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乔玉光:怒江咖啡产业追梦人

文摘   2024-12-23 16:05   云南  




在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乔玉光的咖啡产业之路充满挑战。从早年的多次艰辛尝试到投身咖啡种植,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致富梦想,还带领着村民们在咖啡产业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如今,付坝村的咖啡产业蓬勃发展,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困窘起步:多番尝试寻出路


1973年,乔玉光出生在付坝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父母除了种植水稻、玉米,再无其他谋生技能;一家老小8口人挤在破旧的屋子里,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每到开学季,父母为他们兄弟姐妹的学费发愁的面容,至今仍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当年我们念书时,生活费也就15块,但有时候家里连这15块也拿不出来。”乔玉光回忆。

读完初中,乔玉光被迫早早离开学校,和父母一起种庄稼,为家庭分担压力。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年仅16岁的他尝尽苦头。看着别人养鱼,他也心动了。于是,东拼西凑借了些钱,挖了鱼塘,满心期待能靠养鱼改变家庭的困境。

“起初觉得养鱼的话能卖到四五元一斤,肯定能赚钱,想不到养了三年才养了五六百斤,一共只卖了2,000多元。”乔玉光的鱼养殖最后以失败告终。

养鱼的失败并没有让乔玉光一蹶不振。他又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然而,没有一技之长,他只能在工地从事搬砖、提沙灰等重体力劳动。

“当时技术工的日工资为5元6元,像我们刚刚从学校出来,日工资就只有3元。”乔玉光依靠体力劳动挣钱,虽然很累,但收入依旧有限。

乔玉光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看到一些人在做生意都赚了钱,乔玉光又尝试着做起了小生意。他贩卖过水果,起早贪黑地去进货、摆摊,可生意并不景气。之后,他还当过屠户,在六库城的屠宰场里辛苦劳作。虽然一头猪的售卖价格不算低,但成本也高,除去本金、车费、住宿等费用,利润也不多。

生活的重压让乔玉光感到迷茫和无助,但他心中那团想要改变命运的火焰从未熄灭。就在他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新的机遇悄然降临。




咖啡萌芽:初涉种植见曙光


1997年,还在外打工的乔玉光偶然接触到了咖啡种植。

“据专家的说法,如果管理得当,咖啡树一旦种植,寿命可长达200年。即便不到200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维持50至60年的稳定产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乔玉光意识到了种植咖啡树其中蕴含的商机。

而后,他在自家的土地上尝试种植了3亩咖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田间管理上。1999年咖啡开始挂果,初次售卖就收获4000多元钱,收入远超种玉米,这让他信心大增。当年县农业局到付坝村推广咖啡高标准种植示范项目,乔玉光一下子就把家里的其余9亩土地全部改种成了咖啡。

在妻子张映美眼中,乔玉光的这种行为就是瞎胡闹。咖啡种下去起码两年才会挂果,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家里的吃穿用度将无从着落。乔玉光告诉妻子,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

“他的性格有点固执,下定决心的事,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张映美评价丈夫。

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问题,乔玉光除了在田间劳作,还打起了零工。张映美看着丈夫辛苦的样子,虽然心里还是有些埋怨,但也开始默默地支持他的决定。

在乔玉光的精心照料下,咖啡树茁壮成长。2002年,咖啡获得大丰收,赚了不少钱。看着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张映美终于理解了丈夫当初的选择。

随后几年,夫妻俩又陆续承包了其他村民90多亩土地,总种植面积达到109亩。乔玉光自豪地介绍说,现在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初加工厂,在六库城区开了两个店面,两个孩子也读了大学,这些全都靠种咖啡。




产业腾飞:合作带动共发展


村民肯三才家从2013年开始种植咖啡。他回忆,前几年整个泸水都没有合作社和咖啡加工厂,生产的咖啡豆只能卖给外面的收购商。但因为量少,每年最多只有一两个老板来买,有时甚至没有人来收购。实在没办法,大家只能把咖啡豆拉到保山卖。

“虽然我们的品质很好,但是拿到别人的地方去买,他们会故意的压价,加上运费等等,收入不是很高。”上江镇付坝村咖农肯三才和其他咖农都陆续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做大做强咖啡产业。

2020年,付坝村33户咖农商量后成立了泸水市玉光农林开发专业合作社,共同推举乔玉光担任理事长。大家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销售,还聘请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咖啡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口味的日益提升,普通咖啡豆的竞争力逐渐下降,价格也难以再有较大突破。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乔玉光开始带领合作社积极探索特色咖啡品种的种植。

