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深部碳酸盐岩如何通过综合物探技术有效探测?

文摘   2024-08-06 07:15   湖北  

摘要:
雄安新区地热资源潜力大,碳酸盐岩是雄安新区深部地热资源的有利储层,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是查明深部构造与碳酸盐岩热储特征地层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勘查目标,提出了“面—线—点”分层次渐进式地球物理探测模式,先利用高精度重力和航磁资料研究碳酸盐岩分布范围及地层厚度、深大断裂分布、基岩起伏等信息,然后利用大地电磁开展热储地层低阻异常特征分析,再利用二维地震剖面精细刻画热储地层,分析地热田异常区速度结构和区域构造特征。根据重力、航磁、大地电磁、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的不同阶段勘探的精度及可靠性,以及施工成本、施工效率等因素,开展了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岩溶热储经济适用性分析,并建议在碳酸盐岩地热勘探采用“重力+磁法+大地电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组合方式。

作者|张昭 殷全增 张龙飞 张大明 张世晖 黄国疏 赵石峰 杨彪 台立勋 张灯亮 王进朝 段刚

原题|综合物探技术在深部碳酸盐岩热储探测中的应用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

来源|物探与化探

小编|阿热

这是"地热能在线"的第185篇文章

01


引言


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对发展低碳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境内,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3]。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以及高阳地热田的一部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地热资源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雄安新区所在的冀中坳陷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近些年,重、磁、电、震等均尝试应用于地热探测,例如,重磁异常,可用于判定深大断裂位置、圈定居里面等深部高温异常体的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地热资源的评价;电性特征可用于刻画浅层储层特征、圈定热储范围,厘清深部热机制及热演化过程;地震反演成像可用于确定地质构造特征、精细划分地层等信息。目前,雄安新区暂不考虑开采浅部砂岩热储地热资源,而以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开发为主。新区深部碳酸盐岩热储主要指雾迷山组裂隙岩溶热储和高于庄组裂隙岩溶热储,勘查程度较低,而且在横向和纵向上存在热储构造及岩性变化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识别深部碳酸盐岩热储构造、热储赋存形态和热储岩性变化,为地热井布设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是支撑服务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搜集到的雄安新区容城凸起D16、D17井附近重力、航磁、大地电磁、地震探测资料,通过重磁位场精细解释、大地电磁反演、反射地震精细勘探、AVO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综合研究深部碳酸盐岩热储构造形态、流体层段、岩性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地球物理技术对深部碳酸盐岩热储结构探测的效果。另外,依据地热资源勘查4个阶段(地热资源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和开采)中重力、航磁、大地电磁、地震4种探测方法的经济适用性进行了评价[4],提出“重力+航磁+大地电磁”的地球物理组合方法对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进行探测的合理化思路。


02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地质构造

雄安新区容城地热田位于雄安新区中北部,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北距北京中心城区120 km, 东距天津110 km, 西距保定70 km, 东南距沧州约100 km[5-6]。其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面积约2 000 km2,其中,起步区面积约100 km2,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 km2,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 000 km2[7-9]。容城凸起北邻廊固断凹,东接牛驼镇凸起,南为保定断凹,西为徐水凹陷(图1)。呈现为NE—NNE向隆起和断陷相间发育、多凸多凹的构造特点[10]。该区的区域地热背景为华北东部热盆地区, 具有较高的区域背景热流[11-12],容城凸起轴部走向NNE, 与区内主要构造线断裂的方向一致, 热田区基岩埋深小于1 000 m, 所在区域的平均海拔低于20 m, 远低于西部太行山山区, 从水文地质区划上属于地下水排泄区, 区内热田的成因机制属于大气降水深循环[5,6,8,13-16]。

