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精选文章 | 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人地关系空间重构

科技   2024-09-15 00:01   贵州  

摘要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s)作为生态系统为人类所提供的非物质裨益与福祉,具备桥接并诠释自然与人类社会复杂纽带关系的能力,其能够围绕空间需求—空间规划—空间生产,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干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提高。准确把握CESs参与人地关系空间重构实践路径,既是实现人类福祉有效提升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此,本文基于“理论解析—关联机制—实践应用—发展路径”解构方案,探讨CESs引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体系与可行性。在梳理价值评估—价值权衡—“流”时期CESs研究演进历程基础上,构建CESs指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理论框架,探究其指导三生空间重构应用路径。最终,本文在数据收集、方法体系、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实现CESs研究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为新时期人地关系空间重构提供新视角。

CESs概念内涵及理论演进概述



【CESs概念内涵

ESs作为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具备维持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调节功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生境功能、提供自然资源的供给功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还具备美化环境、提供启发性与教育性参考信息以及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等信息功能

从本质上看,CESs价值是实践主体和地方间交换供给需求的度量尺度。实践主体需求及地方空间资源禀赋条件决定其价值类型。基于地方与空间开展的地理知识生产活动是CESs价值的实现路径。为此,CESs价值类型确定及指标体系构建,需要结合发展导向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类型与不同利益需求主体差异。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进和国际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开展,CESs对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贡献得到学界及政府管理者广泛认可。作为ESs框架重要组成部分,CESs发展趋势与ESs研究进展息息相关。目前,ESs研究已经历价值评估和价值权衡期,随着人地关系日趋复杂与严峻,ESs研究步入“流”时代。为更好理解CESs发展历程,掌握其发展趋势,本文将按照ESs发展历程梳理CESs理论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方向。

【CESs理论演进历程解析

1)价值评估时期

20 世纪70年代,生态经济学的诞生及发展为ESs价值评估奠定理论基础。1997年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完成首次价值核算后证实ESs价值远远高于全球GDP。这一发现吸引了决策者对自然资本的关注,由此ESs研究步入第一个黄金时期——价值评估时期。

ESs价值评估时期,研究者热衷于以经济学思维确定不同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在决策中的相对权重,追求自然资本经济效益最大化。

整体来看,CESs社会认知度在价值评估时期有所提高,但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就理论层面而言,由于缺乏非物质效益视角下人地关系的深入探索,导致CESs研究与ESs框架出现脱节,其能否为可持续管理提供长期科学指导备受质疑。就实践层面而言,追求经济效益下的ESs研究长期将人与自然置于对立面,忽略人—地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也致使一段时期内,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其结果不仅与ESs框架出发点相悖,而且使人地关系矛盾愈发激化。

2)价值权衡时期

ESs价值评估时期对CESs关注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决策者与社会公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差距,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为此,生态系统管理将社会感知纳入其中,生态政策倾向于依托公众环境偏好把握不同ESs间的权衡与选择。

ESs价值权衡时期,考虑到CESs社会文化属性与公众间的密切联系,研究者从社会科学角度进一步完善CESs研究范式。

文化景观概念在该时期研究中的应用,推动了CESs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践。

综上所述,价值权衡时期CESs借助多学科优势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中。社会心理学强化了CESs研究中人的主体地位,奠定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的数据收集方式,同时景观的空间属性也为地理学介入CESs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权衡时期研究虽提高了社会公众在环境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但研究过程欠缺对CESs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揭示。存量概念模糊不利于决策者把握CESs在人类活动中的度,故而无法依托CESs在开发与保护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权衡。

3) “流”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聚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域内部和区际间复杂的人类与自然交互关系,以及多尺度互动研究成为迫切需求。CESs供需分析是人地关系优化调控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因此,从供需流视角理解CESs如何在不同尺度引导人地系统耦合,能够为维护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近程耦合关系下,CESs供需通过数量在空间上的匹配情况,揭示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间的相互作用。

远程耦合关系下,CESs通过强化服务流属性特征,加强供给区与需求区间的连接强度,提高CESs区际输送效率,从而实现区域发展协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存在极为复杂的内外部要素交互胁迫与交互促进的动态耦合关系。

