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新报•今日特稿】​信 真|时代的歌者——诗人贺敬之的故事

文摘   2024-11-10 14:26   天津  


时代的歌者

——诗人贺敬之的故事


文/信 真


在贺敬之百岁诞辰之际,石祥给我发来一首诗,读来对贺老肃然起敬。


石祥


祝贺敬之颐年大寿


老战士 石祥


百岁长寿百岁诗,

谁人不晓贺敬之!

延安鲁艺小八路,

文武战线一勇士。


一出歌剧《白毛女》

泣诉穷人血泪史。

《南泥湾》颂大生产,

三五九旅铸雄师。


几回回深情《回延安》,

一次次眼泪干又湿!

百姓心肠百姓兒,

谁人不赞贺敬之!


《放声歌唱》新中国,

《雷锋之歌》传百世。

忠于人民忠于党,

不改初心不改志。


德艺双馨君行健,

红色诗人树一帜。

几回回梦里唱延安,

一次次腰板挺且直!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曾创作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是中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贺敬之1924年生于峄县(今枣庄),1938年四川。193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于1940年到达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学院学习、工作。这时期的主要创作收入后来出版的《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等诗集中。1943年后写了《南泥湾》《翻身道情》《七支花》等歌词和《栽树》《周子山》(与人合作)等秧歌剧。1945年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华北解放区工作。先后出版了《笑》《朝阳花开》等诗集及秧歌剧《秦洛正》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以豪迈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年颂歌》《“八一”之歌》等广为传颂的优秀诗歌,出版了《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世界》《贺敬之诗书集》等著作。


贺敬之的祖父贺祖烈为清末童生,很有才气,诗书文章较有根底,常为乡里撰写对联、贺幛、碑文等,挥笔而就,词意贴切。


父亲贺典谟,虽只读过几个月的书,但聪颖不凡,写字、画画均有过人之处。贺典谟生三子一女,贺敬之为长子。


“贺敬之”是学名,按家族辈份排行为“敬”字辈,“之”是大祖父贺祖介据文言虚词“之、乎、者、也”首字而起的,寓意深挚,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知书达礼、有学问的人。


母亲姓吴,江苏省邳州人,按旧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她没有自己的名字,称贺吴氏。新中国成立后,她到北京随贺敬之居住,为填报户口,起名叫吴继国。她正直、贤慧、勤劳、善良,深得乡邻敬重。


从贺敬之四五岁记事起,家中就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六口之家只有不到一亩的土地,很难维持全家的生活。于是,贺敬之的父亲就每年到当地政府领取一次执照,做集市粮食的经纪人,收取少许的手续费。散集后,打扫掉在地上的粮食颗粒,聊补家中之需。窘迫的生活,使贺家几代人把希望寄托在从小就看出天分的贺敬之身上。


贺敬之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不顾家境贫寒,节衣缩食,东挪西借,供他上学读书。先是送他念私塾。贺敬之脑子灵,有才气,小小年纪,不但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而且还能通背《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全篇。8岁那年,贺敬之入本村天主堂小学。他年龄虽小,学习却非常用功,各门功课名列前茅,写的作文“有分寸,有层次”。由于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苦,他早晨经常空着肚子去上学。


有一个家庭富裕、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看着贺敬之没吃的,挖苦他说:“作文做得好有什么用?家里能吃上这个吗!”说着说着,他把白面饼卷鸡蛋在贺敬之眼前晃来晃去,嘴里不停地说些羞辱他的话。贺敬之被激怒了,一拳把大饼卷鸡蛋打落在地……贺敬之的父亲听说到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备他,还夸奖他有志气、有骨气,穷也穷个“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


1940年4月的一天下午,高年级的同学李方立从成都来到梓潼找到贺敬之,相约了吕西凡和程芝平,秘密商定,第二天凌晨出发,到延安去投考鲁迅艺术学校。贺敬之来到延安后,先被安排在徐特立任院长的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后考进吴玉章兼任院长、周扬任副院长的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三期学习。贺敬之当时只有17岁,是该系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所以被何其芳称为“一个小同学”。在这里,他更多地受到老同志的关怀和爱护。历经流亡生活的贺敬之,深深感受到生活在“母亲”怀抱的温暖。写出的诗作格调欢快,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抒发了他初到延安时面对新生活的感受。在延安火热的革命斗争、学习和生活中,贺敬之逐渐成长起来。


1941年6月23日,由张铁夫、程堃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名战士。贺敬之的学习和写作本身,自然也是战斗,他的觉悟与认识逐渐从民族的苦难,深入到阶级的苦难,开始写回忆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与此同时,他也沉醉于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诗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启发,回忆着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一篇接一篇地写出了同属这一题材的叙事体的短诗和长诗,这就是他的对旧社会进行诅咒的第二本诗集《乡村的夜》。


他痛定思痛,字字行行又连接天下苍生正在流血的痛。他身居桥儿沟的窑洞之中,心怀炮火沦陷的千里之外,荡魂魄于风雪之夜,萦饥肠于饥寒之乡,孕春雷于漆黑之夜。胡风评论说:“从来没有见过别人这样写!”