1.2 热储发育及分布特征

按照热量传输方式以及热储介质类型划分,雄安新区存在两种热储类型:一种是以热传导为主的,在大地热流控制作用下形成的孔隙型砂岩热储,主要包含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热储;另一种是在热传导与热对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深循环构造裂隙性热储[6,10,13,17],即基岩热储,包含蓟县系雾迷山组和长城系高于庄组碳酸盐岩热储。本文以容城凸起地热勘探与开发为目标导向,以深度1 800 m以浅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为研究目标,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含碎石条带白云岩、白云岩,本段地层经历了漫长地质时期的剥蚀、风化、淋滤作用,岩石溶隙、裂隙较为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储存空间[18]。受区域次级构造和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雾迷山组地层在凸起构造中心局部缺失,由凸起中心向两翼厚度明显增大,厚度最大处约为1 000 m; 高于庄组在全区均有分布,凸起构造中心厚度约为400 m(上部与雾迷山组一同被全部剥蚀),其余部位厚度为800~1 000 m[6]。


03


研究方法


针对雄安新区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在详细了解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地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按照“面—线—点”逐步聚焦的研究思路,将新旧资料结合,基于最新的勘探技术和处理手段,开展雄安新区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地球物理探测组合技术研究。本次重点研究区位于容城凸起南部小里镇—大王镇一线,该区域重、磁、电、震等各类地球物理资料相对全面(见图1)。

2.1 热储层地球物理预测

深部岩溶热储地球物理预测的目的是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查明地热田地层、构造、热储埋深及范围、导热控热构造及空间展布规律等。利用重力、磁法测量研究区内深部基底与深大断裂的分布特征,利用大地电磁与地震方法识别热储结构、岩性变化及热储赋存形态。
根据《中国区域地质志·河北志》,河北平原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平均密度仅2.05×103kg/m3,为最低密度层。中生界和新近系、古近系为一套陆相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和局部分布的火山岩建造,成岩时代较新,结构孔隙度较大,密度较低,各组平均密度2.47×103kg/m3,为低密度层。中新元古界和古生界各组为一套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岩建造,以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为主,平均密度为2.66×103kg/m3,为中密度层。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为一套高铁镁质结晶变质岩建造,平均密度为2.71×103kg/m3,属高密度层。研究区盖层主要为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基底为中新元古界蓟县系和长城系地层。下伏碳酸盐岩基底与上覆碎屑岩存在(0.2~0.4)×103kg/m3的密度差。因此,引起该区域重力异常的主要密度界面是中新元古界与古近系之间稳定的古侵蚀面,区内重力异常主要就是中上元古系与古近系之间的界面的反映,基底埋藏较浅的地方表现为高重力异常,埋藏较深的地方表现为重力低异常。另外,局部地区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及孔店组地层厚度较大、密度值偏高,与上覆地层存在(0.15~0.2)×103kg/m3的密度差,可形成局部地区的次要密度界面(表1)。

图1 雄安新区地质构造分布及研究区地球物理工作分布

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and geophysical work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2.1.1 重力资料处理与异常特征分析

研究区内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成岩时代较新、密度较低;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与古元古—新太古界变质岩密度相近,为相对高密度层。因此区内重力异常主要就是中上元古系与古近系之间的界面反映,基底埋藏较浅的地方表现为高重力异常,埋藏较深的地方表现为低重力异常(图2)。
由雄安新区剩余重力异常(图2a),牛驼镇异常带走向NE,北部为NEE向,长约70 km, 重力异常高值区对应于牛驼镇凸起的轴部,两个峰值与牛驼镇古潜山山峰相对应。容城异常走向NNE,长轴约22 km, 短轴约14 km, 重力异常是碳酸盐岩凸起的反映。位于牛北斜坡与容城凸起北侧廊固凹陷和霸县凹陷显示为重力异常最低值,反映古生界基底埋藏较深。构造对研究区地热控制作用明显,推断沿牛东断层的深部热水也是地区重要热源。牛驼镇凸起东侧重力异常幅值高于西侧,与牛驼镇凸起东侧基底抬升有关。容城凸起东部呈现近SN向条带状局部重力异常高,容城凸起到高碑店一带表现为串珠状高重力异常条带,说明牛驼镇凸起东侧牛东断裂为近NE走向,而容城凸起受近SN向断层控制。
对过A-A’剖面的剩余重力异常场进行反演,得到剩余密度反演结果(图2b),重力基底为高密度地层的顶界面,可以初步判断凸起部位基岩界面埋深情况。左侧高密度为容城凸起,右侧高密度异常为牛驼镇凸起,中间相对低密度异常区域存在局部高密度异常体,与D17、D18井钻遇的古近系地层相比上覆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厚度和密度较大与形成的局部异常有关,且处于容城凸起南缘,深大断裂为雾迷山组热储地层提供了热源。

