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伴随考公大军规模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看准了公务员考试背后的“铁饭碗”需求,纷纷设立与考公培训相关的微专业,试图从根源上满足学生上岸公务员的渴望。这场“公务员微专业”热潮中,211院校、普通一本甚至普通二本高校无一例外,均开设了类似课程,以此“快速响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与此同时,警校作为另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选择路径,逐渐成为对考公失望或想避开激烈竞争的年轻人青睐的方向。其实,只是大多数同学并不了解。
快速铺设的公务员微专业
可以看到,2020年由黑龙江大学打响“第一枪”,首设“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此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陆续跟进。截至2024年,已经有包括211高校在内的31所高校开设了类似的微专业,甚至在2024年这一年就有20所高校新设此类专业。这种“公务员微专业”现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高校在“就业难”压力下的自救行动。
从图表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微专业的内容和名称极其“实用化”,例如“公务写作”“结构化面试”“公务接待表达规范”等,几乎就是针对公务员考试量身打造的,甚至不乏模拟考公培训机构课程的痕迹。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公务接待表达规范”课程内容,某种程度上与考公培训机构的实战课程相仿。相比动辄上万元的考公培训课程,高校的微专业设置学费相对低廉,甚至多家学校学费低于2000元,性价比极高,不失为一种考公培训班的平替选择。
高校开设公务员微专业:魔幻背后的必然性
这些“公务员微专业”从实质上来看,并不属于学历教育,而是组团开设的“选修课”,学生修完并不会获得学位证书,但其功利化目的极为明显:尽可能帮助学生上岸。这是高校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一种“无奈”之举。
网易数读的数据指出,2021年至2023年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下降,2024年新增公务员微专业的高校中,仅有湖北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的落实率略有提升。这样的就业环境使得“考公”几乎成了许多大学生唯一的稳定选择,而高校为了迎合这股考公热潮,采取“快速通道”上架微专业,以此迎合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公务员微专业的尴尬:真的能上岸吗?
然而,网易数读的数据也表明,即便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公务员微专业,学生真正上岸的比例依旧有限。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虽然其在2020年率先推出“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但自2022年至2023年本科生在党政机关的就业比例仅增加了1.92%,在庞大的考公竞争压力下,这种微小的提升并不能改变多数学生最终“陪跑”的命运。
国考的激烈程度无疑是令人震惊的: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341.6万,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更是蜂拥而至,录取比例达到86:1。许多热门岗位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例如某些岗位的报录比竟达到16702:1!而这种“陪跑”式的竞争和考公培训的巨大投入,往往让许多考生心生疲惫,逐渐对考公失去信心。
警校:为什么不直接考警校呢?1.92%对比99%
在考公之路上充满艰辛的现状下,警校为想要寻求稳定就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较为可行的选择。相比于公考“万军过独木桥”,警校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获得直接的公安系统编制,而且其分数要求较考公要低很多,甚至多家警校的分数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通过警校联考,便有机会直接进入公安等岗位。
部属警校 vs. 地方警校
目前国内有许多部属警校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备受各地公安系统的青睐,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在公安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地方性警校如山东警察学院等,也为本地公安系统提供了大量人才,毕业后留在本地的机会较大,适合希望回到家乡的考生。
稳定与职业发展
警校的就业保障和职业发展前景相对稳定,毕业生在公安系统内享有固定编制,福利保障较好,相比那些动辄“裁员优化”的企业工作更具稳定性。网易数读的调查指出,不少毕业生考公是为了“福利好、工作稳定”,而警校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职业待遇几乎可以和公务员媲美。尤其是在婚恋市场上,拥有公安系统编制的优势也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认可度。
结语:与其在考公浪潮中“陪跑”,不如报考警校实现“上岸”
对于那些希望早日上岸、避免在公务员考试中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年轻人来说,警校无疑是一条更加稳妥的职业选择。报考警校不仅提供了较高的录取率,还能让毕业生获得体制内的编制和稳定的职业前景。在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与其在考公独木桥上艰难跋涉,不如选择一条就业更有保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