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一天
老徐正在第一医院附近
有位杭州口音的老大爷
张口一问
“师傅,你知道宁波医学院在哪里”
原来,老爷子曾在“宁医”读书
广济街上的宁波老年大学
对于他的问题
老徐只好说你只能去
南高教园区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是啊,现在的广济街
只有宁波老年大学和“广小”了
“消逝”的地方一:“宁波医学院”和宁波“卫校”
相比于“宁波医学院”
老宁波更喜欢叫“老卫校”
也就是宁波卫生学校
它最早可是“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
共同孕育的学校
宁波助产学校招生启事
1952年,广济街56号省立宁波医院宁波医技学校和永丰路上的华美医院护士学校合并成立宁波卫生学校,以培养医技、护士人才为主。1年多后,宁波卫校撤销,留在广济街的叫宁波助产学校,护校迁往西北街。1957年,两校再次合并为宁波卫生学校,校址还在广济街56号。1958年,宁波卫校更名为宁波医学专科学校。
其时,国务院卫生部鼓励
有条件的医专升为“医学院”
于是1960年
浙江省决定在温州医学院之外
省内增设杭州医学院和宁波医学院
1960年6月
宁波医学院成立
然而办学却非常坎坷
1961年宁波医学院的有关报道
相比于教学条件成熟的温医,杭医、甬医都面临师资、设备力量不足的情况,最终,1961年杭州医学院撤销,不过几经撤并,终在2016年复名。甬医则在1960年11月拆分,部分专业迁往西北街,复称宁波卫生学校。1961年5月,宁波医学院撤销,复名宁波医专。1962年6月,宁波医专撤销,并入宁波卫生学校,迁回广济街。
其后,宁波卫生学校
坚持医技、护理并举的办学方向
20世纪80年代,宁波大型医院的护士
过半来自宁波卫校
2001年
宁波卫校并入宁波大学
从广济街搬到风华路
最终,演变为现在的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落户钱湖南路
“消逝”的地方二:广济街旧名“提督前”
广济街在古代的大名
称为“紫薇街东横街”
它仅是紫薇街东一条小街
广济街上的咖啡店
而如今
紫薇街仅余短短的紫薇巷
倒不如广济街通达
为何呢?
因为在清代
这里是浙江最高军事长官的驻地
清中后期《宁郡地舆图》中的提督衙门、紫薇街和广济桥
清初,宁波成为反清复明的核心地域之一,加之海防需要,顺治帝在1646年设浙江提督,驻宁波。1662年,鳌拜等人辅政康熙,将浙江提督改设为水路、陆路,水路驻宁波,陆路驻绍兴。1668年,两路合并,统设提督衙门在宁波,直至1910年裁撤。其时,提督衙门就在现在的广济街上,建筑则由明代名臣沈一贯家族宅邸改建。
宁波人习惯用“前”指代
一个标志性地点周围的区域
如“鼓楼前”(现演化为“鼓楼沿”)
“崔衙前”(今天一广场内)
“四府前”(今狮子街、天封社区一带)
那么,这个地方
就被叫做“提督前”
1933年
宁波填河废桥
取街东头被废的“广济桥”之名
定名为广济街
“消逝”的地方三:永安桥、万宅、高宅、俞宅
广济街周围还有三条小巷
一条是广济巷
也就是广济街通向逸夫剧院的小巷
这里曾名永安桥
1933年的填河废桥运动
拆除永安桥
因毗邻广济街,取名广济巷
1914年的广济桥、旧提署、游仙庙
另一条是金带巷
金带巷上
就是著名的“广小”了。
现在的广济中心小学
老底子提到海曙区的小学,最有名的就是广济中心小学、镇明中心小学和海曙中心小学三家。“广小”于1962年启动建设,1964年开办。在宁波改革开放史上,“广小”地位不一般,它曾在1976-1978年附设初中,为当时宁波唯一一个附设初中的小学,1981年,它成为宁波市第一所对外开放小学。1997年,宁波帮人士陈绍华捐资支持广小建设
从金带巷到广济街
明末还聚居有两大家族
一个就是万斯同家族
众所周知,白云庄是万氏家族墓庄
也是浙东经史学派的发祥地
万斯同像
而他们家在老城内的房子
就在广济街
另一支是高氏家族
他们的事迹颇为传奇
浙江图书馆藏高斗枢《守郧纪略》
高家第一奇人是高斗枢,《明史》有传。根据记载,高斗枢为崇祯元年(1628)进士,后长期在广西、湖南、湖北为官,遇上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结果,文官高斗枢在长沙带着200名老弱病残击退了起义军,又在郧阳(今湖北省十堰市)坚守4年,多次击退张献忠、李自成的部队。顺治二年(1645),高斗枢回乡,遭人告密,被捕入狱。高斗枢弟弟高斗魁为浙东名医,有侠肝义胆,经常从狱中营救抗清义士。他很快联合其他好友把亲哥哥救了出来。高斗枢的儿子高宇泰后来写了一本《敬止录》,这本书是鄞县现存的第一部县志。
第三条小巷
就是游河巷
这里的河或指
广济桥下的平桥河
游或指游仙庙
即城内专祀贺知章的两处庙祠之一
现在的游河巷
那里住着一户“小巷人家”
就是俞氏家族
那里则有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徐玉兰和俞则人
1942年,越剧演员、新登人(今属杭州市富阳区)徐玉兰开始在宁波演出,常驻天然舞台。在演出期间,徐玉兰认识了老板林启华的内弟俞则人。当时,俞则人常去捧场徐玉兰的演出,业余时间,还做起了徐玉兰的“语文老师”,两人暗生情愫。可问题在于徐玉兰当时已是著名演员,俞则人中学毕业还没工作,最后,俞则人去了上海,两人失去了联系。1944年,徐玉兰回上海演出,两人再次相遇,不过,当时尚在战争之中,两人分别避居老家,只有书信联系。1949年后,俞则人考上了上海交大,两人在上海再次重逢,不过对于两人的爱情,外界还是议论纷纷,徐玉兰其时已创立徐派,名气正盛,俞则人大学仍未毕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突破千难险阻,终于1955年成婚。
如今,万宅、高宅、俞宅
还有永安桥
都已消失不见
空余历史的回声了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参考徐玉兰、史雅芳、夏志刚等人的回忆文字和研究成果。
素材来源 | 资源采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