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南埋藏型岩溶热储水化学特征有哪些?

文摘   2024-08-12 07:08   湖北  

摘要:
针对郑州市西南郊埋藏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储存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了该区域主要热储层水化学剖面研究,分析了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以SO4-Ca、SO4·HCO3-Ca型为主,为弱碱性水、淡水-微咸水;通过热平衡分析结合离子分析综合判断,地热流体处于水岩作用初级阶段,采用石英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2.9~92.4℃,热储循环深度1 388~3 069 m;西部、西南部海拔606~920 m低山区的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在向东部平原漫长的迁移过程(运移速率1.571~0.129 m/a)中与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膏产生强烈的水-岩作用,并在深部的溶洞、溶隙及基岩裂隙中积蓄了大量的水热能,构造适宜地段,3 000 m深度有望获得70℃以上的地热流体。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该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储层的水化学特征认识,还可进一步有效指导该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

作者|龚晓洁 田良河 冯园 王豫飞 尚茹

原题|郑州西南郊埋藏型岩溶热储水化学特征

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小编|阿热

这是"地热能在线"的第193篇文章


中国地热勘探开发历史悠久,但在资源量、勘探水平和开发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热资源勘查滞后于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开发利用技术水平较低,如砂岩热储回灌问题;监测网络体系不完善等等。总体而言,中国的地热利用开发虽然出现较早,但是早期的利用多局限于温泉洗浴疗养,能源利用率低。近年来,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鼓励下,中国正迎来地热能开发利用新的热潮。2020年,地热资源勘查在中国多个地区取得重大突破:山西省天镇县某地热勘探井在钻进至1 622 m时,探获高温高压地热流体,孔口温度160.2 ℃,自流量230 m3/h, 成为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现的温度最高、自流量最大的地热井[1-2];甘肃张掖盆地地热勘探井深2 174 m, 自流量6 898.84 m3/d, 温度78 ℃,这是迄今为止甘肃省境内自流量最大、自流温度最高的地热勘探井[3];202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高阳地热田东北部施工深度4 507.43 m的勘探井,探获了井口温度达123.4 ℃的华北盆地温度最高的地热井,在深部碳酸盐岩地热资源探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4]
目前,中国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的地热供暖、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疗养与旅游和以华北平原为代表的种植和养殖的开发利用格局。
郑州市地热研究及开发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目的层主要为新生界孔隙热储。近几年作为市政供暖管网的补充,位于郑州市西南郊、南部的河南省工程学院及部分小区陆续建设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岩溶热储供暖工程。与新生界孔隙热储相比,本区埋藏型岩溶热储一般具有涌水量大、易回灌,温度高等优点,可作为郑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优先方向。但郑州市埋藏型岩溶热储分布不均,勘查难度较大。因此,系统研究郑州市埋藏型岩溶热储地热地质特征,对郑州市地热资源的科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组分及其同位素特征往往保留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可以用来分析地热流体的起源及地热系统形成演化过程,还可以用水岩平衡来研究地热地质条件相关的信息[5-7]。龚晓洁等[8]通过河南省不同区域地热流体的同位素特征研究,认为其可以指示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迁移途径;岳冬冬等[9]、闫晓雪等[10]、朱喜等[11]、刘明亮等[12]采用离子比值等方法推断了不同时代地热流体赋存环境,同位素特征指示了地热流体地球化学起源及成因机制。综合来看,现有水文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地热勘查过程中的地温预测、水源识别、预测结垢和腐蚀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13]
首次在郑州市西南埋藏型岩溶热储区建立水化学剖面,综合运用水化学、同位素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该区埋藏型岩溶地热流体的成热机理、补给来源及运移途径等。认为三十里铺断裂以东的沉积盆地区,构造条件适宜的地区具有较好成热前景,对本区岩溶热储的勘查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01


