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9
近年来,神秘的三星堆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三星堆里挖出来的猪”一度霸占热搜榜许久。原来在“超自然”“外星造物”“无文字记载”等等众多谜团的外衣下,四川广汉三星堆还藏着可爱的一面。
三星堆“萌萌哒”文物
这些“不正经”文物不仅显示了巴蜀人民的超绝松弛感,更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卓越的创造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蜀人民的独特文化与其自然地理、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
天府之国
巴蜀,指中国西南以四川盆地为主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天府陆海”是对巴蜀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特色的最好概括。古蜀先民从岷山向平原迁徙,首要的任务是排涝排水,疏通河道,寻找安全的居住环境与适宜的农耕地。从古至今,出现了大禹治水、蜀王鳖灵开金堂峡、秦李冰建都江堰开成都二江、西汉文翁治沱开湔江和高骈改郫江(今府河)道等五次治水事业的高峰。
《华阳国志·蜀志》中关于“号为陆海”的记载
古代都江堰渠首工程示意图。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蜀先民治水的最伟大的成果,是世界水利史上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是世界水利工程中历时最悠久、设计最巧妙合理、灌溉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连绵至今、综合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
汉代雕刻的李冰石像。1974年从都江堰渠首鱼嘴外侧江底挖出一尊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所造的李冰石像,表明对李冰的崇敬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峨眉出土汉代石刻水田
蜀道之难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但封闭的地形,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人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巫峡栈道遗址
大渡河上的溜索
大相岭上古驿道
夹江“古泾口”,这是关中移民北望故园的纪念地。巴蜀文化兼容与辐射特色的形成,主要与移民有关。从先秦时期起,历代的巴蜀容纳了东西南北四方众多的移民,带来文化的大交流和大交融,形成“风俗舛杂”的文化特色,使巴蜀文化更加五光十色,辉艳夺目。
风俗百态
巴蜀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4个,包括彝、藏、土家、苗族等,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比较边远的山区。
彝文经典
麦洼寺是四川红原有名的藏传佛教寺庙
明代秦良玉的关防。苗族女子秦良玉是重庆忠县人,明末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
建筑奇观
巴蜀地区是我国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今天阿坝州羌族和部分藏族还保留着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
羌族石碉
土家吊脚楼
新都出土汉画像砖《庭院》
川食美味
“川菜”无疑是现在人的饮食宠儿。在巴蜀的民俗风尚中,饮食文化是极有特色的一座宝库。其中,饮茶习俗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茶馆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饮茶的独特方式和独特的盖碗茶具,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榕树下的茶馆
运往藏区的砖茶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殷商时期的大量陶制和青铜制酒器,表明蜀人饮酒由来已久。文献上记载,春秋战国时代,蜀王开明氏制成醴酒,属于清酒一类,酒味特别醇厚。三峡地区的“巴乡清”酒,更是远近知名的美酒。
三星堆出土三羊青铜罍,盛酒器
成都出土汉画像石《酿酒马厩》
泸州的明代酒窖
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所记蜀人的特点,就有“尚滋味”和“好辛香”。这种多年的传统,使得川菜的最大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讲究色香味、尤重一个“味”字。调味浓淡有致、一方面味多、味厚、味广、味浓,另一方面又具清雅淡鲜之长,能融矛盾的热凉两味于一席,具备南北味兼容的特色。
最早的川菜菜谱——李化楠《醒园录》
翻晒郫县豆瓣
1999年,重庆市、四川省向建国50周年献礼,相关部门组织川渝上百位专家学者和摄影工作者共同编纂出版《巴蜀文化图典》。该书收录精品图片九百五十余幅,配以中英文文字说明,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巴蜀文明,带给读者“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阅读体验。
《巴蜀文化图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索书号:G127.71/1054(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机构团体、党员干部和市民读者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和阅读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 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