2022年3月,乔玉光决定把38万苗的铁皮卡、瑰夏两种高端咖啡苗无偿发放给合作社成员。妻子张映美说,这么多年丈夫基本都在外面培训学习、对接推销,这些价值150万元的咖啡苗的培育几乎都是她在操劳。曾经有人想要以每苗5元的价格购买,但乔玉光拒绝了。丈夫的行为让一家人都不理解,觉得就这么轻易放弃实在可惜。

为了让家人理解自己的想法,乔玉光给妻儿详细地讲述了对合作社发展的规划和愿景。高端咖啡品种一旦成功种植和推广,将为整个合作社带来全新的机遇,能大幅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其回报将是不可限量的。在他的耐心解释下,家人渐渐明白了他的苦心和决心。

“当年发出去的铁皮卡、瑰夏等咖啡苗,管理得好的已经长到1米3,1米5了。”看到咖啡苗的茁壮成长,乔玉光觉得自己当年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除了付坝村,周边的丙奉、丙贡、大练地等村的零散种植户也纷纷要求入社。现在社员已由成立时的30户扩大到336户,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到6200多亩。




逐梦商旅:砥砺前行拓销路


怒江咖啡虽品质优良,但利润大部分被收购商赚取。于是,他决定走出怒江,主动探寻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怒江咖啡争取更大的价值回报。

这几年乔玉光带着咖啡豆样品,推销的脚步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一线城市。每到一个城市,他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咖啡馆与咖啡经销商之间,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怒江咖啡的独特风味与优良品质。然而,起初的过程并不顺利,许多商家对这个来自小众产地的咖啡持怀疑态度,甚至直接拒绝了他的推销。

但乔玉光没有放弃,他不再急于推销咖啡豆,而是先去品尝别人的咖啡,与老板交流,建立信任。终于,在对接到第四家商家时,才把合作谈成。他把样品留给了商家,商家品尝后,又购买了3斤咖啡豆,为怒江的咖啡品质买了单。

怒江咖啡在这次试销中初露锋芒,这让乔玉光信心倍增。随着不断努力,几斤、几十斤、一吨、两吨、几十吨,越来越多的商家认可了怒江咖啡,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向乔玉光抛出橄榄枝,和他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怒江咖啡,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还积极帮助他们推销产品,现在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已经完全解决。

据咖农肯三才介绍,随着口碑的不断积累,再也不用把咖啡豆拉到外地看别人眼色了。价格也是从2021年的每市斤8元上升到2024年的每市斤15元,实现四连涨。而他本人每年因咖啡种植带来的收入能达到六七万,随着后期盛果数量的增多,收入还能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宏图规划铸辉煌


咖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上江镇付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伯李介绍,目前付坝村咖啡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从事咖啡生产各环节的劳动力已超过600多名,有效减少了闲置劳动力数量,进而增强了家庭收入的稳定性,使得村里的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下一步,两委将积极配合合作社在群众的动员、土地的协调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取在两年内新增2000亩种植面积,让咖啡成为村里最大的支柱产业。

“着眼未来,我们将依托咖啡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付坝村的乡村振兴。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上,将以咖啡产业为引擎,深度整合其他资源,拓宽村域经济增收渠道,提升付坝村在区域乃至州内外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蒋伯李坚定地说。

随着咖啡产业的发展,除了带动村民致富,乔玉光的妻子也成了创业路上的得力助手。“昨前天她还约我,去我们后山海拔1500米的地方,再租五六十亩地来种高端品种。”乔玉光还补充道,平日里,夫妻俩争论最多的话题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咖啡品牌的打造、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咖啡风味的提升。

目前在怒江从事咖啡产业的企业有二三十家,各个企业都有各自渠道。乔玉光说,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做大做强怒江咖啡产业。

“在政府的引导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宣传和推广,怒江咖啡有望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了解到怒江地区的众多咖啡企业。假以时日,怒江咖啡的品牌影响力一定会逐步扩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对于未来,乔玉光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计划进一步扩大高端咖啡品种的种植规模,不断提升咖啡品质。同时,他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水洗、干豆处理厂,解决粗加工的问题,让咖啡豆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甚至出口到国外。


泸水融媒 记者  段国春 张翔  周莉 报道

转载自:泸水时讯


END


上江



本期编辑 | 张奇宏

责编 | 李熹莅

审核 | 李   恒

复审 | 赵坤华

终审 | 何志昌



新闻资讯
微信号:怒江南门-上江

怒江南门一上江
平台主要发布上江镇党委、政府重要政务信息,及时传递民生服务信息,通过“怒江南门一上江”平台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