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谢冰、苏应龙团队EST|宏基因组学研究:揭示水生环境中塑料际驱动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自然降解特性与机制

学术   2024-10-17 08:10   广东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庞蕊蕊

通讯作者:谢冰 教授,苏应龙 研究员

通讯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4965

亮点

• 揭示了可生物降解塑料(BPs)在水生环境中的自然降解特性。
• 证明了微生物在BPs自然降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 从基因层面阐明了微生物降解BPs的机制。

研究进展

生物降解塑料(BPs)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已广泛存在,但人们对其自然降解特性和微生物驱动的降解机制理解仍然有限,尤其是在作为塑料垃圾主要汇的水生环境。本研究深入探究了在自然水生环境下,BPs(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乳酸的共聚物(PBAT/PLA)及单一PLA)为期三个月的动态降解过程。研究结果显示,PBAT/PLA在50天时即出现47.4%的重量损失,并在两个月内显著破碎,而其它塑料则未观察到明显的降解迹象。在降解初期的一个月内,PBAT/PLA的比表面积和粗糙度大幅增加,同时疏水性减弱,有利于微生物在塑料表面的附着。宏基因组分析进一步揭示,塑料际选择性富集了特定的降解菌。基于参与BPs降解的功能基因,从PBAT/PLA塑料际中成功提取了16个高质量的降解菌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主要属于Burkholderiaceae科)。在生物膜成熟阶段,这些微生物展现出了最强的降解潜力,并通过聚乳酸解聚酶、聚酯酶、水解酶及酯酶等执行降解功能。本研究深化了对BPs环境行为和微生物在塑料降解中作用的理解。

1 图文摘要

1 塑料的自然降解特征

塑料重量损失是衡量其降解程度的重要指标。PBAT/PLA在暴露30天后发生显著碎裂,重量损失达27.8%,并在50天时损失达到47.4%,之后完全碎裂。相比之下,PLA和其他非降解塑料(如PS、PP、PVC)的碎裂现象不明显,但PLA在88天时的重量损失(17%)仍高于其他非降解塑料。此外,比表面积、疏水性和粗糙度的变化也共同表明,两种可生物降解塑料PBAT/PLA和PLA在自然水生环境中会发生显著的老化和降解,且PBAT/PLA的降解程度大于PLA,塑料表面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出现孔洞或断裂。这些理化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微生物的定殖,从而可能进一步加速塑料的老化和降解过程。

水生环境中原位暴露期间塑料碎片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

2 塑料际的生物膜发展和微生物群落演替

PBAT/PLA塑料在暴露初期(30天前)未形成成熟生物膜,但随后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微生物演替过程,直至58-66天时完全碎裂。具体而言,在0-30天的定殖阶段,PBAT/PLA表面的活菌生物量显著多于其他塑料类型;至40天时,生物膜成熟,活菌和胞外聚合物(EPS)数量达到高峰;而58天后,随着水温、溶解氧和氮离子浓度的下降,生物膜以死菌和EPS为主。特别地,PBAT/PLA在生物膜成熟阶段(30-58天)的重量损失高达47.4%,远高于早期定殖阶段(15-30天),这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在加速PBAT/PLA降解中的关键作用。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BPs塑料际中的优势物种包含了已知具备降解能力的微生物。

3 不同塑料在不同定殖时期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图像揭示了生物膜的发展。活细胞、死细胞和胞外聚合物(EPS)分别呈现为绿色、红色和蓝色。

4 通过主成分分析(A)和Chao1指数(B)分析塑料际上微生物组成的差异。塑料际和河水(RW)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聚类热图(C)(“a”表示P<0.05“b”表示P<0.01“c”表示P<0.001)。

3 潜在塑料降解微生物在塑料际和水生环境中的分布

河水中的潜在降解细菌具有高度多样性,而在塑料际中则以更高的丰度存在。经数据库比对,发现降解菌主要分布于Burkholderiaceae、Steroidobacteraceae和Rhodocyclaceae等科。潜在降解菌的分布进一步显示,48.5%的潜在降解菌分布在水环境中,而24.2%和27.3%分别分布在PBAT/PLA和PLA塑料际中,表明水生环境虽然是塑料降解细菌的重要储存库,但是BPs表面的选择性富集进一步促进了降解。

5 潜在降解菌在河水(RW)和BPs塑料际中的分布

4 携带塑料降解基因的微生物的降解潜力

本研究共鉴定出7种编码PBAT和PLA降解酶的基因,几乎所有bins中都含有编码聚酯酶(polyesterase)的基因。在生物膜成熟阶段,这些微生物的选择性富集和功能性酶的分泌显著促进了PBAT/PLA的降解,导致塑料碎片的重量损失更大且碎裂更严重。在PBAT/PLA塑料际中,编码PBAT和PLA降解酶的微生物更为丰富,其中编码PBAT降解酶的微生物(75%的降解菌含有相关基因)多于编码PLA降解酶的微生物。此外,PBAT/PLA中共聚物中70%的PBAT含量进一步表明,其优越的降解性能主要归因于高PBAT含量和更多的PBAT降解酶。 

6 在河水(A)以及PBAT/PLA(B)和PLA(C)塑料际中潜在降解菌的系统发育树、降解酶数量以及BPs降解潜力。若物种未检测到、时间点未采样或PLA塑料际中不存在PLA降解基因,则相应位置在热图中以空白表示。

本研究揭示了可生物降解塑料在自然水生环境中的降解模式,PBAT/PLA在两个月内就会发生严重的破碎。降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变性(疏水性变为亲水性、粗糙度增加)、开始分解(重量迅速减轻、降解微生物丰度增加)和严重破碎。对携带可编码PBAT和PLA降解酶基因的微生物进行鉴定证实,水生环境是塑料降解菌的重要储存库,塑料际通过选择性富集功能微生物促进了BPs的解聚,并且在生物膜成熟阶段降解能力达到最大化。

作者介绍

谢冰,教授,主要研究有机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环境中新污染物迁移转化及控制研究等。现为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0余项,共计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2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转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通讯邮箱:bxie@des.ecnu.edu.cn

苏应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和环境中新污染物环境行为、效应及其控制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近30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简浩然环境工程奖与高廷耀基金会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通讯邮箱:ylsu@des.ecnu.edu.cn


生态与地理速报
欢迎投稿生态/地理/环境专业科研进展、科普、招聘信息、专刊征稿、学术讲座等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