图2 雄安新区剩余重力异常分析

Fig.2 Analysis of residual gravity anomaly in Xiong'an New Area

a—研究区重力异常;b—过A-A′线重力反演a—qravity anomaly in the study area; b—gravity inversion of A-A′ line

2.1.2 航磁异常处理与特征分析

由表1可知,雄安新区及周边新生界地层磁性微弱,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灰岩、白云岩系碳酸盐岩一般无磁性,下伏太古宇—中上元古宇中深变质岩系,磁性相对较强,与上覆地层存在明显磁性差异,是区内磁场出现正异常的主要原因;另外,区内中生代火山岩类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磁性较强,是部分磁异常带的形成原因。从图3研究区1∶5万航磁异常化到地磁极结果,牛驼镇凸起和容城凸起位于高磁异常部位,南部高阳低凸基底埋藏深度较大,ΔT异常较为平缓。雄县和容城位于相对高磁异常南缘,与地震和重力反映的构造形态一致。容城凸起西部近SN向串珠状磁异常,磁异常幅值高但范围不大,推断为受NE向断裂控制的火成岩发育区。高阳低凸起与北侧容城凸起和牛驼镇凸起之间,存在规模较大的深大断裂。北部大兴凸起—廊固凹陷—容城凸起与牛驼镇凸起—霸县凹陷形成NE向条带状凹凸相间构造特征,南部均为低缓磁异常,说明南北基底起伏与构造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A-A′剖面测线磁异常场进行磁化强度成像反演(图4),得到磁化强度反演剖面,用于分析沿测线基底磁性界面埋深情况。西侧容城凸起变质基底面比牛驼镇凸起更深一些,磁性基底面二者之间呈马鞍状起伏。牛驼镇凸起基底面抬升,有利于深部热水沿断裂向上运移。

图3 研究区1∶5万化到地磁极后航磁ΔT异常

Fig.3 Study area 1∶50,000 to geomagnetic pole after aeromagnetism ΔTanomaly

图4 过A-A′线磁化强度反演剖面

Fig.4 Magnetization inversion section across A-A′ line

2.1.3 大地电磁资料综合解释

由表1可知,研究区新生界盖层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与下伏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电阻率差异明显,这一电阻率分界面可以作为全区的电法标志层,主要反映古生界或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顶界面。
对研究区D3线(A-A′剖面一部分)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图5),剖面图顶部-1 000 m以浅的低阻电性层,电阻率值5~15 Ω·m, 高值近20 Ω·m, 厚度1 000 m左右,新生界地层的电性反映;由图中可以看出横向电阻率出现明显的不连续变化,说明地层受构造影响变化较大,在4 000~9 000 m点距之间的1 000~5 000 m圈定的范围内出现高阻异常,推断为容城凸起高阻基地抬升。低阻电性层之下,地层电阻率迅速增大,跃升至30 Ω·m以上,在5 000~8 000 m之间,电阻率高值可达40 Ω·m以上,反映了长城蓟县系老地层的物性特征。4 000~5 000 m低阻地层向下延伸,推断为F1容西断裂;1 0000~11 000 m附近低阻地层向下延伸,推测为F2徐水南断裂,因含水量少,显示高阻异常。

