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427字,阅读需要6分钟。
诗 词 文摘
shici
jingpin
秋
已
至
春
可
期
前言
流云诗词”是一个宣传古典诗词的公益性平台,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初级诗词爱好者。主要宗旨是:用好的诗词、诗评、诗话去引导喜欢诗词、零基础的朋友去写诗词,想写诗词的朋友走上正路,走上正路的朋友尽快入门,已经入门的朋友加深学养。
我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然后再去粗取精,通俗易懂之,最后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提高写作能力成为诗词高手的
三层境界
就比较浅显且容易把握的层面来讲,诗歌对写作能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三个境界:
一、第一层境界——引用
引用,就是直接使用诗词中的名句,借前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做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老师们也经常告诉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名言警句能使作文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怎样让学生将“引用”的方法运用自如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
因此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的语言和个体生活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要用个体丰富的知识经验背景去同化诗词,构建个性化的诗歌世界。一旦诗词的文字和现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遇到相似的情景时,相关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引用诗句也就不成问题了。
二、第二层境界——化用
化用,就是不直接引用诗词的原文,而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种现象在语文课本里也出现过:比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语文天地的《竹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
这里就是化用了对联“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化古人之句为我所用。
中国的古诗词往往写景生动,意蕴悠远,而且语言简练,易读易背。因为它写景生动,意蕴悠远,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写景、抒情的绝好范本;因为它易读易背,让我们可以轻松地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又因为它语言简练,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一句简简单单的诗句,往往可以演化出一大段优美的文字。比如苏轼的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再加上李贺那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可以化出这样一段描写夏日暴雨的文字:
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小孩打翻了墨盘,把天空染成了一片漆黑,远处的高山在翻卷的乌云中依稀可辨。黑云奔涌翻腾,好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它挥舞的巨掌似乎要把远处的群山拍成碎片。很快,如注的暴雨倾泻而至,一粒粒白亮的雨滴在阴沉沉的天地间显得更加明亮,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空倾倒而下,瞬间砸成粉碎。
诵读古诗词不但能给我们带来绝佳的审美享受,更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甚至可以说你背了一首诗,就相当于背下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三、第三层境界——意用
所谓“意用”,就是完全脱离诗词的文字,只是借用诗词的意境或思想。这似乎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大致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借法。
借法,即借用写作手法。
比如《枫桥夜泊》我们就可以学习作者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从《游子吟》中,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取材于生活中小事,以细节展现大爱的手法。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让我们看到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表现元宵节热闹的场面——灿烂的烟花、豪华的车马、热闹的花灯、欢乐的人群……可这一切都只是陪衬,文章的中心只是最后那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极力铺陈,妙手反衬”的写法是我们可以借用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句子把无形的愁绪写得那么形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是我们可以拿来就用的。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也可以像作者那样,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投射到外在景物中,借景道情。
诗词,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自己去慢慢品味吧。
视频号推荐: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笑桃花流落晴川
买断风烟
满洞苔钱
行香子·题罗浮
流云诗词
在云上爱诗,在云下生活,
在风云变幻中追求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