地热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郑州市西南郊巩义市新中镇-二七区侯寨乡一带,地势西高东低,构造部位位于嵩箕台隆与华北坳陷交界处嵩山复背斜之北翼(图1)。区内主要断裂大致可分为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三组。其中北部的尖岗断层(NW向)与东部的薛店断层(NNW向)大致是西南部隆起区与东北部凹陷区的边界。

图1 郑州地质构造略图

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Zhengzhou

区内主要热储层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厚层碳酸盐岩,兼具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复合特征。盖层由新生界、中生界三叠系和上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组成。原三李温泉(受矿坑排水影响,现已干枯)常年水温32 ℃,是该区地热异常的代表性显示。后期该地区施工的地热井,井深60~150 m, 出水口温度一般为36~42 ℃。李清林等[14-15]通过重磁电等研究,对热源区边界进行了初步推断,认为郭小寨断层以北为深部热源埋藏区、以南为浅层热源埋藏区,圈定了12.75 km2的三李隆起断裂型地热田,认为三李-桐树洼-郭小寨NE向断层是区内热水储存和运移的主要通道。

1.2 水文地质特征

荥巩煤田(位于郑州市西南郊荥阳-巩义-新密一带)在煤矿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大致圈定了古生界岩溶水系统边界[16]:北起上街-须水-尖岗断层,南至五指岭断层-白寨形成的地表分水岭,西起五指岭断层,东至薛店断层(图2),其中,新中-三李为强径流带,溶洞、溶隙发育,钻孔遇洞率65% ~ 45%,钻孔溶洞率3.51%,矿坑最大突水量84.70 m3/min。三李泉群处于该影响带内,因矿井长期疏干排泄,导致该区域岩溶水水位大幅下降,泉群干涸。2022年,三李周边岩溶水水位埋深已达150 ~ 200 m。


02


水化学特征


2.1 样品布设原则

在研究区内,以三李温泉为中心,西北起自上街区方顶驿,向东经荥阳万山、三李,至河南工程学院布设水化学及同位素剖面对其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图3、图4),共采集/收集9件样品(表1)。
根据地热井地温梯度、水温、井深等特征,9件样品分布区域可分为三段。

(1)西段:

以原三李温泉出露处为界,以西以带状热储为主,混合地温梯度1.6~2.03 ℃/100 m, 下古生界岩溶裂隙热储层顶板埋深一般1 000~1 500 m, 且向西部逐渐加深,其中2 000~2 500 m井深,井口水温多不超过50 ℃。

(2)中段:

原三李温泉出露处以东,三十里铺断层以西为地热异常区,以带状热储为主,混合地温梯度可达4.0~25.46 ℃/100 m, 下古生界热储埋深一般200~500 m, 井深500~800 m, 水温一般在24~65 ℃,原出露温泉水温一般大于30 ℃,最高达47.5 ℃。

(3)东段:

三十里铺断层以东,为隆起山地与沉积盆地的过渡地带,兼具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特征,混合地温度梯度一般2.43~2.75 ℃/100 m, 下古生界热储顶板埋深大于1 900 m, 自西向东逐渐加深,在构造有利部位易富集地热流体,根据地热调查及钻探验证,2 500~3 000 m井深,井口水温多在70 ℃左右,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图2 郑州西南郊岩溶水系统分布范围图

Fig.2 Distribution range of karst water system in Southwest Suburb of Zhengzhou

图3 水化学剖面布设及典型地热井(泉)点位置图

Fig.3 Layout of hydrochemical profile and location of typical geothermal wells (springs)

图4 热储结构剖面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section of thermal storage structure