CESs引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与应用路径



shu'ju

【CESs引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的逻辑关系

人地关系空间重构,即为适应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区域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过程。

生态治理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经济形态及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地关系空间利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土空间规划是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途径。

【CESs引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的应用路径

生态、生产、生活3种功能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核心概念,旨在协调和平衡国土资源利用,确保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

1)基于CESs的生态空间重构研究

人与地方间的依存关系建立在生存与发展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其中原住居民对土地有着最真切的情感联结。CESs研究依托人与自然生态系统间所形成的地方经验参与生态空间治理,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修复与风险源管控。

生态安全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

CESs参与生态系统修复项目,主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感知来确定潜在冲突与合作,以期降低生态修复风险,辅助决策者制定适合本地的解决方案。

除上述两方面,CESs还能够参与ESs簇权衡协同研究,识别生态系统管控风险源,保障其生态安全。

2)基于CESs的生产空间重构研究

CESs研究以促进资源可持续管理、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和提高公众满意度为目标参与生产空间实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在有限资源使用方面的争端与冲突日益严重。

3)基于CESs的生活空间重构研究

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空间,是学者探究人居环境理念的重要空间维度。在人类福祉提升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选择及关注点有所差异。

【CESs引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应用方法概述

1)多源数据融合

CESs研究主要从生态、经济与社会多个维度评估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性。其所需研究数据具有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源,具体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数据。

基于实地采样、遥感监测等方法获取的自然环境数据样点尺度下,格局—过程耦合研究多采用田野调查法获取实地数据。

基于统计年鉴与兴趣点获取的经济发展数据价值评估时期,CESs研究通过统计年鉴获取旅游业产业总值量化游憩价值。

基于问卷调查与社交媒体获取的社会文化数据:调查问卷有助于从微观视角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科学认知。

2)研究方法体系

基于利益相关者进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优化、人类福祉提升是CESs研究的最终目的。

①文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文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在CESs研究中多用于价值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其中,CESs价值有货币价值与非货币价值两个方面。

侧重于空间可视化的地理空间模型应用:GIS的应用实现了CESs研究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同时其与情景模拟的模型结合使用有效解决了CESs多尺度时空评价,CESs的“地理学”特征更加突出。

研究展望



shu'ju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地理学科指导地位

随着全球化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人、物、资本、信息等要素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多样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位移,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更加密切。人地关系空间重构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倡导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法论研究

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化数据是开展CESs定量研究的重要数据保障。带有地理标签的社交媒体数据成为CESs研究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契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

【探索基于CESs指导客观福祉提升路径研究

物质资源、就业和收入、住房环境、基础设施等生活环境的客观物质和社会属性构成人类客观福祉。

【探索基于CESs指导主观福祉提升路径研究

人类主观福祉强调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感受、想法以及满足程度,主要通过生活满意度、自由性、社会关系和人身安全等心理反应来衡量。

结论



shu'ju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旨在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可持续发展目标把控地理空间发展路径。当今世界错综复杂变化正在逐渐瓦解近年来“2030年议程”所创造的工作成果。世界各国唯有充分把握机会采取变革措施,方能抵御“流”时代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人地关系系统的冲击。作为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关系复杂产物,空间生产是一个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秩序建构过程。全球气候变化下,现代空间生产及重构更要求人类做好生态—生产—生活层面的差异分配和系统配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地关系相生共融,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共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作为新兴学科交叉方向,CESs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本文从发展历程、实践应用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CESs起源、演进特点及应用方向等进行相应梳理与预测,论证其在指导人地关系空间重构过程中理论与应用价值,以期其能够在科学指导三生空间规划的同时,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秀生态文化的需要。故而CESs能够肩负起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使命。

韦丰提示

以上内容为韦丰小编个人论文阅读笔记,内容摘录自原文,详细内容请查阅原始文献。感谢大家花时间阅读本文,小编水平有限,如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微       信|XWFxwf7

扫码关注|地学韦丰吉司长

生态遥感前沿
分享生态遥感领域实用教程、最新科研成果及资讯,交流、合作等事宜请加Novel_20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