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427字,阅读需要6分钟。
诗 词 文摘
shici
jingpin
秋
已
至
春
可
期
前言
流云诗词”是一个宣传古典诗词的公益性平台,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初级诗词爱好者。主要宗旨是:用好的诗词、诗评、诗话去引导喜欢诗词、零基础的朋友去写诗词,想写诗词的朋友走上正路,走上正路的朋友尽快入门,已经入门的朋友加深学养。
我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然后再去粗取精,通俗易懂之,最后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谈谈诗与语法
写文章必讲语法。写诗也一样。搞清了语法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进一步探讨诗歌的写作特点。
一个句子,应该有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主语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为动词。动词又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无宾语;如是及物动词作谓语,则又产生宾语。宾语也是名词或代词。
所以说:主、谓、宾是句子的三大主要成分。另外,修饰名词(主语和宾语)的,叫形容词;修饰动词(谓语)的叫副词。副词在句子中作状语,虽然经常出现,但只能算句子的次要成分。我们欣赏或写作诗词的也必须搞清楚。搞清楚了,才能搞清楚诗词语言的特点。
诗词语言,句子往往是“不完整语句”,或说,诗词语言有违普通语言习惯。诗词语言乃属精炼语言。缺少一部分句子成分,是为了精炼,是藏匿了起来,不是没有。你读诗必须把它想象出来,才能读懂。写诗也一样,明白藏匿了,或者说省略了什么部分,才能让人读懂。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浓缩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一,关于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的省略:
1.主语省略
句子主语为作者本人时,往往省略。例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诗中把主语“我”省略了。
2.谓语省略
① 直接省略。例如杜甫《野望》诗句:“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其中第二句的谓语“在”或“有”被直接省去。这里“万里桥”为主语,“南浦清江”为地点状语。
② 谓语省略,由副词代之。例如杜甫《客至》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其中,第一句省略了谓语“是”或“有”字,由副词“皆”兼而代之。第六句类同,谓语“有”字被省略,由副词“只”兼而代之。
③ 使用无谓语句子。例如杜甫《蜀相》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其中,“锦官城外柏森森”便是一个无谓语句,整个句子只是一种成分,即地点状语。以回答上句的提问。其中,“锦官城外”是对“丞相祠堂所在处的”的描述;而“柏森森”是对“丞相祠堂所在处的”的描述。“柏森森”三字又是一个无谓语句。
④ 独立成分作诗句。诗词中尚有两个诗句组成一个完整的语法句子,其中一个句子只是整个语法句子的一种成分。例如苏轼《江城子》词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其中,词句“小轩窗”只是整个韵句“小轩窗,正梳妆”中的地点状语成分。这个韵句的主语被省略了。“小轩窗”只是一个名词偏正词组。这种情况在词中运用较多。
3.宾语省略例如(唐)崔涂的《孤雁》诗句:“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其中,“关月冷相随”便省略了宾语。这里被省去的宾语乃指诗之主人公“孤雁”(作者自喻也)。再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词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其中,“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就省略了宾语成分。相迎谁?没说,但读者却明白,故而省略。
二,关于语序倒置
诗词句子中,有些成分正常语序在前而后置,或正常语序在后而前置,这种现象就是语序倒置。语序倒置,固然多数为了适应诗句平仄格律之需,但这一技法的运用得当,还起到浓化诗词韵味的作用。
1. 宾语前置
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其中第一句里的“鸿雁”为动词“听”的宾语而前置。第二句的“云山”是“过”字的宾语而前置。如果两句均将宾语移后,尽管意思未变,但诗的韵味却大减其色了。你不妨读读看:“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这是因为,这里的宾语前置,还起到突出宾语的作用。
2.主、宾换位。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句:“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其中,前一句为正常语序,而后一句乃主、宾换位。本意是“白鹭洲中分二水”。但是,如果第二句亦按正常语序写的话则:一、不成诗句——音节排序不佳,失节奏感;二、与前一句不成对仗,更成不了工对。这就将整个诗的韵味破坏了。
3.主、状换位。例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白鹭”“黄鹂”均为主语;“飞”“啭”均为谓语;“漠漠水田”“阴阴夏木”均为状语。两句均为主、状位置互换。这就使得韵味更为浓郁。
4.单字状语成分可根据诗意需要随意安置。这就是说,单字状语成分的自由度最大,尤其在词中。例如陆游的《长歌行》诗句:“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其中,秋字、晚字便是单字状语。可置前,亦可置后,还可置中。
再如(元)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句:“殷勤留着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其中,后一句中的“春”字,便是单字状语。这两句的大意是说,我多么殷切的想留住“春天”花梢上的露珠,不然,从这充满蓬勃生意的花儿(生红)上滴下来,又多么可惜啊!生红指正生意盎然之花。
三,关于意会式语句
有的句式是难以判定句子成分的。即所谓“只能意会”。例如李白的《送友人》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意”,意为游子漂泊不定;“落日故人情”,意为故人留恋之情宛如落日一样,恋恋不坠。
再如李商隐《嫦娥》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其中“碧海青天夜夜心”,从字面上难以解释,但你却能领会到,嫦娥于碧海青天之间的月宫内的寂寞孤独与悔恨交加的难名之状。
再如苏轼《陌上花》诗句:“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这两句,从句法上都是讲不通的句子。“生前富贵”与“草头露”、“身后风流”与“陌上花”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句中乃排比关系,起到比喻的作用。
四,关于词组的搭配
1,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
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 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2,在诗歌中语序有时是变换的。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现在举出毛主席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冈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 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依《浪淘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 (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认为就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皇"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的艺术了。
五,活用
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
“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诗人从爱国主义的情感出发,慨叹国乱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锦江边上。这里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第七、八、九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毛主席 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粪土"二字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简炼。
形容词即使不用作动词,有时也有炼字的作用。
王维《观腊》第 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 "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语序(包括倒装句), 涉及词性的变化,涉及句型的比较等等,也都关系到语法问题. 古代虽没有明确地规定语法这个学科,但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经常接触到许多语法问题,而且实际上处理得很好。
诗词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作在语法上当然遵循汉语言文学语法的一般规则,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诗词体裁决定了诗词语言及其语法的特殊性,掌握并极致的发挥这种特殊性,正是诗词语言造就的诗词作品的妙之所在。
视频号推荐: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笑桃花流落晴川
买断风烟
满洞苔钱
行香子·题罗浮
流云诗词
在云上爱诗,在云下生活,
在风云变幻中追求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