注:①*表示该数据为1993年资料。三李温泉于1972年前后干涸,1990年在原泉眼处开凿了185.84 m深水井,井口水温43.5 ℃,该井于2000年前后因干涸封填;②表示2014年“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数据。该井作为煤矿生活用井,随2019年煤矿关闭而封填;③孔间距为直线距离。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本次地热流体样品按照相关规范采集,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进行D、18O同位素、14C测试,河南省地矿局环境一院实验室进行水化学分析测定。其中D、18O同位素采用激光水同位素分析仪(Picarro L2130-i)、14C测年采用专用加速器质谱仪统(MICADAS)进行测定;K+、Na+、Ca2+、Mg2+采用icap63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SO 4 2 - 、H2SiO3采用T9CS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F-采用PXSJ-216F离子计进行测定。
采样点主要特征及主要测试指标见表2。


03


结果与讨论


3.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1 水化学类型

绘制所有样品的水化学成分Piper三线图(图5),水化学分类见表3。从Piper三线图(图5)及表3可见,地热流体中阳离子主要为Ca2+,阴离子主要是SO 4 2 - 、HCO-3;水化学类型以SO4-Ca、SO4·HCO3-Ca为主;pH为6.87~7.41,以弱碱性为主;除2号样品,TDS在671~1 309 mg/L,为淡水-微咸水。

3.1.2 离子相关性分析

(1)TDS与离子相关性分析。

低TDS指示地热流体循环速率较快[17],同时,TDS的差异表明随着运移距离及深度的增加,地热流体经历了较长的运移路径,并与围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使得水化学组分含量增高。地热流体中TDS与SO 4 2 - 、Ca2+、Mg2+表现出强线性相关,与Cl-、HCO-3、Na+则无明显相关(表4、图6)。

图5 地热流体Piper图

Fig.5 Piper diagram of geothermal water

注:①*表示该数据为1993年资料。三李温泉于1972年前后干涸,1990年在原泉眼处开凿了185.84 m深水井,井口水温43.5 ℃,该井于2000年前后因干涸封填;②表示2014年“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数据。该井作为煤矿生活用井,随2019年煤矿关闭而封填;③孔间距为直线距离。

注:①*表示该数据为1993年资料。三李温泉于1972年前后干涸,1990年在原泉眼处开凿了185.84 m深水井,井口水温43.5 ℃,该井于2000年前后因干涸封填;②表示2014年“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数据。该井作为煤矿生活用井,随2019年煤矿关闭而封填;③孔间距为直线距离。

图6 TDS与不同化学组分含量的拟合曲线

Fig.6 Fitting curve between TDS and differentchemical components

(2)Cl-与离子相关性分析。

由于地下水中Cl-存在状态比较稳定,因此用Cl-与其他离子相关性分析研究区地下径流情况,其中Cl-与Na+表现出强相关性,与HCO-3显著相关,与SO 4 2 - 、Mg2+、Ca2+的相关性较差(表5、图7)。
以上离子相关性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地热流体在迁移过程中,碳酸盐岩中的方解石、白云石及混入的石膏、黏土矿物与其发生强烈的水-岩作用,构成主要离子来源。

图7 Cl-与不同化学组分含量的拟合曲线

Fig.7 Fitting curve between Cl-and differentchemical components

3.1.3 地热流体物源分析

Rao[18]、徐梓矿等[19]认为:当地下水化学成分以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膏的溶解作用为主导时,水中HCO-3+SO 4 2 - 与Ca2++Mg2+这4类离子的毫克当量浓度会分布在关系图中斜率为1的分割线附近,即
γ(HCO-3+SO 4 2 - )/γ(Ca2++Mg2+)≈1 (1)
本次样品测试数据点绘如图8所示。反映出郑州西南郊岩溶热储地热流体中SO 4 2 - 、Ca2+、Mg2+等离子主要源自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膏,地热流体运移过程中水-岩作用较强。

图8γ(Ca2++Mg2+)与γ(HCO-3+SO2-4)关系

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γ(Ca2++Mg2+) andγ(HCO-3+SO2-4)