图5 D3线反演电阻率剖面及地质解释剖面

Fig.5 Inversion resistivity profile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line D3

2.1.4 组合方法确定地质结构

利用重力、航磁和大地电磁数据进行综合解释,并结合已知地质和钻孔资料进行初步验证:“重力+磁法+大地电磁”地球物理组合方法可以有效开展深部岩溶热储预测,如图6所示。
层位划分:①雄安新区及周边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沉积稳定,近水平状产出,第四系底界埋深约300~400 m, 明化镇组底界埋深约800~1 200 m; 新近系明化镇组在容城凸起和牛驼镇凸起部位缺失底部沉积,底界面呈现一定起伏;依据大地电磁反演剖面,第四系地层整体表现为低阻特征,横向不均一性强,夹杂部分高阻异常;新近系地层整体表现为低阻(图6d)。②由图6c剩余密度反演结果初步反映了7~33 km的主要的密度界面起伏状况,而剖面15~18 km的浅部弱剩余重力异常可能是古近系地层相对较厚和下部基岩有一定起伏引起的。图6d大地电磁剖面清晰地反映了上下两套地层电阻率差异明显,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的基底顶界面起伏形态。③图6b磁化强度反演剖面,初步反映了磁性结晶基底顶界面的起伏形态。
断层解释:区内存在3条主要断层。西侧F1为容西断裂,对应航磁反演磁性界面也存在一定反映,与大地电磁4 000~5 000 m电阻率异常对应;中间为徐水南断裂,剩余密度反演剖面在此也有一定反映,与大地电磁10 000~11 000 m高阻异常对应,推断此断层上部及附近含水性较弱,可能为不导水断层;徐水南断裂位于大地电磁剖面边部,向深部推断参考了D17孔资料。右侧为牛东断裂,该区域没有大地电磁数据,该断裂的解释主要依据重力剩余异常梯度带和航磁异常梯度带综合解释。

图6 A-A′线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剖面

Fig.6 Geological geophysical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section of A-A′ line

a—重磁异常剖面;b—磁化强度反演剖面;c—重力反演剖面;d—大地电磁反演剖面;e—综合解释地质剖面a—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y profile; b— magnetization inversion profile; c—gravity inversion profile; d—magnetotelluric inversion profile; e—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geological profile

2.2 热储结构特征精细探测

为了有效识别碳酸盐岩热储精细结构,2021年初在大地电磁测线北侧3 km的位置,沿乡村道路布设了一条长约5 km二维地震测线(见图1),通过二维地震数据精细处理与解释,并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地层结构及热储地层特征。

2.2.1 地震剖面反射特征

二维地震剖面中(图7),有多个反射界面呈现较为稳定的连续反射同相轴,主要反射界面特征清楚。其中,TQ3为上更新统地层底界面,TQ2为中更新统地层底界面,TQ为第四系底界面,TN为新近系底界面,也是蓟县系雾迷山组顶部的风化剥蚀面。该二维地震测线位于容城凸起的凸起部位。TN界面由于碳酸盐岩与上覆明化镇组碎屑岩层波阻抗差异大,反射强烈,连续性、稳定性较好。雾迷山组内部界面由于波阻抗差异较小,从而“内幕”反射识别困难,TN界面下蓟县系雾迷山组内部整体反射能量较弱,连续性较差;TN界面下约100~200 ms有一组能量相对较强的反射波组,推测为雾迷山组顶部风化淋滤带底界面。剖面上断层特征不明显。

