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解放日报 | 汪怿:以提质扩容为引领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学术   2024-10-11 17:09   上海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4年10月11日《解放日报》第7版:新论

以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点,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点、园区里的零工驿站、楼宇里的示范窗口,让劳动者就近、就地获取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二届“匠心杯”装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上,选手在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决赛中准备执行飞行任务。新华社 发


就业是基本的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结合的就业。新形势下,可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共同发力,以提质扩容为引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握需求


发展是就业的基础。没有发展、缺少需求,就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积极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发展的基础、就业的需求源于创新、变革,新的技术将带来新的就业岗位。研究表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数据分析师等岗位需求呈现30%—35%的爆发式增长;到2030年,全球绿色转型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

新形势下,要把握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趋势,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创造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大、引领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把握零工经济发展趋势,加大政策支持和规范力度,发挥就业“蓄水池”“缓冲带”作用,增强就业市场韧性。

但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会有一些传统岗位、传统产业退出历史舞台。要推动传统产业有序转型,以新技术赋能老产业、以新应用再造新机会,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

强化供给


当前,就业形势呈现出由总量矛盾为主向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方向转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学的用不上”与“用的没学过”、“有需求的地方招工难”与“没需求的地方就业难”并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加快构建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格局,着力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供给基础。

一是聚焦能力素质,培育引领变革、适应未来的劳动者。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是注重总量规模,满足各类用人主体需求。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技能人才和产业一线工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三是着眼结构优化,推动人力资源合理分布。建立全国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性别歧视,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市场配置效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智慧化程度,不断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用人主体和求职者多样化需求。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以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点,建设家门口的就业站、园区里的零工驿站、楼宇里的示范窗口,让劳动者就近、就地获取便捷、高效的服务。

同时,聚焦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集中就业攻坚和常态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构建人社、工会、法院、检察、司法等机构多向赋能、同向发力的一体化维权模式,为人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机会保驾护航。


汪怿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静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活动、重要科研成果、优秀科研人才和国际学术交流情况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