3.2 氢氧同位素特征

3.2.1 补给来源

研究地下氢氧同位素特征可以判断地下水的起源,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和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地下水的联系程度,了解地下水的循环途径;地下水中的δD主要取决于补给温度和补给高程,少部分受混合作用影响;δ18O的变化则主要受控于水、岩比值和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根据表2中同位素数据,结合1988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给出的郑州市大气降水δD-δ18O直线方程(δD=8.07δ18O+10.75)绘制地热流体δD-δ18O关系图,见图9。据图9、表2,得出以下结论。
(1)氢氧同位素基本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氧同位素δ18O值在-9.43‰~-11‰;氢同位素δD较低,值在-62.7‰~-83.1‰(表2),大多落在降水线附近,其中3~6号井点位于降水线左侧,显示了地表水的混入;而7~9号井点位于降水线的右侧,发生了显著的18O漂移,且表现出随着迁移路径增长,偏移距离也在增大,表现出较强的水岩作用趋势。
(3)利用开采层位、补给来源相同的地热井测年数据估算地热流体流速。①沉积盆地区,8号与9号均位于华北坳陷区,两井相距1 600 m, 其地热流体年龄相差1.24万年左右,估算该区段下古生界地热流体流速约0.129 m/a; ②隆起山地向沉积盆地过渡区,6号与8号分别位于嵩箕台隆区与华北坳陷区,相距约12.1 km, 地热流体年龄相差约0.77万年,估算该区段下古生界地热流体流速约1.571 m/a。由此大致推算,下古生界地热流体流速在隆起山地区远大于沉积盆地区,此数据可用于估算郑州市下古生界地热流体运移速率,为计算资源量提供参考。

3.2.2 补给高程

由于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具有的高程效应,可推测地热流体的补给高程,计算公式为

式(2)中:H为地热流体补给高程,m;h为取样点高程,m;δG为地热流体中δD值,‰;δP为取样点附近大气降水中δD值,‰;K为大气降水中δD高程梯度,取-2.25‰/100 m。计算结果见表6。
地热流体补给高程集中于606 ~ 920 m,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貌特征分析,其源于西部及西南部的低山区,结合岩溶水系统划分,应为同一补给区。

3.3 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估算

3.3.1 热储平衡状态判断

地热温标常用来估算深部地热流体的热储温度,但判断热储温度的前提是地热流体中的离子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在进行热储温度计算前应对地热流体的水岩平衡状态进行判断。利用Na-K-Mg三角图解判断水-岩平衡状态及是否有冷水混入。

图9δD和δ18O关系图

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δD andδ18O

注:①*表示该数据为1993年资料。三李温泉于1972年前后干涸,1990年在原泉眼处开凿了185.84 m深水井,井口水温43.5 ℃,该井于2000年前后因干涸封填;②表示2014年“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数据。
如图10所示,本次9件样品全部处于未成熟水区,且靠近Mg端,说明其补给区基岩出露导致流体尚处于水岩作用的初级阶段,热水中的钠、钾矿物均未达到饱和状态,反映了水样未达到平衡状态,水-岩反应的平衡温度偏低的状况,同时说明了原本达到溶解平衡的热水在由热水向地表上升的过程中受到浅层冷水的强烈稀释作用,从而使热水中元素的含量变低[20],其热储温度不适于采用阳离子温标方法进行估算[21],因此本次采用SiO2温标方法进行热储温度估算。

3.3.2 热储温度估算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是应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地球化学温标,它的溶解度在溶液的蒸汽压下是温度的函数,压力和TDS的改变对300 ℃以下二氧化硅的溶解度影响很小,因此水热流体中的可溶性二氧化硅的浓度可以作为化学地热温标,常用来进行热储温度的估算。由于石英和玉髓的平衡温度不同,利用相同的二氧化硅浓度值两者可以得出不同的温度,无蒸汽损失石英地热温标和玉髓地热温标计算公式分别为

