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歼-35A的表演,由于此前推断起飞不放前缘襟翼的原因,个人一直在留意前缘襟翼的动作。最后总算抓到这么一个瞬间:
当前翼尖涡的流向可近似看作当地气流方向,其与翼尖弦的夹角近似于当地局部迎角。从视频来看,在当前迎角之前,歼-35A的前缘襟翼都是收起状态。在达到当前迎角后,其前缘襟翼才略向下偏转了一个角度。
由此来看,似乎该机的前缘襟翼在中小迎角下是不动作的。其设计是否与传统有所差异?
t0:
此时迎角最大,可以看到除了边条涡和翼尖涡之外,几乎全翼展前缘都产生了分离涡——由于大气湿度合适,能够通过机翼前缘上表面的“雾气”观察到这些分离涡的存在。
t1-t2:
迎角渐小,边条涡和翼尖涡仍在,但机翼前缘的分离涡从翼根开始向翼尖方向逐渐减弱。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涡系自翼根处向翼尖移动——但其实整个前缘上表面仍然分布着小的分离涡,这个要等到分离涡完全消失后对比机翼上表面的颜色才能分辨出来。
t3:
随着迎角减小,那个强的前缘分离涡已经移到翼尖附近。
t4:
强的前缘分离涡完全消失。此时飞机处于小迎角,还能看到边条涡和翼尖涡。此时小的前缘分离涡仍在,等下对比t6的机翼上表面颜色。
t5:
边条涡消失前瞬间
t6:
针对这个表现,首先说明一下,个人不认为是大气湿度大、机翼上表面压强小引起的大气水分过饱和析出而产生的云雾现象。如下面的F-35。
虽然边条涡、翼尖涡、前缘分离涡形成的目视可见的涡流在本质上和上面的云雾并无区别,但气流流动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对比F-35A的涡流。
跟上面歼-35A的涡流相比还是有明显差别的。特别是上面歼-35A的边条涡和前缘分离涡同时消失——能够同时消失,也就意味着能够同时产生。机翼前缘能够同时和边条一起产生分离涡,这个不禁让人想起克鲁格襟翼。这种襟翼就是促使机翼前缘尽早产生分离涡,通过这些小分离涡为机翼上表面补充能量,来推迟整个机翼失速。歼-35A的前缘襟翼从外观上看仍是传统设计,但是否有可能通过减小机翼前缘半径来实现同样的功能,个人深感兴趣。总之,就目前所见,歼-35A的前缘襟翼可能采用了某些特殊设计。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谓的马赫环。这个本来是正常的现象。关于马赫环的定义,百度就有,我就不放了。
总之,马赫环的出现,与飞机速度、发动机排气速度、当地大气声速、大气压强有关,与性能什么的都没关系。也没有说一定要M0.9以上才会出现马赫环。
拿现场视频估算,歼-35A当时的速度远远没到M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