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石家洞村: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湘军名将故里
陈瑜
永州湘军有三大家族,来源于清湘军席宝田"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何绍彩"仁字营"领衔何氏家族、石焕章"疑勇营"领衔"石氏家族"。
石家洞村在宁远的五龙山瑶族乡,从永州市区在走二广高速清水桥下高速,往s229道新田方向过鲤溪镇左转x040,行进在丘陵地带,平整的公路向阳明山脚下延伸,山脚下就是五龙山瑶族乡,乡政府就在石家洞村。原叫荒塘瑶族乡,之所以取名“荒塘”,源于乡政府所在地一口荒凉的山塘,后改名五龙山瑶族乡源自境内的五龙山村。五峰并肩而立,挺拔俊秀,若五龙而叠出,有腾飞之势,乡名改为五龙山后,与最南端的九嶷山遥相呼应,一南一北,九五之尊,寓意宁远乃舜帝藏精之所。
走进古村,高大厚重的青砖墙体,色彩鲜艳的墙线彩绘,飞扬奔腾的马头墙迎风展资,无不给人威武之势,室内天井、正堂、厢房布局合理,门枋、窗户雕刻精美,奢华不言而喻。
村中心一口水面宽阔的水塘,成半月形,有青石板路连通着石家宗祠和“荣禄第”。池塘叫“谦福塘”相传是光绪皇帝取的名字,大门上的门梁上悬挂有光绪皇帝御赐“荣禄第”三个鎏金大字的牌匾,门外摆放有一对石狮子。故居里面有六厢房和客厅以及附属产业,规模相当大,房子里面有很多石刻,连茅坑上的石块上都刻满字。石焕章率部先后攻下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攻破贵州苗寨,湘军大量抢掠钱财,致使他一度成为宁远首富,就连“荣禄第”房顶上面盖的瓦片都是用银子制作的,可见其十分富有。
石氏宗祠建于明正德初年,距今600余年,清代《宁远县志》就曾记载石光陛等于清朝道光年间修石氏宗祠,石氏宗祠经过600年的兴衰,大约5-6次修建,门外摆放有一对石狮,相传是明代世袭参将石玉生留传而来,内设楼台、水池,堂内立有十二根古式大柱,祠门设三扇,典型的明清建筑,宗祠历史悠久,是宁远北部最古老的文化遗产。
石家洞村隔壁村上洞铺村的后山,一片山坡就是石焕章墓,又名"麟祥府君墓",墓地背靠九龙山,前有水塘,墓前两侧立有2根5米高的石柱,右边的石柱上则刻有“千秋宅近乡山好”,左边的石柱上刻有“一代名争柱石高”,是晚清进士彭述于光绪十三年(1887)书写的挽联。清光绪五年(1879年),石焕章归葬于此墓。墓首旁立有一块刻有图文的无字空碑,高2米,宽0.8米。主碑碑石残缺,阴刻楷书"麟祥府君墓"。两侧耳碑阴刻墓主生平简介。主碑和耳碑于1996年修水库被毁。
翻开《石氏族谱》,封面是署名“汪兆铭”题名的族谱,据村里老人介绍,此题字是汪精卫1937年11月题字,学生石树勋家族要修宗谱,当时在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石树勋找到老师汪精卫,汪精卫听学生石树勋的来意后,毅然提笔,写下了石氏宗谱四个字。
据族谱记载,宁远石氏的始迁祖是文庄公,原名八郎,原籍江西泰和鹅颈塘。元末明初之际,明太祖授予他都司之职,镇守舂陵,因此他在湖南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定居下来。文庄公的儿子是石玉生,石玉生生了三个儿子:午荣、午笃、午敬。其中,午荣开创了石溪一派;午笃开创了祁阳金刚渡一派;午敬则开创了牛丫丘一派。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祁阳金刚渡、江华石围塘以及宁远县白虎营等地。
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督兵诏讨宁远黄军起义军,事平后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驻军镇守东堡(今大观堡),屯田新田县,由上任之日从江西泰和县移驻湖南宁远,文庄公居住在大观岭上,至明永乐年间,石玉生长子石午荣从鲤溪镇大观岭再迁居到石家洞,石午荣成为石家洞开村祖。
石焕章(1815—1879),字麟祥,号玉成,宁远县石家洞乡人,清湘军将领。累官至花翎[líng]三品衔补用道,诏封一品荣禄大夫,并御赐“荣禄第”宅第,著有《莳花堂诗集》。他所辑《九嶷山诗图》。石焕章于清咸丰年间组建“疑勇营”、“鸟勇营”等营,先后在宁远县招募湘军兵勇1800余人,转战10余省,从征万里,先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军和贵州苗族起义军。其旧部远赴山东剿捻、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赴越抗法、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抵御外侮,成为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之才,致使“鸟勇营”闻名于湘中大地,威震湘南,从而成为“勤王之师”。石焕章广泛结交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他与书法家何绍基、两江总督刘坤一、南洋大臣沈葆桢、湖南巡抚陈宝箴、湖广总督官文、江西补用道王方晋等人比较相熟。石焕章于清同治年间所辑的33块“九疑山诗图石刻”,其中就有何绍基、陈宝箴、刘坤一等十余人的题刻,是宁远文物镇馆之宝,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年间,石焕章主持倡修宁远文庙,并亲自为宁远文庙选址城西。石焕章是宁远文庙重建选址人、倡修人和工程主要负责人。
转悠在石家洞村,为石家洞村的人才辈出而敬仰,为古村的印迹逐渐消失而遗憾,新农村的风采中寻找那点点滴滴的余韵,心境自然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