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各大城市的寺庙都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压力与内卷之下,年轻人纷纷在上班与上学之间选择上香。其实,回看历史,佛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选择逃离世俗之苦的第一选项。在顺境的时候选择儒家,在不得志的时候选择佛家,是古代文人生活智慧。
佛教本身诞生在印度的种姓社会中,很多元素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异质性。那么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中是如何适应和被改造的呢?禅宗和净土宗为什么在中国最为流行?我们能在生活中获得佛教的智慧吗?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请到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喜马拉雅《中国佛教史》课程主讲人许小亮老师,和我们聊聊他如何与佛教结缘,以及佛教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2:48 许小亮:我如何与佛教结缘
11:20 面对虚无,佛教给我们儒家给不了的心安之处
13:20 在江南,佛教是日常生活中的佛教,而不是苦修
15:00 苏州居士林:献花礼佛、不做法事、做图书馆
20:30 佛教的源起:佛教与印度种姓社会
24:49 大乘佛教为什么和中国文化更契合?
27:40 佛教传入并流行于中国的底层线索是什么?
32:00 佛教中国化的难题:一切皆空,为什么“有”是必须的?
44:12 禅宗与净土宗:顿悟、念佛与禅修
51:21 禅修不一定要打坐,一个人跑步也可以是禅修
54:48 李政道先生是我生命中的“佛陀”
01 欧阳竟无(1871-1943年),本名欧阳渐,字竟无,近代著名佛学居士,江西宜黄人。1918年,竟无先生与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沈子培、陈伯年、梁启超、熊秉三、蔡孑民、章太炎等,共同发起在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的基础上筹建支那内学院。在内学院的三十年历史中,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佛教学者。欧阳竟无在佛学理论上推尊法相唯识学,并对此有十分精深的研究。他通过对法相唯识学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了唯识和法相是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不同特点的两种学理的崭新见解。
02 阿罗汉,简称“罗汉”,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在小乘佛教中,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03 声闻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和思惑,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04 禅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禅是禅那(Jh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05 净土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
由许小亮老师主讲的《中国佛教史》 课程已经在喜马拉雅APP上线了,大家在喜马拉雅搜索“许小亮”就可以看到合集。
这门课一共110讲,小亮老师会用他的逻辑和讲述方式,超越佛教自身,从历史出发梳理佛教演变,讲述“中国佛教”与“中国”共同成长的历史。欢迎加入这门佛学史课程,和小亮老师共同开启一段佛法之旅。
#学术考察 「变革:坎坷的觉醒之路」 正在招募中
10.28-11.6,与主理学者许小亮、孟庆延,飞行嘉宾李永晶,三位老师一起,来到九州、关西、四国,探寻古典多元文明的交汇栖息之地。如想获取更多考察相关信息,欢迎咨询考察助理-小爱(微信号:eidos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