图10 地热流体Na-K-Mg三角图

Fig.10 The Na-K-Mg triangular diagram of thegeothermal water

式中:S为SiO2浓度,mg/L。结果见表7、图11。
由于热流pH对石英溶解度有影响,因此,对于酸性热流,热储温度计算值偏大;若水样发生了稀释(混合)作用,计算出来的结果通常偏低[22],对本次温标分析如下。
(1)3、4、5号井较浅,且处于浅覆盖的三李断裂影响带内,深部运移途径较短,热储具有明显的带状热储特征,地热水混合浅部冷水,井口温度低于计算的温标,且接近玉髓温标;1、2、6、7、8号井深度大,地热水较少混合浅部冷水,井口温度高于玉髓温标,且随着迁移途径的延长,更加接近石英温标。
(2)为探讨适用于本研究区埋藏型岩溶热储的化学温标计算方法,本次对7、8、9三井进行了井底测温,其数值与石英温标计算温度非常接近(表7、图11)。考虑到测温时钻井液的干扰及井温与围岩的温度平衡,实测温度一般会较实际地温偏低,因此,石英温标可用于估算本地区埋藏型岩溶热储的温度。

注:①*表示该数据为1993年资料。三李温泉于1972年前后干涸,1990年在原泉眼处开凿了185.84 m深水井,井口水温43.5 ℃,该井于2000年前后因干涸封填;②表示2014年“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数据。

图11 地热流体实测温度与SiO2温标估算温度图

Fig.11 The measured temperature of geothermal fluid and the estimated temperature of SiO2scale

3.3.3 循环深度

本区埋藏型岩溶地热流体是大气降水入渗后经深循环地热增温形成,地热流体温度与热循环深度正相关,热循环深度计算公式为
D=(tR-t0)/g+h(5)
式(5)中:D为循环深度,m;tR为热储温度,℃,采用SiO2石英温标温度;t0为恒温带温度,℃,取21 ℃;g为地温梯度,℃/km, 根据实地调查,确定为2.35 ℃/km;h为恒温带厚度,m, 取30 m。计算结果见表8。
地热流体循环深度计算值与温度、井深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采用SiO2石英温标计算的热储循环深度值基本能够反应本地区岩溶热储温度特征。

注:①*表示该数据为1993年资料。三李温泉于1972年前后干涸,1990年在原泉眼处开凿了185.84 m深水井,井口水温43.5 ℃,该井于2000年前后因干涸封填;②表示2014年“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数据。

3.4 成热机理

陈墨香等[23]认为,在热异常区形成过程中,断裂与基岩裂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地下水与热量的循环通道,也是对流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空间;热源主要来自上地幔热量。
郑州市西部、西南部山区降水入渗后,在向东部平原区的径流过程中不断接受深部加热,并沿导水断裂向深部循环,后受三李断裂北东盘的二叠系、石炭系砂、页岩阻隔,一部分沿断裂带向浅部上涌,溢出地表成泉,并在浅部形成地热异常区;一部分向深部潜流进入东部沉积盆地区,储存在深部溶洞、溶隙及基岩裂隙中,遇深钻被揭露。


04


结论


(1)郑州西南郊地热异常区大致以三李断裂、尖岗为南北边界,主要热储层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厚层碳酸盐岩,盖层由新生界、三叠系和二叠系组成。热储类型兼具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复合特征。
(2)西部、西南部低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后,在向东部平原迁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深部的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膏产生强烈的水-岩作用,水化学类型以SO4-Ca、SO4·HCO3-Ca为主;TDS在671~1 309 mg/L之间,为淡水-微咸水;pH多大于7,以弱碱性为主。
(3)地热流体年龄(1~3)万年,径流速度从隆起山地区到平原区渐缓(约从1.571 m/a降至0.129 m/a)。
(4)地热流体尚处于水岩作用的初级阶段,其热储温度可以采用SiO2石英温标进行估算。三十里铺断裂以东的沉积盆地区,构造条件适宜的地区具有较好成热前景,3 000 m深度有望获得70 ℃以上的地热流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

参考资料:

[1] 何亚东,贾小丰,张自宾,等.阳高-天镇地区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资源开发前景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3,50(4):39-49.He Yadong,Jia Xiaofeng,Zhang Zibin,et al.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high-temperature geothermal system in Yanggao-Tianzhen area [J].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23,50(4):39-49.