图7 容城凸起南部二维地震测线

Fig.7 2D seismic survey line in the south of Rongcheng uplift

2.2.2 地震属性分析

碳酸盐岩热储受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缝洞在横向和纵向上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这样必然导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属性的变化。碳酸盐岩内部往往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后经风化淋滤及溶蚀作用,造成软性填充物填充于缝洞内部,导致缝洞发育部位速度降低。一般潜山顶面裂缝发育带表现为弱振幅,且振幅随裂缝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潜山内部表现为强振幅,且振幅随裂缝密度增加而增大。图8a中地震波振幅属性异常显示,在凸起山峰部位及凸起东侧潜山顶部风化壳溶洞相对发育,该风化壳下约200 ms范围内地层振幅属性与深部振幅属性差异较大,推测为缝洞发育部位。
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储层中缝洞会导致地震波频率的降低。因此,储层段瞬时频率的相对高低可以指示储层缝洞发育密度大小。图8b中雾迷山组顶界面下储层瞬时频率较深部区域频率低,且相对低频异常呈纵向展布,由深部到浅部低频率区域变大,可能反映了雾迷山组顶部为裂洞缝发育,向深部逐渐变为高角度裂缝为主。
通过二维地震工作,查明了该地区碳酸盐岩热储层的顶界面的起伏形态,开展属性研究工作,揭示了热储层的储层形式主要以缝洞、裂洞缝为主。

图8 地震波异常分析

Fig.8 Seismic wave anomaly analysis

a—振幅属性;b—瞬时频率a—amplitude attribute; b—instantaneous frequency


04


经济适用性分析


3.1 勘探精度和可靠性

地热资源勘查目的是为开发和保护地热资源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取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最大限度地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地热资源勘查分为地热资源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及开采4个阶段[4]。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热储结构及预测温度,按照不同阶段对勘查方法的勘探精度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具有如下特点:
重力和磁法经济快速,主要用于研究热储深部断裂与火成岩分布、基岩面起伏等,对地层起伏和热储结构纵向分辨率作用有限。大地电磁能够有效揭示热储地层分布及其盖层形态、范围和厚度等,电阻率异常对于预测热储温度具有指导意义。地震勘查资料分辨率高,可精确查明热储形态和构造情况,对储层流体敏感,但对热储温度分布预测不够精确[20-21]。地震工作成本高,在调查阶段和预可行性阶段一般不采用(表2)。
为了分析对比各地球物理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作用,采用“针对优序图法”按不同勘查阶段进行权重比较,最后进行合计得出不同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热储精度和可靠性权重。其中,比较时,应用效果相对好时数值为1,应用效果相当时数值为0.5,应用效果相对差时数值为0。不同阶段各自结算其数值并求和,得到权重占比表3,按照归一化后形成了权重占比直方图(图9)。

注:权重占比为各个勘查阶段得分之和

图9 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热储勘探精度及可靠性权重占比直方图

Fig.9 Histogram of exploration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weight of geophysical method in detecting deep thermal reservoir

3.2 资金投入

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的资金投入方面,经费预算与勘探程度及目的任务有关。勘探精度越高、地质任务要求越高,比例尺越大,投入资金越多。对于雄安新区,按照地形要素划分标准,确定地形等级为Ⅱ类。依据《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适用)》、《河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修订本)》和雄安新区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可用于地热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为重力、磁法、大地电磁、地震等。按照剖面探测10 km, 面积探测10 km2,对各项工作进行资金投入预算,并对价格合计后进行归一化计算百分占比。地震勘探投入最高,大地电磁较少,重力次之,磁法勘探最少。

3.3 施工对比

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热储,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设备、人员、工期等投入差别较大。从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解释到报告编制,整个项目运行周期相差较大。其中,地震勘探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工艺最为复杂,涉及环节多,设备、人员投入大,工期长;重力、磁法勘探设备、人员投入小、工期较短;电磁法为深部热储探测的主流方法。

