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轮训专栏丨如何用法治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文摘   2024-11-14 18:58   内蒙古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14

如何用法治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2022年10月23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誓言铮铮、掷地有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不断以法治之力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立法为民,从编纂民法典到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从开门立法广征民意到协商立法凝聚共识,立法工作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坚持执法为民,从减证便民让群众不再“跑断腿、磨破嘴”到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从加大食品药品、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到扫黑除恶让城乡更安宁,执法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维护人民权益。坚持司法为民,从强化司法人权保障到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刑事冤假错案,从严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网络诈骗等犯罪到全面排查“减假暂”案件,司法工作着力捍卫公平正义的生命线。坚持普法为民,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从不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到“板凳法庭”、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走进社区(乡村),法治信仰日渐浸润人民心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不断深入,法治建设新红利不断释放,人民群众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发展能够有序推进、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在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执法乱作为、不作为和司法不公等仍是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方面,与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法治建设工作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短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必须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成果。要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国家权力。要健全重大决策充分听取民意工作机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议题要依法依程序进行,该公示的公示,该听证的听证,决不允许搞“暗箱操作”、“拍脑门决策”。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城市管理、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建立完善严重违法惩罚性赔偿和巨额罚款制度、终身禁入机制,让严重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使从业者不敢、不愿、不想违法,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建设。在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更全面、更深入、更广泛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首要标准,聚焦人民群众意见反映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零懈怠,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创新,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发展。






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


采编:孙   东

校对:张铁牛

初审:王然丰

终审:王   旭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都喜欢


通辽政法
通辽市委政法委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