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黄湾镇大临村的青年宣讲员朱琳燕,她的宣讲主题是:传承“手艺”,坚持“守艺”,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与坚持
【点击收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任重而道远。很荣幸的,我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有我淡淡的一抹颜色。
在我们大临村,有两块布,一块蓝印花布,蓝白相间,素雅淡泊,一块彩印花布,浓墨重彩,热情如火。这两块布,就是大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着黄湾这一方水土上人与时代的温热内涵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10年前,我与它们结缘,7年前,我很幸运的收获了一位师父——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邬韵生。从此,我与非遗,与这两块布,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缘分。7年里,它们陪我成长,我陪它们改变。在陪伴中,我们一起沉淀下文化的厚重,也让这份文化,慢慢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海宁、黄湾,有一个大临村,那里有两块布,有一份特别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在黄湾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临村深入挖掘蓝印花布、彩色拷花布印染技艺这两项非遗技艺,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文化品牌创建相结合,打造非遗工作室,将非遗打造成了黄湾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非遗挖掘与保护方面,我们深入挖掘蓝印花布、彩色拷花布印染技艺这两项非遗技艺,加强与政府合作,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对邬韵生原生态工坊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为手工制作、研学参观、学习体验为一体的非遗体验基地,并成功获评海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在村文化礼堂设立非遗工作室,展示了蓝印花布、彩印花布的制作技艺与相关文创产品;在黄湾“看山楼”,设立非遗展馆以及体验教室,强化非遗文化的推广,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3年成功创建海宁市首批艺村艺品示范村。
在非遗传承与传播方面,我们以邬韵生工坊、非遗工作室为依托,与村委合作,积极开展各项培训体验活动,接待各方研学活动。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在企业、学校、村社、文化礼堂等地,面向青少年、妇女同胞等开展培训活动,每年开展课程十余场,培训人数400余人;每年接待来自学校、研学机构、媒体机构等参观体验活动,接待人数200余人;积极参加各项展示活动,如:第 16 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暨杭州都市圈2021海宁文旅(杭州)宣传推广活动、第十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
在非遗创新与发展方面,积极与政府、旅游景点合作,将传统技艺融入新载体、新元素,创新设计创作蓝印花布服饰、兔年蓝印花布包、夏季遮阳帽、发簪、耳饰等系列旅游文创产品30余件。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文娱活动,创编各项舞台作品,如:舞蹈《靛之蓝》、《相思染》、《蓝印花布服装秀》等,其中表演唱《花头巾水乡女》获嘉兴市第十届广场舞(排舞)大赛金奖。同时,还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在文化馆、南关厢、宽塘景区、海宁市文化馆等地开展蓝印花布展,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文化的凝聚。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传承好非遗文化,抓好品牌建设,积极开办各项活动,深入推进非遗“三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企业、非遗进景区,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本文图片由黄湾镇提供
编辑:赵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