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揭示中国城乡转型模式演变及其对城乡福祉差距的影响

科技   2024-09-13 00:00   贵州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被高度压缩,这导致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快速流动,因此,中国在取得城市化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另外,本世纪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政策,对城乡转型模式重塑的科学认识和理解城乡转型模式如何影响城乡间福祉提出了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综合考虑土地-人口-产业三个城乡转型进程,利用多源地理栅格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1990-2020年长时序中国城乡转型进程监测并揭示了转型模式的演变(图1与图2)。同时,研究还揭示了中国城乡福祉不平等性对其城乡转型模式的响应及其时空差异(图3)

中国地级市尺度综合城乡转型度(人地产城乡转型的综合程度,RUTD)与城乡转型耦合度(人地产城乡转型进程间的耦合程度,CD)时空制图结果显示(图1),两个指标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明显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综合城乡转型度与城乡转型耦合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时序上,综合城乡转型度和城乡转型耦合度的分布曲线发生右移,表明近30年中国的综合城乡转型程度稳步上升,且城乡转型进程之间逐渐耦合。此外,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识别出C1至C6共6种典型城乡转型模式(RUTP)(图2)。C1至C6的综合城乡转型度、城乡转型耦合度以及三个城乡转型进程程度逐渐提高。时序变化轨迹显示,57.02%的地级市经历了典型城乡转型模式的转变,而42.98%的地级市(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RUTP保持不变。其中,C5到C6、C4到C5的改善轨迹最为普遍。


图1. 1990-2020年中国地级市尺度综合城乡转型度(左)与城乡转型耦合度(右)


图2. 1990-2020年中国地级市尺度城乡转型模式演变轨迹


研究发现,综合城乡转型度与城乡福祉不平等性(DWBI)、城乡转型耦合度与城乡福祉不平等性(DWBI)之间呈现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图3),且具有高综合城乡转型度与高城乡转型耦合度的城乡转型模式其城乡间福祉不平等性相对较小,表明中国持续且逐渐耦合的城乡转型进程有利于缩减城市和农村之间福祉的差距。然而,这一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


图3. 中国城乡福祉不平等性与城乡转型的关系分析


上述研究成果以“China’s ongoing rural to urban transformation benefits the population but is not evenly spread”(中国持续的城乡转型使人口受益但分布并不均匀)为题,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通讯-地球与环境》)期刊上。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后陈鑫(现任山西大学副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俞乐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580-8

生态遥感前沿
分享生态遥感领域实用教程、最新科研成果及资讯,交流、合作等事宜请加Novel_20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