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小长假,趁着这个时间,在外读书或打工的游子,即便高速堵车,车票难抢,好多人也都选择了回老家看看。
但是好几个朋友,都不约而同提前一两天返程了,有交通问题的考虑,但好些朋友聊着聊着都说到了回家的感受。
从还没开始放假时的期盼,到放假当天的兴奋,回到家时候的新鲜和温情,再到待了三天后的各种矛盾厌烦,最后只想着逃离。干脆提前从老家回来,从工作地休息两天。
听着朋友们说了几个小插曲后,总结下,大家看看有几点感受,在假期中是感同身受的。
唠叨,嫌弃,感觉全是负能量
“每次回家,就开始催婚,还有一些突如其来的相亲。全部都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催,早回来图个清静。”
“回家最多两天,就感觉自己很多余了,做饭插不上手,来了亲友,也没有什么要说的。玩手机被说不礼貌,不玩手机又感觉没有共同语言,感觉和家人,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沟通了。”
以上,都可以归结为,真正的家庭生活,我们从外边自己待久了,是自我的生活环境,当我们突然回归到家庭生活,就感觉多了束缚,不自由。
甚至感觉到处都是负能量场,没有空间和时间给自己娱乐和思考。
我猜是这些原因
这并不是家人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分离感,这种状态,改变了我们的角色。
好不容易有小长假回家的时候,你不是作为子女角色回家的,而是像个小客人,爸妈做一堆好吃的,好吃好喝哄着离家的儿女。
这时候你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
等到回家几天后,这种割裂感没了,像是客人熟悉了之后,变成了更为亲密的关系。我们现在更像是纯纯子女的角色,所以父母的爹味妈味就上来了。
无论是讨论对象问题,家庭问题,甚至是你更有发言权的社会,职场问题,父母也会带着更高一级的地位感,来和你沟通。
这种非平等的沟通,如果父母说的有道理还好,如果讲的漏洞百出。作为子女的,就受不了了,像是被诡辩辩论赢了,心中老是有一股气撒不出。
介于对方是自己父母,你无法下手打一顿,甚至骂两句都不符合道德,哈哈,久了,你就感觉身处一个负能量场,不能打不能骂,心中便只剩逃离。
但这种负能量场,不是被孤立,只是大家分离太久了,没有适应彼此的节奏,也没有花时间去磨合和家人相处的节奏。
新到一个工作单位,还要有三个月实习期,但我们从出门读书,好像从来没有和父母在一起待超过三个月。而这些年,是我们走出故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成长最快的几年,所见所知已经和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越拉越大。
我们只是缺少时间和父母沟通,没有时间做这个事情,就相当于十年前的父母,和十年后的儿女对话,一定会有矛盾。
我又能怎样?
那我们应该如何缓解这些矛盾,在每个小长假,温馨和睦地和父母好好待在一起。
个人建议,不要和父母争执,辩论,学会顺着,妥协,甚至敷衍。
特别是你经济还没法独立,花着家里钱的时候。如果你没赚钱的能力,在父母眼里就是小屁孩,无论你学了什么专业,在外边去过哪里,都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你有赚钱的能力了,父母会觉得你能赚到钱了,一定是长大了,这时候会慢慢地学会听你的话。
另外,父母的认知,和家里的经济情况也是有联系的。所谓“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离家打工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大好(是大部分,你杠就你对),所以在故乡,也没有人脉给安排个工作,父母也没有规划,给儿女确实规划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所以,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父母,改变自己,父母才会跟着变化(比如自己努力赚钱证明自己的社会能力,自己找个对象证明自己有进入婚姻的能力)。
越是我们这种普通的家庭,父母的认知越是浅薄了些。加之,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和子女的矛盾会更多。
我就看到很多家里条件好的同学朋友,他们父母的包容度和魄力,很少会和孩子发生矛盾。因为,当他们给子女提供建议时,子女是真的听,因为从小被规划的明明白白,也没有吃过亏,子女们知道自己固执己见是要吃大亏的。
所以,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反之,寻常百姓家的孩子。
“你看看你们自己混的,还好意思说我……”
“找找找,我找了对象,你能负担起彩礼吗,能结婚吗?”
大家想想是这样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来自没钱。
然,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都要父母给我们兜底撑腰,无论他是农民,工人,商贩,还是富豪。
明天就上班了,不要再对自己父母有敌意了,我们都没做错什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早休息
然后火力全开,在明天的职场和市场上,大展拳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