3.4 经济适应性评价

由于深部热储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是探测深部热储结构及开展地温预测的间接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实际工作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根据研究目标和地质任务,运用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法、地震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展剖面测量和面积测量,通过对比勘探精度和可靠性、资金投入、施工条件等实际情况,得到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热资源各项占比(表4)。
为了更好地统计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热资源的经济适用性,需要统计分析其权重占比,利用针对优序图法计算结构探测精度及可靠性高、施工成本、人员投入、设备投入和施工工期的权重值。其中,比较时,项目重要程度相对较高时数值为1,重要程度相当数值为0.5,重要程度相对较低时数值为0。不同阶段各自结算其数值并求和,得到每项的占比值(表5)。

利用表3和表4中的数据,综合计算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热勘查的经济适用性权重总表(表6)及经济适用性性占比(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力、磁法、大地电磁经济适用性相对较高,其中大地电磁略高于其他3种方法,地震方法经济适用性相对较低。

图10 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热储经济适用性占比直方图

Fig.10 Histogram of economic applicability of geophysical method to detect deep thermal reservoir


05


结论


综合分析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热储的适用性及经济性,有如下几点认识:
1)在深部热储预测时,可利用重力、磁法勘探研究热储有利区及基岩起伏特征;在有利区内开展大地电磁工作,可进一步查明热储基本构造、地层界面起伏形态和埋藏深度,并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热储温度进行预测;在开发阶段,开展地震勘探工作,查明有利区内热储地层起伏形态、埋藏深度及精细构造,为热储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进行深部热储探测时,依据预算标准和实际情况,地震投入最高,大地电磁投入较低,重力和磁法投入最低。依照施工工艺的复杂程度,重力、磁法、大地电磁在设备、人员、工期上均少于地震。尤其在面积测量时,地震施工更为复杂,难度较大。
3)为了避免热储结构探测解释的多解性,结合经济分析,优选出“重力+航磁+大地电磁”的地球物理组合方法;如仅限采用单一地球物理方法,结合适用性评价,则推荐使用大地电磁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

参考资料:

[1] 刘桂宏.城市深层热储热水力多场耦合模拟方法与应用[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徐州),2019.Liu G H.Multi-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deep thermal storage water power[D].Xuzhou:China Mining University(Xuzhou),2019.

[2] 江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Jiang Y.Sim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fiscal and tax policies for geothermal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2020

[3] 杨学新,刘洪升.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4):131-135.Yang X X,Liu H S.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ystem of the Xiong'an New Area[J].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19,44(4):131-135.

[4] 武斌.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Wu B.Geophysical explor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Songpan Ganzi area[D].Chengd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

[5] 赵佳怡,张薇,马峰,等.雄安新区容城地热田地热流体化学特征[J].地质学报,2020,94(7):1991-2001.Zhao J Y,Zhang W,Ma F,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thermal fluid in the Rongcheng geothermal field ,Xiong'an New Are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20,94(7):1991-2001.

[6] 马峰,王贵玲,张薇,等.雄安新区容城地热田热储空间结构及资源潜力[J].地质学报,2020,94(7):1981-1990.Ma F,Wang G L,Zhang W,et al.Structure of geothermal reservoirs and resource potential in the Rongcheng geothermal field in Xiong'an New Are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20,94(7):1981-1990.

[7] 尹军.流域干旱还原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Yin J.Study on theory and method of drought reduction in river basin[D].Beijing: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17.

[8] 魏广仁.雄安新区蓟县系岩溶热储缝洞储层发育规律研究[J].石化技术,2020,27(8):248-249.Wei G R.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law of Jixian karst thermal reservoir fracture cave reservoir in Xiong'an New Area[J].Petrochemical Industry Technology,2020,27(8):248-249.

[9] 姜鲁光,吕佩忆,封志明,等.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及起步区方案比选研究[J].资源科学,2017,39(6):991-998.Jiang L G,Lyu P Y,Feng Z M,et al.Study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and scheme comparison of starting area in Xiong'an New Area [J].Resource Science,2017,39 (6):991-998.

