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逢重阳,岁岁共天长

文摘   2024-10-11 00:02   河南  

   文:顾永华  图:网络


重阳,一个自带诗意的节日迎面而来,携你我走进重阳,走进斑斓的深秋。此时,天清气朗,叶红枝绿,茱萸熟,菊花香,正是季节好时光。
       

重阳节,也被称作双九节、登高节、敬老节或女儿节,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历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这个节日定在农历的九月初九,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重阳节或重阳一词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里的“重阳”指的是天,而不是后来的重阳节。屈原的作品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或相关习俗,但是屈原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反映了古人对“九”这个数字的崇拜,以及重阳日(九月九日)在天文和自然现象中的特殊意义。汉代文人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由此可见,汉朝时已经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


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对于重阳的饮宴有了明确的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诗序文中可以找到痕迹:“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表明当时的重阳日有饮酒、赏菊的做法。


自唐代起,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日,皇宫内不分官职大小都要在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这一风俗一直沿续到清代。清代小说中对重阳节的描写更为详细,在《红楼梦》中出现的宴饮情节中,有许多对重阳节习俗的叙述,其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吃螃蟹”情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书中写史湘云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贾母等人来大观园内宴饮并吃螃蟹。宴饮后,薛宝钗、贾宝玉等五个人以菊花为题作诗取乐,薛宝钗的《忆菊》中“谁怜我为黄花瘦, 慰语重阳会有期” 以及《螃蟹咏》中 “桂霭桐阴坐举觞, 长安涎口盼重阳”都提到重阳节的节事。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成为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
       

重阳节的传统民俗带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而不同。登高: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人们在这一天攀登高处,享受秋天的景色。赏菊:重阳节有时也被称作菊花节,人们欣赏菊花,品尝菊花酒。佩茱萸:茱萸被认为具有驱邪的作用,因此江南地方有佩戴茱萸的习俗。食用重阳糕:重阳糕是节日的特色食品,象征着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江苏高邮这天蒸糕馒的店全部改做一种用粳米和糯米两种米粉掺和而成的菱形重阳糕,每袋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旗,生意特好,说是吃了重阳糕日后逢高人、做事高。祭祖:重阳节也是一个祭祖的日子,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这些传统民俗代代相传,既丰富了重阳节的地域文化内涵,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具重阳滋味,可算是古往今来写重阳节诗中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人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整首诗语言直白浅显,易于传唱,描绘了过往重阳节与家人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欢乐场景,道出了千万个离乡别土游子的心声。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诵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个重阳节,饮一杯菊花酒,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未来。愿所盼之事如愿以偿,愿所爱之人长长久久,愿重阳的暖阳 给今后的日子增添无尽的温馨。

作者简介:顾永华,网名东方笑,江苏高邮人。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有作品发表纸媒和微刊,擅长散文和诗歌。

雪儿小站
人生都是过客,雪儿小站,愿你不会错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