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漫谈

文摘   社会   2023-10-14 23:12   美国  

深夜,大醉回家;

每次吐的感觉胳膊都麻了,时而惊醒,起床漫谈。

每次都发誓“再也不喝了”,可是一到酒桌上,总是放不下面子,人家都说了,咱们也不是说“不”的人啊,能喝多少算多少,可是每次总是多。

每次都希望自己长记性。

关于“为什么喝酒之后很难受大家还是喜欢喝酒”这个问题,我探究过很久,有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能够加深情谊,所以聚会少不了酒;也有说“不喝怎么说实话”,喝酒主要是为了能够方便交流;但是每次酒后的宿醉,对于我这样肠胃脆弱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熬了。

圈友几乎都是公安工作者,咱们这个工作圈子本就不大,“酒局”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交流感情嘛,怎么能少了“酒”呢,也有领导爱喝,我们难道还能不让领导尽兴不成,所以难免嘛~

之前度过一本“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书中描述,他来到中国之后,最让他难以接受的就是“茅台”,似乎一餐过后要休息一整日,他始终无法理解,直到有一天他解释道:酒文化似乎是一种投名状,因为大家都知道宿醉的痛苦,是一种忠诚的表现,而接受对方的敬酒也是一种妥协,中国的妥协文化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妥协意味着能够为对方退步和付出,在政商当中都表达了诚意(妥协这一段是我自己结合陈自强的中国式管理想到的,霍洛维茨并没有提到)。

以上就是可能的“酒文化”原因,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既然喝酒表达忠诚,那么,如果长此以往,我们选拔出来的都是“酒精耐受群体”,而这个群体的工作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到底是否端正与是否“酒精耐受”没有直接关系?是否会造成选拔人员的偏颇呢?

现在,大家看得到党中央态度的变化,“禁酒”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视程度,从严查酒驾,一票否决,到定时吹“酒”,严格落实不喝酒,相信也是看到了以上的因素。

不日前,一个12人的酒局,年龄皆为50+,让我惊讶的是一桌上竟然都喝“果汁”,只有3人独饮啤酒,也都仅仅是小酌,白酒桌上一直放到离席又带走,就让我有此感慨,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真的是有变天的可能,前一段看到茅台的产量变化,5年内,虽然价格一直涨,但是产量却在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是否“酒文化”会在这10年内有一定变化呢?


警微圈
警微圈,让警校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