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牛灯照亮非遗文化

政务   2024-10-16 12:01   江西  




“下一个节目,非遗民俗舞蹈——牛带茶灯!”近日,在上栗县东源乡新益村村部,随着主持人的介绍声响起,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农民”赤着双脚走上舞台,只见他把锄头往肩上一扛,清了清嗓子,醇厚的嗓音如同古老的歌谣在现场响起。

看着演出的队员们陆续上场,位于舞台一侧的何烈湖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作为当地牛带茶灯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这场演出他筹备已久。

何烈湖是土生土长的东源乡新益村人,他从小就喜欢看东源乡上的戏班子演戏,戏曲台下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由于对戏曲的喜爱,一来二去就和戏班熟稔起来,在11岁那年他正式开始和戏班一起学习各类民俗舞蹈。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对民俗舞蹈的热爱,不断钻研、传承和创新。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积累,现如今,73岁的他成为当地最年长的民俗舞蹈牛带茶灯非遗传承人。
两周前,当村干部打来电话邀请他参加重阳节文艺汇演时,他欣然答应,他说:“这是一次宣传非遗文化的好机会,我们一定参加!”。随后他立刻召集了村里的表演队伍告知参演事宜,得到了队员们的积极响应。

“我们现在表演用的道具牛是穿戴式的,这和传统里提在手上的牛不符,所以趁着这次表演我们得想办法弄个新牛。”排练过程中,何烈湖突然记起上次表演后县里专家提出的道具牛差异问题。
“这个道具牛可是要花不少钱买呢,网上又没有符合我们要求的,不换不行吗?”听到要更换道具,历来节俭的队员李桂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哪行!非遗的精髓不仅在于表演的形式,更在于细节的严谨传承,这牛灯必须得重做,按老一辈手提式的样子来,不能再将就了。”何烈湖严肃地说。
“何老师说得对,要演就演好!我们这么多人难道还做不出一个道具牛吗?我可以用铁丝先做出牛的基本框架。”老队员彭德根响应说。
“那我和桂兰可以用布去缝合牛的身体呀!”队员甘文香说。
“对,我家还有些我孙女不要的布娃娃,有合适的眼睛可以取下来用作牛眼。”见大家都干劲十足,李桂兰也开始放下担忧,积极献言献策。

说干就干,大家意见形成一致后,各自准备材料后聚集到了村委活动室里,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栩栩如生的牛灯横空出世,大小适中,神态威武,仿佛田野里的大黑牛真的走上了舞台。
“何老师,除了道具,我觉得剧本里一些情节得改一改,比如那些男女之间的调侃内容。”说话的是在牛带茶灯民俗舞中接替何烈湖扮演“捎水角色——张三”的黄桂华,作为资历较浅的新人,他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黄桂华话音刚落,就引起了众人的对此的探讨,牛带茶灯作为祖祖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乡土的气息,以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其中的表演内容也融合了过去的社会风气,如果部分情节完全照搬进现在的舞台,显得不合时宜。
“你们说得对,传承非遗文化也需要发展创新,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想想怎么在原有基础上改动,让情节接地气又不失风趣!”何烈湖沉思片刻,最终决定将表演进行适度改编。随着一声令下,众人兴奋地加入排练中……
时间回到新益村重阳节文艺汇演现场,只见扮演“张三”的黄桂华手拿锄头在前,牛灯紧跟其后,伴随着民俗乐器的伴奏登台起舞吟唱,牛灯舞动的瞬间,仿佛时空交错,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农耕时代,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与丰饶,随着演出结束,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何烈湖站在舞台边缘,看着老伙计们和牛灯在乐曲中跃动的身影,心中泛起阵阵暖意。“新道具,新演员,连剧本都有些是新的,但这表演效果还是真是不减当年呢,看来以后更有得忙咯!”何烈湖笑着说。




供稿:县融媒体中心 柳戈 梁欣

编辑:蔡海娥

审稿:崔山林  欧阳林

审核:梁欣  彭梦梅

监审:许朝华 刘明达 刘宗烛

点亮“在看”和“赞”,分享给更多人吧↓↓↓

上栗发布
上栗县本地官方公众平台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