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焦虑,减少内耗,从这三件小事做起

文化   2024-05-30 16:27   河北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志良知”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似乎成了现代人的常态。然而,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不良习惯——过度思考。他们不断回顾过去,担忧未来,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当下。


“今天的工作失误,领导会不会对我失望?” “我不善社交,是否注定只能做些基础工作?” “论文进展缓慢,我是否无法按时毕业?” “身体最近不适,会不会是严重的疾病?”

这些焦虑的念头,无一例外,都在消耗我们的精力:在反思过去、在关注结果,但唯独落下了:“那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呢?”

责备过去,担心未来,这才是焦虑的根源。

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情绪就会让我们在焦虑中徘徊,却未能推动我们向前迈进。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这种情况?


  01  

主动叫停没有意义的杂念

我们之所以频频与过去纠缠不休,是因为总是不自觉地用社会的标尺来衡量自己。


每当我们的表现未能达到内心的期望值,便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内耗的状态,不断地反问自己:“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结果会不会更好?”“或许我真的如同领导所说,能力有所不足?”


一旦陷入这种思维的漩涡,过去不仅无法为我们带来成长,反而成为了一种无谓的消耗。它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精力,让我们在疲惫中挣扎,难以自拔。



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局面,让过去成为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而非羁绊我们的枷锁。


曾经,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职场中,我时常感到压力山大,敏感地觉得领导对我有所不满。每天下班时,身心俱疲,内心充满了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以及对许多事情无法掌控的无力感。


但深入思考后,我发现这样的沉溺除了让我更加疲惫外,并无任何益处。


于是,我学会了在脑海中察觉到这些杂念时,主动按下暂停键。我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识别和观察这些想法,逐渐将它们从心头抹去。


因此,让我们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而不是让它在心中留下阴影。让每一次的反思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过去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而非绊脚石。


  02  

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许多人面对焦虑时,并非将其转化为积极行动,反而陷入了无尽的拖延之中。


这种拖延行为,反而加剧了焦虑的情绪,形成了一种负面循环。


我们之所以拖延,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对失败的恐惧。为了避免可能的失败,我们采取拖延策略,将责任归咎于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非自身的不足。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拖延的恶性循环呢?


我曾有一位研究生学姐,她在面对论文写作的巨大压力时,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毅力。



她告诉我们,写论文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每天坚持投入一定的时间:

她每天早上起床后,会专注于写作一个小时;

晚上睡前,再投入一个小时。


只要保证这每天两个小时的论文时间,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安排。如此坚持了几个月后,她的论文成果自然显现。


学姐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往往过于关注结果,却忽视了过程中的积累。她深信,任何结果都是无数过程的汇聚。


因此,她为自己设定了每天固定的论文写作时间,以此来确保过程的稳步推进。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

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可以设定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

想要升职加薪,可以安排每天一小时的复盘总结时间,并努力比前一天取得更多的进步。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好每一个过程,无论未来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因为,真正的成功,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努力之中。


  03  

用“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呢”代替过度思考

应对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


我发现身边职场上不内耗的人、容易被领导欣赏的人、容易在工作上拿到结果的人,都是那群善于思考“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的人。


他们不会困于“过去怎么样”的情绪内耗,也不会执着于我一定要“达成什么”的结果。


而是,专注思考现在能做的行动。


一旦有想法,就立马实施。这样的人,没时间焦虑。


  04  

写在最后

古人早有智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能生静,静能生慧,慧生万物。


只有我们真正静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欢迎关注志良知正能量传播平台 感恩分享转发

志良知
感恩您关注志良知公益平台,每日提供正能量资料给大家学习参考! 弘扬传统文化,做个有道德的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