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混交林的碳储量优势:多物种造林如何实现生态修复最大化

学术   2024-10-15 09:01   广东  

在当前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人工造林被认为是生态修复、碳汇提升和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人工林为单一树种种植,物种多样性低、结构简单,不仅限制了碳储量的积累,还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长期抵抗力的降低。混交林作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关于物种混交对土壤碳储量(SCS)影响机制的认识仍然有限,尤其是缺乏科学的指导来选择适宜的混交造林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RP)与不同物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RP-PT)、连翘(Forsythia suspense, RP-F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RP-CK)混合种植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刺槐纯林为对照,通过评估不同人工林类型植被多样性、凋落物特征、土壤特性及土壤碳储量(0-60 cm)的差异,深入探讨了不同造林模式下的生态效益及物种混交对SCS的综合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

(1)与单一刺槐林相比,混交林在碳储量方面表现突出,刺槐与油松混交林SCS增加了23.2%,而刺槐与柠条混交林SCS提升了27.7%。

(2)造林类型是影响SCS的重要因素。此外,土壤特性对SCS的影响最大,凋落物和植被通过影响土壤性质间接作用于SCS,上层土壤主要受凋落物影响(0-30cm),深层土壤则受植被特性调控(30-60cm)。    

Fig. 1 Importance ranking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CS along soil layers through random forests and contribution of Soil, Litter, and Vegetation factors to SCS captured by variation partitioning.

(3)造林类型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氮(SN)和细根生物量(FRB)间接影响SCS。土壤因素,尤其是S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对SCS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凋落物生物量(LB)对SWC有强烈的正向作用,而凋落物碳(LC)和氮(LN)通过影响SN间接增强SCS。植被多样性主要通过影响凋落物和调节深层FRB间接影响SCS,也对深层SCS有直接正向作用。    
Fig. 2 Schematic figure of SCS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types of plantations.
研究结果强调了植被恢复方法、树种选择和造林模式的重要性,建议在造林项目中引入物种混交,以实现资源利用和生态恢复效益的最大化。植被选择应考虑林分结构、多样性、凋落物组成和土壤特性,以优化生态效益,尤其应关注碳-水平衡的维持和养分供应的提升。
该研究成果以“Beyond monocultures: Optimiz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diverse planting strategies on the Loess Plateau”为题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期刊Catena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妍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曹扬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4.108447


免责声明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欢迎分享与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且保留公众号名片


喜欢这篇推送,就点亮下方的“赞”“在看”



生态与地理速报
欢迎投稿生态/地理/环境专业科研进展、科普、招聘信息、专刊征稿、学术讲座等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