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本质上是个统计并效仿人类行为的模拟器,特别擅长模拟人类的“软技能”,比如听说读写、强记硬背、描摹拼接、罗列穷举,甚至空话套话、注水文章之类。强人工智能(AGI)到来前,今天的AI大模型最不擅长模拟人类的“硬技能”,比如抓住关键矛盾,看透事物本质,严密的逻辑推理,强大的举一反三能力,运筹帷幄的战略思考,举重若轻的处事哲学,细腻丰富的情感,超凡脱俗的创造力,挑战传统和打破樊笼的勇气等等。
从这个角度说,这两年最容易被AI平替的,肯定是那些凭“软技能”吃饭,缺少“硬技能”的人和行业。展开说说:
(1)所有空洞、乏味,却极端强调形式正确的八股文章、八股PPT作者。今天打开任何一个一线AI大模型,告诉它“按某某委员会关于评选某某先进个人/项目的格式化要求,写一篇申请报告”,或者,“根据录音整理一份会议纪要”——这些事儿简直不要太轻松,AI分分钟搞定。那还要专门写这些东西的文秘做什么?英语世界也一样。我在国外处理公司注册、税务、孩子入学申请等事情,几乎完全指挥AI来写邮件、填申请表、写感谢信。
(2)批量培养出来,只拥有表层外语技能,不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的“纯”译员。假设仅限日常沟通,那世界主要语言之间用大模型来做翻译是绝对满足需求的。实时翻译(如同声传译)暂时还不太达标,但也只是个时间与成本问题了。反过来,另一方面,AI最难翻译好的是与专业或场景紧密相关的文字。懂专业知识(如化工)、懂具体场景(如法律合同)、懂文学艺术(如小说诗歌)的译者就都是有“硬技能”的人,不是AI能轻易替换的。
(3)艺术设计领域,没有原创能力,只会模仿、拼贴、组合的人,其实都不如AI模型更实用。Diffusion和DiT模型本质上就是从人类数据里总结规律再重新变换、拼贴的数学算法。这些算法的原创能力虽不咋样,但拼贴、组合的本事比人类强太多。现在平面设计、漫画、动画、影视、游戏的制作或外包团队,都开始重视AI工具,尝试用少数高水平主美,带领一批AI Agents来减员增效。那长远看,一个设计团队在高水平主美之外,需要雇的人类员工就会越来越少,而且会更倾向雇佣AI操作熟练的技术员而不是艺术家。
(4)只会搬运热门创意、文案,或者洗稿蹭热点,没有太多原创能力的营销文案作者、自媒体创作者等。AI对营销、自媒体内容创作的帮助是立竿见影的。现在仅靠开源项目就能快速搭起这样一套AI工作流:定向跟踪监测社媒最热门内容;自动爬取热门内容的文案或影像;用AI改写来批量制作雷同的热点内容;批量生成动画、视频、音乐;自动制定投放方案,选择投放渠道;自动回复热门内容,与用户互动;自动根据投放效果做内容改版……这些工作,以后需要的人类数量自然就越来越少。
(5)只会搜索、复制、粘贴代码的低水平程序员。在Cursor之类的AI IDE里,产品经理就算不懂编程,只要能写出相对准确的任务描述,知道如何验证软件的正确性,就可以独立搞定有一定复杂度的常见功能开发。如果一个程序员不能比今天的AI解决更多问题,那他的竞争优势还剩下什么?和AI比谁成本低吗?类似的,只会操作软硬件工具,缺乏独立分析能力的数据分析员、业务流程操作员、生产线操作员等等,都会逐渐面临传统自动化加新一代AI的双重压力。
(6)“外行领导内行”的非专业型管理岗位。那些脱离专业背景的所谓领导力、所谓管理学、所谓战略思维、所谓处世逻辑,还有什么把管理学和古代哲学甚至阴阳五行结合起来的各路学说,你问问AI就知道了,大模型也能一套一套讲出来给你听,三天三夜不重样。或者,你让AI模仿公司领导的口气做个报告,那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可是,一旦深入到专业领域,需要专业管理者带领专业团队做专业事情的时候,今天的AI就比人类差太远太远了。
主要靠“软技能”混饭的工作类型太多,其他像什么“润色英文论文”“代写文章”“在线培训”“在线客服”“在线销售”乃至“口水歌创作”“算命”“取名字”等等,多是没有啥“硬技能”要求的岗位,都可能被AI逐渐取代。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2025,我是很有紧迫感的,得去抓紧学好“硬技能”——比如,怎么研发更好的AI模型、AI软硬件,让AI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