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华巴洛克·修旧如旧丨技艺承载百年风华,雕花之美惊艳世人
政务
2025-01-17 11:55
黑龙江
那些曾经残破、掉落、蒙尘已久的老建筑,似沧海遗珠般悄然间再获生机,为人赞叹。最亮眼的是楼体上繁复华丽的雕花,西洋风格中充满了中国元素符号,堪称三期首开区建筑群的点睛之笔。修复者将这些雕花称之为“灰雕”。灰雕技艺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失传已久,在这些老建筑的外立面修复过程中,外墙雕花又是如何进行修缮的,其中又有何故事?日前,记者采访了哈城发投集团名城公司副总经理阚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建设共涉及101栋历史文化建筑,目前60余栋建筑正在进行修缮。虽然每一栋建筑的外形都不一样,巴洛克建筑特有的华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了老建筑外立面繁简有序的雕花上。“在现代建筑施工工艺中,灰雕这种技法在北方失传已久,想要把像同义庆大楼这样特色鲜明、通体有着繁复雕花的老建筑高质量修复,面临着很多难题。”阚凯说,这些老建筑楼体的外墙大多已经老化,有的手指轻轻一碰就会酥化掉落,有的建筑上已经长出了小树。“在外立面修复过程中,我们要先给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相当于给老建筑搓了一遍澡,杀草籽、打虫蛀,再用小毛刷子一点点清理,然后按原工艺工法进行修补。”维修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原工艺已经失传,用什么材料修补?怎么补?工艺师傅上哪去找?……“老建筑上的雕花修复和在新建筑上做雕花肯定是不一样的,新材料嫁接到老墙上很快就会掉落。”“也是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出差去了海口,在当地的一个古巷的小展馆里,正好有一个区域在展示灰雕工艺,包括灰雕这种传统技术使用的材料、技法等。当时我就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问题迎刃而解。”阚凯说,后来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外立面雕花的修复中,经过与施工方的沟通,采用了灰雕工艺,包括几个主要的工匠,也是专程从福州请来的老师傅。灰塑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配料、制作灰膏、定型、精雕细刻和着色等步骤。其中,灰膏的制作是关键。分别有草筋灰和纸筋灰两种灰料,这两种灰都是要经过近40天的发酵。发酵完成,开始抹花型。这个过程全部是手工活,要先在墙面上打上铜钉,再用铜线勒出骨架,再用草筋灰先抹出一个大形,再用纸筋灰进行细节处理定型。一天之内就要完成定型,否则灰料就粘合不上了,对工匠的手艺要求非常高。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的建筑外立面修缮过程中,大部分墙体上的雕花是呈对称分布的。这对修复来说,也极具对照价值。比如,匾额两侧的雕花,虽然繁琐,但若一侧的部分雕花掉落或是残损了,修复时还可以根据另一侧的纹样对照展开。但如果是一个独立部分的雕花图案残破或是缺失了,想要重新复原“修旧如旧”,首先第一步先要溯源求证。三期首开区亮相后,亨得利老楼的女儿墙上复原的老字号浮雕令人称叹,原本沉寂在岁月中的老建筑因此被“重新点亮”。市民陈先生从小在道外长大,即在重游老道外时,看到这些修缮一新的老建筑,他却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我从小在道外靖宇街长大,真没注意到‘亨得利’这栋楼有这么漂亮的女儿墙,上面还有这么多浮雕汉字。”史料记载,1923年浙江宁波人周彭年来到哈尔滨,在道外区靖宇街开设了亨得利哈尔滨分店,落户于现在的靖宇街334-336号,钟表店经营高、中档名牌钟表眼镜,很受百姓认可。亨得利老楼是一栋非常典型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名城公司接手修复时发现,历经岁月风雨洗礼,大楼楼顶女儿墙上的浮雕汉字早已被铲平,只留下些许模糊印迹。阚凯说,“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找老照片,但因为女儿墙是在建筑的最顶端,大多数照片拍摄影角度的关系都拍不到那里。我们还多方寻找书法专家进行字迹的辨认和复原。最后是在文物爱好者谢铁男的帮助下,借助他收藏的一些哈尔滨早期的文字资料,再次根据建筑上遗留的痕迹进行了书法溯源,才最终确定了被铲掉的汉字浮雕上的文字。”亨得利大楼女儿墙上的汉字浮雕,由一圈麦穗包围,外圈小字是“农商部注册嘉禾商标”,里面是“亨得利”三个大字。在亨得利大楼文字溯源取得成功经验后,名城公司与施工单位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的修缮过程中,陆续恢复了包括泰来仁、同义庆、文兴久、泰东书局等多处老建筑上的老牌匾,让这些修复后的老建筑更有“精气神儿”。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老建筑修复过程中,建设者们不断破解古建修复难题的同时,也在施工过程当中不断地收获惊喜,并折服于一百余年前老道外民族工商业者在打造这片家园时的璀璨智慧和高超技艺。坐落于北头道街23号的“宝隆银号”,楼体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极少有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它的外立面主要造型柱为爱奥尼柱式,没有其他风格柱式掺杂,且保存相对完整,让宝隆银号在一众老建筑中成为特别的存在。在对宝隆银号楼体外立面进行修缮的过程当中,工人们发现,四根爱奥尼柱柱头涡卷下的装饰穗,竟然是可以动的,装饰穗与飘带之间通过铜钉连接,只要有风吹过,装饰穗便可随风轻摆。这个发现让建设者们都再次惊叹,百年前巴洛克街区建筑的建筑工艺就已经达到了如此精妙高超的程度,“我们在为老建筑注入新生的时候,老建筑也在不断给予我们惊喜。”哈尔滨老道外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它的建筑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审美。人们借鉴南岗华丽的西式建筑风格,融入大量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葡萄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这种外立面上的造型图案就是我们所说的雕花,采用灰雕工艺,手工制作,凝结了百年前建造师们智慧与汗水的杰出作品。
在报道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修缮时,我被深深震撼。曾经破败的老建筑,如今重焕生机,其背后是无数人的艰辛付出。失传的灰雕技艺,因偶然契机得以重现,福州老师傅的精湛手艺,让雕花重放光彩。亨得利老楼浮雕汉字的还原,是多方努力的成果——每一步都饱含对历史的尊重。宝隆银号爱奥尼柱头可摆动的装饰穗,更是百年前智慧的惊喜呈现。采访过程中,记者多次在街区游走,端详遍布街区建筑上的各式雕花,仿佛与百年前的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三期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让那些曾经残破、掉落、蒙尘已久的雕花重获新生,让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独特魅力再次闪耀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对建筑的修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守护与传承。这次采访,让我深刻认识到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对于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它们承载着往昔记忆,修缮不仅是恢复外观,更是传承文化,让后代能领略先辈的匠心与辉煌。
稿件来源:哈尔滨日报
审核:牛显达 何方
编辑:林贝倍
校对:仇杨
文明哈尔滨
网络文明传播,哈尔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资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