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但那些英勇的事迹从未被遗忘,今天有幸与一位老兵相聚,他身上的每一道伤疤、每一个勋章,都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1930年出生的夏先顺到现在已经快95岁了。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吃过饭走到家外面的大青树下,看比他年轻的一些人在那里打扑克、聊天、唠嗑,或者是开开玩笑。饭点到了,老伴或者儿子就会过来亲自叫他。他就会拄上拐杖,笑眯眯地跟着他们回家吃饭。想象中95岁的老人应该是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但看到夏先顺爷爷,我还是被震撼到了。他有着笔直的身板,不胖不瘦的身材,有点耳背,但眼神却充满了坚定执着。
(年轻时的夏先顺)
(95岁的夏先顺)
(证书 勋章)
(夏先顺的妻子和儿子)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却从未磨灭那些英勇的身影。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有幸坐在一位老兵的身旁,听他缓缓开启那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他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流进了我们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田。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他们的艰辛和不容易。
贫寒出身
1930年2月,在龙陵县河头乡麦地村汉弄小组的一个佃农家庭里,夏先顺出生了。当时家庭贫困,没有土地,只有草房两间,水牛一头。一家人靠租种地主的田地艰难生活。他的上面有一个哥哥,后来母亲又生下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在生下弟弟后,由于家境艰难,母亲只能在坐月子期间去给人家刮烟,染上罂粟的毒气去世,当时弟弟还在哺乳期,母亲去世后,家里更难了。夏先顺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到了七八岁,他就去给地主家放牛换粮食以帮助父亲养活家人。后来父亲又续娶了后来的母亲,生下一个弟弟三个妹妹。家里8个孩子加上父亲母亲,还有爷爷奶奶,一共12个人,生活更艰难了。由于家境艰难,夏先生没有上过学,认过字,他参军的档案里写的是文盲。
执意参军
1951年,21岁的夏先顺在解放初期的云南,面对土匪等对新生人民政权的破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父亲不同意他去参军,说是子弹不长眼睛害怕伤到他的生命。他就瞒着父亲和当时寨子里的几个年轻人去报了名。获准参军后他被安排在腾冲的国防部队驻守腾冲城。他珍惜这得来的得来不易的当兵机会,认真训练,刻苦学习,后于195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普通士兵晋升至副班长、班长,退伍前担任副排长。
53字的家书
夏先顺去当兵前,没上过一天学。到了部队后,夏先顺白天训练,晚上进扫盲班学习文化。他对我说,他最感谢的就是老兵徐登志。徐登志对他说:“只要你有信心和决心,我会教你的,我一天教你一个字,一年就能学到360个字,两年就是720个字,你能好好学吗?”夏先顺毫不犹豫地说:“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的期望。”自此之后,他在徐登志的教导下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认字学习。三个月后,在徐登志的指导下,他给家里写了平生第一封信。这封信虽然只有53个字,但里面满是他对家里的牵挂和想念,他最先学会写的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启了他学习文化知识的里程碑。
过家门而不入
当兵不久,夏先顺跟随部队前往德宏州芒市江东乡的河头村剿匪。部队从腾冲县到河头村,要经过他们家的村子。在路上他就一路在想,要不要跟连长报告一下,进家里去看一看家人。因为好久没有见到家人了,很是牵挂,特别是多病的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但是,在经过家门口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向连长报告路过他们家门口的事实。
部队一直往前开拔,等到了河头村,在安营扎寨结束吃饭的时候,他才跟连长说:“连长,昨天下午经过我家门口,我家就在过江后上来的第一家,大门前有块大石头那家。”
连长大脚抬起,轻轻地给了他一脚,说:“你这个小鬼,怎么不说?如果你说了,可以回家看一下的。”然后又当着全体人员说:“小夏真是好样的,古时候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今有小夏同志过家门而不说,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说到这件事,我能看到他眼里所闪现出来的不只是骄傲,同时也是一种作为军人的自豪。他记不住大禹的名字,我告诉他是大禹。他还夸赞我说:“你倒是记性好我都记不住了!”我说:“你能记住这么多的东西,真太了不起了,你都快100岁了呀!”他笑了,笑声很是豪爽。
难忘的经历
夏先顺还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他们去打土匪,到了一个叫作叫㫣笼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安营扎寨,遇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他们跟老太太说话,老太太只“呜里哇啦”地跟他们比画,表示自己不会说话是个哑巴。跟她找吃的诸如米、油盐之类的,她也装作听不懂,用水瓢给他们舀一水瓢苦荞籽,比划着说家里什么都没有。他们没有跟老太太计较,将全排46人分散住到农户家中。他和另外3人住到了老太太家里。不忙的时候,他就带领着他们一起帮老太太洗碗、打扫卫生,挖地、种地、收晒粮食作物。两天过后,老太太开始说话了,家里所有的食物都拿了出来。她说:“你们这些当兵的真好啊,以前我们遇到当兵的,他们都是抢我们的粮食打我们的人还吓唬我们。我们是被吓怕了,不敢跟你们接触啊!现在看到你们这个样子,我也不怕了,我就想抱一抱你们。你们是不是腾冲的呀?”夏先顺说:“是的。我们是腾冲的,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跟你们找粮食找油找盐巴,都是要给你们钱的,你们不要怕,我们也理解你们是被吓怕了。”到部队开拔,老太太还舍不得他们走,紧紧地拉住夏先顺的手流着眼泪说:“你们不要走,我舍不得你们走。”夏先顺将钱塞给他,老太太坚决不要。最后在子弟兵的坚持下,才将钱收了起来。
在南定河剿匪中,1952年5月12日,夏先顺跟随部队进驻临沧市镇康县大雪山,执行南定河两岸的剿匪任务。他们的作战对象是逃窜缅甸的蒋匪第8军军长李弥残部与罗绍文掌控下的杨子春股匪。经过部署和努力,他们于7月4日清晨在斜靠与敌激战4小时,取得毙敌13名、伤9名,缴获机枪两挺、步枪8支的战果,余匪12名逃出境外,为彻底清除匪患开了个好头。
复员回家
1957年3月,他获准复员回家,此时他27岁。这一年,他结婚了,夫妻两人在这片土地上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在河头公社,他当了三年的武装部干事,专门负责管理民兵之类的工作。三年过后,要调整他到象达朝阳公社工作。他觉得离家远了,父母辛苦,爷爷奶奶也老了,在公社里也不是一回事,就辞职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之后,他还在大队上担任了几年的支部书记,继续为村里做贡献。
安享晚年
夏先顺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坚定地表示“当兵是我这一生做出的最正确的事”。他的经历展现了一位老兵的英勇无畏和对国家的忠诚奉献。如今的夏先顺老兵,儿女孝顺,每天含饴弄孙,过得很幸福。在国家的关心下,他每月领着两千多元的定补。我问他钱够不够用,他说;“够了够了感谢国家的关心,自己生活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