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新报•行走中国】贾文忠|龙门石窟——“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文摘   2024-11-08 06:30   北京  

     


龙门石窟——

“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文/贾文忠


不少战友看了我上次写的《不看香山寺和白园,等于来龙门只看了一半》的文章,纷纷来信息询问,这东山一半写了,咋不写写西山石窟寺那一半呢? 那我这就带您去游览西山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我来洛阳已经近五十个春秋!虽算不上老洛阳人,但是我来龙门石窟寺的次数并不少,基本上每年都要多次陪战友、同学、亲朋好友去龙门石窟参观,尤其是牡丹花会和节假日去的比较多,最频繁的时候曾经一周去过三次龙门,让我具体算算去过多少次龙门石窟,那真说不清楚! 虽然去了这么多次,也听过导游介绍了好多次,但是,我觉得仍然是一知半解,真让我仔细讲讲,我还是说不囫囵,所以,战友、朋友再来游览龙门石窟寺,我还是需要请导游讲解的。


这次我先粗浅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以后你们再自己看吧!龙门石窟寺距离洛阳市区约13公里,交通方便。可以选择乘出租车、公交车到达,其中81路公交车较多,等待时间较短,起点站是洛阳火车站,终点站就是龙门石窟。 如果您从洛阳站出发,自驾车约需30分钟,若乘坐81路公交车,估计需约1个多小时。



先说说龙门的来历吧! 


据传,龙门是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的,因为是伊河,所以称“伊阙”。 其“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公元604年11月,隋炀帝登上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 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仆射苏威对曰: 自非不知,以俟陛下。 ’帝大悦,遂议都焉。 ”之后,隋炀帝果然以伊阙为天门在洛阳建了都,龙门正北就是隋东都洛阳外郭城的城门定鼎门。皇帝称真龙天子,隋炀帝把正对城门和皇宫的天阙称为龙门,也自然而然。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卢舍那大佛)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组成。原来景区门票是分开售票(龙门石窟寺、香山寺、白园分别售票)现在是一张门票可以游览全部景区,门票现价90元,凭60岁以上老年证、现役军人证、退役军人证、警察、残疾证等有效证件免费入园。龙门景区经过多次修缮、改造和扩建,原来停车场在龙门桥北侧伊河岸边,售票口在龙门桥洞(陈毅题字)内西侧,后又移在龙门桥洞外西侧,现在的售票处往北侧移将近2公里左右,刷卡、检票后还要沿着伊河边的步行街走一段路,返回可从香山寺和白园区间乘观光车返回到停车场(观光车票10元)。如果是不游东山的香山寺和白园,单独游龙门石窟寺,即可顺着伊河边的人行道原路返回,也可以在卢舍那大佛下乘坐观光船直接回停车场(但需要另外购买20元乘船票)。


1961年10月8日,陈毅副总理为龙门大桥题写“龙门”二字。


刷卡、检票后,走进龙门石窟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门桥上那两个遒劲厚重的大字“龙门”,落款:“陈毅题”。 那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率领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参观洛阳龙门石窟时,面对洛阳的文化瑰宝,马亨德拉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之后洛阳市领导请示周总理题字,周总理却推荐说,陈老总的字比我写的好,还是由陈毅元帅代笔吧。 陈毅,作为一位军事家和革命家,书法诗词也是极具传世价值。


1961年10月8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和王后到洛阳参观访问后,在洛阳火车站为贵宾送别 鲁博 整理


这里顺便再讲一则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来龙门石窟的故事:周恩来总理在龙门石窟博物馆见卖北魏书法杰作《龙门二十品》拓片,周总理酷爱书法艺术,对《龙门二十品》久已向往,鉴赏再三后想买一套。 谁知一问价钱要500元一套,他摇摇头,恋恋不舍地放下碑帖。在场的洛阳市领导见状后说:“总理,我们送你一套吧! ”周总理转过头来,正色批评道:“你这个同志怎能说这样的话,国家财产怎可随意送人? ”在周总理看来,个人爱好是私事,用公款埋单,事关以权谋私,是个原则问题。这件事,后来被写入了洛阳市志,成为一茬又一茬洛阳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对照检查的一面镜子。


1973年周总理陪同加拿大客人参观龙门石窟(资料图片)

50余年过去了,当年周总理喜爱的《龙门二十品》,如今已成为严禁拓临的国宝。民间仅存的拓片,一套已经飞涨到百万身价。 


龙门石窟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从北魏到北宋,时间流淌过5百年,在这样浩瀚的历史烟云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件珍贵的历史瑰宝。龙门石窟,在南北长将近1.5公里的石壁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雕刻有10余万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他们穿越历史的烟云,或慈眉善目或平静祥和,用慧眼注视着众生。龙门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从北至南,从理论上算是将近1.5公里,但游览一圈,估计要有三、四公里,因为,石窟在高低不同的半山腰间,需要上上下下,虽然有阶梯和护栏栈道,但是,上下仍然觉得很疲劳,所以,这也是一般游客游览完西山就原路返回的原因,我虽然陪战友、朋友来的次数多,但是,我的腿疼,一般都是行走在下面的伊河边上的步行道,在卢舍那大佛下等着他们, 让导游带着他们游览。


据载,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孝文帝率军征伐至洛阳,决定迁都洛阳,并于当年开凿古阳洞起,古阳洞是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开凿的,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宾阳洞分为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和宾阳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的皇家石窟。经宣武帝年间连续开凿,到孝明帝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宾阳洞由于种种原因停工,北魏王朝用了35年的时间,在龙门山开凿了著名的古阳洞、宾阳中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占据了龙门石窟造像的30%。 初创期的龙门石窟,主要工程还包括了宾阳洞,这些洞窟的开凿奠定了龙门石窟的基础,并为后世的营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公元493年至公元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



紧接着是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在龙门石窟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其中,作于唐高宗咸享四年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最为壮观,佛像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朵高1.9米。 大佛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是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唐代以胖为美,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



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历史见证。石窟内的碑刻题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宋代龙门石窟新凿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


龙门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贾文忠,1953年2月出生,曾用名贾远生,笔名佳文,河南省扶沟县人,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12月入伍,先后在原北京军区、二炮工作,曾在西安政治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校、鲁迅文学院学习进修;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新闻干事、宣传股长、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1994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曾数十次受到各级嘉奖,并三次荣立三等功。1995年转业后,历任民警队指导员、宣传干事、第七研究室书记、航建公司书记、六车间书记、技工学校书记、宣传部高级专务。曾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中国航空报》《战友报》《火箭兵报》《军工文化》《航空人》等数十家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万余篇:有四十多篇文章被收入《华夏散文精选》等文集;曾出版《新闻修辞》《人生感悟》《笔耕回眸》《笔耕拾零》(上下册)及与他人合编四部著作。




战友新报
有情怀的战友文苑 有温度的战友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