[2] 王平,师鹏峰.大同地区干热岩勘查高温高压自喷井综合治理工艺[C]// 第二十一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21:258-263.Wang Ping,Shi Pengfeng.Comprehensive treatmengt technology fo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bellowing wells in hot dry rock exploration in Datong [C]//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nnual Academic Exchange Conference of National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Drilling Engineering).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21:258-263.

[3] 尹政,张旭儒,王春磊,等,张掖-民乐盆地地热田热矿水化学特征及理疗作用研究[J].甘肃地质,2022,31(1):72-78.Yin Zheng,Zhang Xuru,Wang Chunlei,et 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therapy effects of thermal mineral water in Zhangye Basin[J].Gansu Geology,2022,31(1):72-78.

[4] 王思琪,张保建,李燕燕,等,雄安新区高阳地热田东北部深部古潜山聚热机制[J].地质科技通报,2021,40(3):12-21.Wang Siqi,Zhang Baojian,Li Yanyan,et al.Heat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deep ancient buried hill in the northeast of Gaoyang geothermal field,Xiong’an New Area[J].Bulleti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40(3):12-21.

[5] 沈照理,朱宛华,钟佐燊.水文地球化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15-135.Shen Zhaoli,Zhu Wanhua,Zhong Zuoshen.Basis of hydrogeochemical[M].Beijing:Geosciences Press,1983:115-135.

[6] 刘颖超,刘凯,孙颖,等.北京市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2):324-329.Liu Yinghao,Liu Kai,Sun Ying,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water in Beijing[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3(2):324-329.

[7] 高宗军,孙智杰,杨永红,等.山东省地热水水化学研究及赋存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20):85-90.Gao Zongjun,Sun Zhijie,Yang Yonghong,et al.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water in Shandong Province[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9,19(20):85-90.

[8] 龚晓洁,田良河,袁锡泰.河南平原区天然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对其成生环境的揭示[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25):33-37.Gong Xiaojie,Tian Lianghe,Yuan Xitai.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environment of natural geothermal fluids in the plain area of Henan Province[J] Science Ts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9,19(25):33-37.

[9] 岳冬冬,李胜涛,贾小丰,等.天津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6):14847-14853.Yue Dongdong,Li Shengtao,Jia Xiaofeng,et al.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storage fluid in Wumishan Formation of Shanlingzi Geothermal Field in Tianjin[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20,20(36):14847-14853.

[10] 闫晓雪,甘浩男,岳高凡.广东惠州-从化典型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质论评,2019,65(3):743-754.Yan Xiaoxue,Gan Haonan,Yue Gaofan.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ypical geothermal fields from Huangshadong to Conghua in Guangdong[J].Geological Review,2019,65(3):743-754.

[11] 朱喜,王贵玲,马蜂,等.太行山-雄安新区蓟县系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地球科学,2021,46(7):2594-2608.Zhu Xi,Wang Guiling,Ma Feng,et al.Hydrogeochemistry of geothermal waters from Taihang Mountain-Xiong’an New Area and its indicating significance[J].Earth Science,2021,46(7):2594-2608.

[12] 刘明亮,何潼,吴启帆,等,雄安新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2020,45(6):2221-2231.Liu Mingliang,He Tong,Wu Qifan,et al.Hydrogeo-chemistry of geothermal waters from the Xiong’an New Area and its indicating significance[J].Earth Science,2020,45(6):2221-2231.