1942年5月2日和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与进步文艺的特殊规律,以及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艺的特殊规律,为新民主主义文艺制定了全面的、系统的行动纲领,照耀社会主义文艺的远大前程,也照耀了贺敬之的一生。


歌剧《白毛女》是贺敬之等人根据冀中地区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而创作的我国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新歌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白毛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向党的“七大”献礼后,先在解放区公演,后在全国各地普遍演出,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石,开辟了道路,是新歌剧的第一块里程碑。


该剧曾被搬上银幕,改编成芭蕾舞剧、京剧和各类地方剧种,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上演,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金质奖章。


贺敬之以自由体新诗创作起步,以新歌剧创作成名,以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这是一个真诚而坚定的革命者的道路,一个质朴刚毅的战士的道路,一个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剧作家、社会主义诗人的道路。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举国欢庆,2024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七十五岁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腾的日子里,一场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在北京举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


在众多嘉宾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目光深邃而慈祥,仿佛能洞察世间百态,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一位用诗歌记录时代,用生命谱写华章的文学巨匠。


这一年,贺敬之先生正好百岁,百岁老人,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美好象征,而贺老,不仅是一位长寿老人,更是一位用笔墨耕耘了大半个世纪,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泰斗。


贺敬之,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诗歌,如同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的戏剧,如同明镜,照亮了时代的舞台,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贺敬之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他的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歌颂着人民的奋斗,抒发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1924年,贺敬之出生于山东峄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用手中的笔,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斗志的诗歌作品。


1942年,贺敬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他创作了歌剧《白毛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白毛女》,这部诞生于延安的歌剧,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它讲述了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地主恶霸黄世仁逼迫,最终逃入深山,头发变白的故事,这部歌剧,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阶级斗争主题,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解放和自由的强烈渴望。


《白毛女》的上演,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它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走出了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文艺的风采。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继续活跃在文艺创作的第一线,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电影剧本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斐然,他的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人民情怀,真切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


贺敬之的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的诗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关注,更有对未来的展望,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除了诗歌创作,贺敬之在戏剧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创作的戏剧作品,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精练,富有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贺敬之的夫人柯岩,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柯岩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著称,深受读者喜爱,她的代表作《周总理,你在哪里?》,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贺敬之和柯岩,这对诗歌伉俪,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他们不仅在艺术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中更是相敬如宾,共同谱写了一段诗情画意的爱情佳话。


贺敬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歌颂了人民的奋斗,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如今,贺敬之先生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他就像一颗常青树,依然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他的作品,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2024年的国庆招待会,贺敬之先生的到来,无疑为这场盛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当他坐着轮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缓缓进入宴会厅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人们纷纷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致敬,那一刻,贺敬之先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微微点头,向大家挥手致意,那饱经沧桑的双眸中,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贺敬之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他的作品,也如同一部浓缩的史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从早期的《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到后来的《雷锋之歌》、《十年颂歌》,贺敬之先生的诗歌作品,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以真挚的情感,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却又充满力量,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许多诗句,如“延安城里升起红太阳,延河水呀浪花翻滚响”,“三尺讲台站八方,人民教师最荣光”,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除了诗歌,贺敬之先生在戏剧创作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更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歌剧,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它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唱,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白毛女》的成功,离不开贺敬之先生和创作团队的辛勤付出,为了创作这部歌剧,他们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与农民同吃同住,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创作过程中,贺敬之先生和创作团队精益求精,反复修改剧本,力求将这部作品打造成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白毛女》一经上演,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


贺敬之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剧作家,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艺界前辈,他一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培养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经常鼓励年轻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他常说,文艺创作的源泉在于人民,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心声。


贺敬之先生的教诲,如同春雨润物,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心田,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的国庆招待会,贺敬之先生的到来,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坐在轮椅上,目光慈祥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他与祖国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他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人们纷纷向他表达敬意,祝愿他健康长寿,贺敬之先生也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那笑容,如同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贺敬之先生,是一位时代的歌者,他用诗歌记录历史,用戏剧反映时代,用一生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他的作品,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战友新报
有情怀的战友文苑 有温度的战友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