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情感才是真正的宏大叙事

文摘   历史   2024-08-16 17:55   北京  

在一般的理解中,历史都是和“人”有关的活动。在近代史学兴起之前,情感在中国历史书写里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三国演义》中有所谓的“瑜亮情结”,比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谈到项羽的“虚骄”,他本可以过河江东,重整旗鼓,却自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正是这种矫情阻碍了他成其霸业。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的兴起,历史学开始强调不偏不倚的、客观冷静的叙述,把情感的部分剔除,把“人”排除在外。理性与情感的两极对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两性之间的对立——男性被誉为“理性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作“情感的性别”。直到二战后,随着各种新兴流派特别是妇女史、性别史、家庭史等研究的兴起,人们又重新注意到,情感跟理性的行为一样对于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的情感如何影响历史?它们又如何被历史塑造?情感又是怎样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的?情感史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请到了全球史学史专家、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和我们聊聊目前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议题——情感史。



02:58 在历史研究中,被边缘化的“情感”

07:37 从“没有人的历史”到“把人带回来”

12:57 福柯对史学研究情感转向的影响

17:10 情感史的前奏:非史学的情感研究

20:18 情感史代表作:《感情研究指南》

24:24 情感史的多重面向:愤怒、羞耻、爱情……

29:22 人类情感共通,但也因时因地而异

32:57 非档案史料的开拓:宗教审判、文学作品

37:46 顾颉刚声讨父权制:一段隐藏的情感之旅

44:28 现在讲的“宏大叙事”,可能是个伪命题

47:26 “过去即异邦”,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01 法国年鉴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萌芽、40年代逐步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因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办的历史杂志《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而得名。该学派是从批判实证主义史学中兴起的,它反对把历史研究局限在政治范围,要求写“全部构成的历史”,而不是事件构成的历史,提出“深层历史理论”和“总体历史理论”,要求研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并以社会经济制度和结构为主。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就是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曾提出著名的长时段理论;著有《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等。


02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创始人,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主要著述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英国史》《法国史》《教皇史》等。


03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1929-2023)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新史学”的推动者之一。他的博士论文《朗格多克的农民》受到导师布罗代尔的影响,布罗代尔认为气候和地理塑造了历史的进程,勒华拉杜里则看到,文化和经济与土地性质和天气同样重要。他于1975年出版的《蒙塔尤》为他带来世界性声誉,并标志着年鉴学派的“人类学转向”。


04 格奥尔格·G. 伊格尔斯 (Georg G.Iggers,1926-2017),是国际公认的欧洲思想史、史学史和国际比较史学权威,曾任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下属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委员会主席。1978年后一直为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著有《对权威的崇拜:圣西门的政治哲学》《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欧洲史学新方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全球史学史》(与王晴佳等合著)。编有《列奥波德·冯·兰克:历史理论和实践》《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合编)《东德社会史研究一瞥》等。


05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知识、权力、知识考古学等观念对之后直至今天的人文科学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古典时代疯狂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06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1924-1993),人们通常称呼他为E.P.Thompson,英国历史学家、作家、社会主义者、和平活动家,以其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闻名于世。在这本书以及一系列“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中,汤普森探索了18、19世纪普通英国人的生活。


07 本期节目中王晴佳老师提到的70年代经典著作:海登·怀特《元史学》、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劳伦斯·斯通《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08 威廉·瑞迪(William M. Reddy)是情感史研究的先驱,文化人类学学者,曾任职于杜克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出版有《浪漫爱情的形成》和《现代欧洲的金钱与自由》等。


09 林·埃弗里·亨特(Lynn Avery Hunt)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现代欧洲史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文化史。代表作有《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和《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等。


10 芭芭拉·罗森宛恩(Barbara Rosenwein)是一名专长于中世纪史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她曾指出,其实情感史研究的真正贡献,在于提醒史家如何走出近代史学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不再将历史不断的、一线的、从古代中世纪到近现代的进步,视为历史书写必须遵循的阐释模式。


11 伊彦·普兰普尔(Jan Plamper),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专攻情感史、感官史、移民史和俄罗斯史。已经出版的专著有《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情感史导论》《新德国人与移民:德国人的另一段历史》等。此外,还与人合作主编了情感史研究论著《俄罗斯人的情感领域:情感文化史的研究》和《恐惧:跨学科的研究》。


12 李海燕,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和《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等。


13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其代表作《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由其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的心态史课程发展而来。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借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


14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15 “过去即异邦”,这有如格言般隽永的短句出自英国小说家L.P. 哈特利(Leslie Poles Hartley)发表于一九五三年的小说《送信人》,原句为“过去即是异邦,那里的人行事与我们不一样”。一九八五年,美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大卫·洛文塔尔(David Lowenthal)以之为题出版《过去即异邦》,让这个隐喻蜚声学界。


情感史在海外已成显学,国内许多知名学者也关注到了“情感转向”,即将成为国内历史研究的新兴潮流。光启·情感史系列,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引介情感史研究的丛书。目前已推出《什么是情感史》《羞耻:规训的情感》《疼痛的故事》 《情感学习》,即将推出《愤怒:一部情绪控制的历史》《制造浪漫爱情》等。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本书






东腔西调
一档严肃活泼的文化类对谈播客。探寻社会文化观念背后的来龙去脉,跨学科铺陈开我们对当下的理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