,不能种不能养,收入也成问题。”东江源村党支部书记谢森中回忆说。
尽管充满对故土的留恋和对搬迁后生活不确定性的忧虑, 但在县乡工作组细致帮扶和政策宣讲下,村民们逐渐转变思想——“搬迁是为了子孙后代更美好的明天,是为了保护这片绿水青山。”
2020年,“两个半村”搬迁工程全面完成征收。东江源头周遭的耕地通过退耕还林得以休养生息,源头区桠髻钵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成为极佳的水源涵养地。

寻乌县生态移民在新家园里安居乐业。袁琛/摄
令“两个半村”移民们欣慰的是,新家园并没有让大伙失望。走进东江源生态移民安置点学习社区,只见社区道路宽阔平坦,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周边小学、幼儿园、汽车站、超市、篮球场等公共设施齐全,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利。
如今已是搬进县城的第7个年头,谢森中已习惯了在县城的生活,和大部分人一样喜欢在纵贯城区的马蹄河边散步观光。在实施百里东江源美丽幸福河建设示范点项目后,这里打造了集防洪体系基础、生态景观优美的亲水、戏水、赏水一体化的滨水空间。看着眼前河水悠悠、鱼游鹭飞的场景,谢森中不禁感慨当年的搬迁是明智选择。

寻乌县城区马蹄河成了白鹭的栖息地。 寻乌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马蹄河如此清澈,还得益于流域内污染防治补齐了短板。寻乌统筹城市、乡镇、农村三级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通过持续的投入,与生态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83处,处理规模达4万吨/天;投资4亿元,完成雨污管网分流改造75公里;投资4.9亿元,实施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河道222公里……
沿着东江顺流南下,在临近广东的南桥镇东江源寻乌水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检测水质,这里能做到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进一步提升寻乌县出境水质预警监测能力。
如今,寻乌水出境断面水质从2016年以前的Ⅴ类提升并稳定在Ⅱ类及以上,通过全流域治理,寻乌的河湖水质大幅提升。

绣花功夫筑牢生态屏障


水生态重治更重管。想要让河湖持续美丽,必须久久为功。
搬迁后,原东江源村村民何洪先又回到这片曾经养育他的土地。他与另外7名搬迁村民一起,组成桠髻钵山护林队,肩负起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重任。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林密陡峭的山路上便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山林间,防火、防盗伐、保护野生动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守护。
“看着这片熟悉的故土变得越来越好,我们非常高兴。这几年,经常有广东和香港的游客前来探寻东江源头。当他们到达水源头,望着这片绿水青山时,都竖起大拇指。”每每看到山间美景,何洪先的心中都充满欣慰与自豪。
何洪先的桠髻钵山护林队,正是寻乌持续加强流域保护管理的一个缩影。

生态秀美的东江源瀑布。刘加鸿/摄
寻乌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197名,对东江流域内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60条河流实行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建立完善的巡河制度,对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实时监控,成功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并从2022年开始禁止河道采砂,实行封河育水。同时,推进林长制“三化”建设,形成“两长三员”源头管理架构,将林长制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并于2009年起实行全面封山育林。
2015年,寻乌县开始探索设置乡镇跨界断面监测,在县域重要水功能区、界河、水库等重点水域开展水质、水量的监测和评价。经过多年实践,寻乌县水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共设立30个乡(镇)交界考核断面,每月开展水质预警监测。
不仅管好本土流域,寻乌还加强跨省协作,与下游广东境内县(市)建立区域联动机制,2020年以来,共与广东龙川县联合监测采样48次,近三年累计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60起,通过联合会商、监测、预警、演练、执法、宣传等,实现流域上下游共商共治共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年,寻乌发挥东江源头生态优势,用好用活“寻乌调查”等红色招牌,构建“红+绿”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模式,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3年寻乌实现旅游人次945.83万人次,旅游收入66.84亿元,“绿水青山”正长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刘瑞岚

校对:陈成

主编:胡瑾 李水生  

审核:李帆

编审:肖瑞华

赣州广播电视台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主要新媒体平台。专注权威发布、追踪热点、关注民生,传递最新鲜、最有料、最具正能量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