[13] 霍超,林倚天,李刚,等.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地热资源勘查技术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2):4917-4927.Huo Chao,Lin Yitian,Li Gang,et al.China’s geothermal resourc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23,23(12):4917-4927.

[14] 李清林,栗文山.郑州南地热田重磁电异常特征[J].河南地质,1996,14(1):51-56.Li Qinglin,Li Wenshan.Gravity,geomagnetic and electric anomaly features of the geothermal field in the south of Zhengzhou City[J].Henan Geology,1996,14(1):51-56.

[15] 李清林.郑州市地热资源及成因探讨[J].河南地质,1999,17(1):30-37.Li Qinglin.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Zhengzhou city and exploration for its genesis[J].Henan Geology,1999,17(1):30-37.

[16] 叶贵钧,马燕,王梦玉,等.中国北方主要煤矿区水文地质图集[M].西安:煤炭工业部中国煤田地质局,1994:15-16.Ye Guiyun.Ma Yan,Wang Mengyu,et al.Hydrogeological atlas of major coal mining areas in North China[M].Xi’an:China Coal Geology Bureau,Ministry of Coal Industry,1994:15-16.

[17] 孙智杰,高宗军,王新峰,等.赣南山区矿泉水出露模式探讨[J].地球学报,2018,39(5):565-572.Sun Zhijie,Gao Zongjun,Wang Xinfeng,et al.Exploration of mineral water outcropping patter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 Jiangxi Acta[J].Geoscientica Sinica,2018,39(5):565-572.

[18] Rao N S.Geochemistry of groundwater in parts of guntur district andhra pradesh Indi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2,41(5):552-562.

[19] 徐梓矿,徐世光,张世涛.安宁地热田浅部热储水化学特征及补给通道位置[J].地球科学,2021,46(11):4175-4187.Xu Zikuang,Xu Shiguang,Zhang Shitao.Hydro-geochemistry of anning geothermal field and flow channels inferring of upper geothermal[J].Reservoir Earth Science,2021,46(11):4175-4187.

[20] 卢兆群,彭明章,董妍,等.山东平阴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调查,2022,9(1):104-114.Lu Zhaoqun,Peng Mingzhang,Dong Yan,et al.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analysis of geothermal water in Pingyin of Shandong Province[J].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2022,9(1):104-114.

[21] 袁星芳,王敬,霍光,等.胶东半岛洪水岚汤温泉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J].地质与勘探,2020,56(2):427-437.Yuan Xingfang,Wang Jing,Huo Guang,et al.Hydrochemistry and genesis of the Hongshuilantang hot spring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J].Geology and Exploration,2020,56(2):427-437.

[22] 甘浩男,蔺文静,闫晓雪,等.粤中隐伏岩体区地热赋存特征及热异常成因分析[J].地质学报,2020,94(7):2096-2106.Gan Haonan,Lin Wenjing,Yan Xiaoxue,et al.Analysis of geothermal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thermal anomalies in the hidden igneous rock area in the central Guangdong Acta[J].Geologica Sinica,2020,94(7):2096-2106.

[23] 陈墨香,汪集旸.中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和潜力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4-60.Chen Moxiang,Wang Jiyang.Geothermal resouroes in China:formation 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1994:34-60.

END

扫描左方二维码

邀您进行业千人大群

往期精彩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发布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0)

Soultz干热岩发电站访学笔记

关于可燃冰与干热岩的几个科学知识问题

深井(套管)换热量究竟多大?

在地质资料欠缺的情况下进行地热产能预测

冷眼看热点|中国干热岩开发:任重而道远

院士专访|地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未来能源

好书分享|京津冀油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利用

央视首发|地质调查出品:地热那些事

地热企业Eavor成长经验及启示

汪集暘院士:浅议“地热资源税”

中国大地热流数据库


地热能在线
聚焦全球地热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工业升级、资本运作、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致力于成为地热领域决策者、创新者、研究者与投资者信息汇聚策源地和思想观点碰撞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