[10] 胡秋韵,高俊,马峰,等.雄安新区容城凸起区地热可采资源量动态预测[J].地质学报,2020,94(7):2013-2025.Hu Q Y,Gao J,Ma F,et al.Dynamic prediction of geothermal recoverable resources in the Rongcheng uplift area of the Xiong'an New Are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20,94(7):2013-2025.

[11] 陈墨香,汪集旸,汪缉安,等.华北断陷盆地热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质学报,1990,64(1):80-91.Chen M X,Wang J Y,Wang J A,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thermal field and its formation mechnism in the north China down-faulted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1990,64(1):80-91.

[12] 汪集旸,邱楠生.含油气沉积盆地古地温研究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7(4):46-62.Wang J Y,Qiu N S.Research method of paleogeothermal in petroliferous sedimentary basin[J].Progress in Geophysics,1992,7 (4):46-62.

[13] 王贵玲,李郡,吴爱民,等.河北容城凸起区热储层新层系——高于庄组热储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2018,39(5):533-541.Wang G L,Li J,Wu A M,et al.A study of the thermal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Gaoyuzhuang formation:A new layer system of thermal reservoir in Rongcheng uplift area,Hebei Province[J].Acta Geoscientia Sinica,2018,39(5):533-541.

[14] 郭世炎,李小军.河北保定容城凸起地热田储层属性与资源潜力[J].地质科学,2013,48(3):922-931.Guo S Y,Li X J.Reservoir stratum characterstics and geothermal resources potential of Rongcheng uplift geothermal field in Baoding,Hebei[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2013,48(3):922-931.

[15]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中国地热系统类型图及其简要说明[J].地质科学,1996,31(2):114-121.Chen M X,Wang J Y,Deng X.The map of geothermal system types in China and its brief explan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1996,31(2):114-121.

[16] 庞忠和,胡圣标,汪集旸.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J].科技导报,2012,30(32):18-24.Pang Z H,Hu S B,Wang J Y.A Roadmap to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J].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12,30(32):18-24.

[17] 王贵玲,高俊,张保建,等.雄安新区高阳低凸起区雾迷山组热储特征与高产能地热井参数研究[J].地质学报,2020,94(7):1970-1980.Wang G L,Gao J,Zhang B J,et al .Study on the thermal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and huge capacity geothermal well parameters in the Gaoyang low uplift area of Xiong'an New Are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20,94(7):1970-1980.

[18] 鲁锴,鲍志东,季汉成,等.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古地理学报,2019,21(6):885-900.Lu K,Bao Z D,Ji H C,et al.Characteristics,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favorable area prediction of karstic geothermal reservoirs of the Jixianian Wumishan Formation in Xiong'an New Area[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9,21(6):885-900.

[19] 赵丰年,刘金侠,马春红.积极实施标准化开发引领地热行业科学发展[J].中国石化,2015(7):64-65.Zhao F N,Liu J X,Ma C H.Actively implement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and lea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industry [J].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2015(7):64-65.

[20] 陈雄.地球物理方法在干热岩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Chen X.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methods in dry-hot rock exploratio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6.

[21] 曾昭发,陈雄,李静,等.地热地球物理勘探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1):168-178.Zeng Z F,Chen X,Li J,et al.Advancement of geothermal geophysics exploration[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12,27(1):168-178.

END

扫描左方二维码

邀您进行业千人大群

往期精彩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发布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0)

Soultz干热岩发电站访学笔记

关于可燃冰与干热岩的几个科学知识问题

深井(套管)换热量究竟多大?

在地质资料欠缺的情况下进行地热产能预测

冷眼看热点|中国干热岩开发:任重而道远

院士专访|地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未来能源

好书分享|京津冀油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利用

央视首发|地质调查出品:地热那些事

地热企业Eavor成长经验及启示

汪集暘院士:浅议“地热资源税”

中国大地热流数据库


地热能在线
聚焦全球地热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工业升级、资本运作、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致力于成为地热领域决策者、创新者、研究者与投资者信息汇聚策源地和思想观点碰撞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